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专题三-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一、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因环境多样性而呈现丰富多元状态。二、新疆各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历史交融。三、新疆地区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历来是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四、新疆各民族文化始终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五、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之魂。六、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繁荣发展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历史经验。教学内容一、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因环境多样性而呈现丰富多元状态。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共同创造的,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综合体。中华民族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多元一体。中华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各个民族文化的机械相加。56个民族文化中的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代表中华文化,反之,舍去任何一种文化,都有损于中华文化的整体性。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体性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华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包容性是其能够兼收并蓄、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牧业文化农业文化渔业文化蒙古族文字维吾尔族文字傣族文字满族文字彝族文字纳西族东巴文二、新疆各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历史交融。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案例讨论)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长期交流交融1.先秦时期:(1)先秦古籍中,屡说尧、禹曾经西行;周穆王率六军之土,在秦人先祖造父引导下会见过西王母。(2)1934年瑞典青年考古学者F.贝格曼,在罗布淖尔孔雀河下游调查发掘了小河五号墓地。墓地所在沙丘东侧,他采集到近500粒白色小珠。(3)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墓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长期交流交融2.汉代:汉代,中原文化对西域的影响迅速增强。首先是内地的典章制度传播到了西域。公元前65年,龟兹王绛宾偕夫人,即解忧公主长女弟史人朝,“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微道周卫,出人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莎车王延“尝为侍子,慕乐中国,亦复参其典法”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长期交流交融3.魏晋南北朝西城各国人民喜爱音乐和歌舞,当年流行于康国的称“康国乐”,流行于安国的称“安国乐”,流行于天竺的称“天竺乐”,流行于龟兹的称“龟兹乐。此外还有“疏勒乐”“于阆乐”“高昌乐”“悦般乐”等。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长期交流交融4.元代:大批畏兀儿等少数民族移居内地生活,学习使用汉语,有的参加科举考试并被录用为各级官员,涌现了一批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农学家、翻译家等,助推新疆各民族文化出现了一个发展高峰。三、新疆地区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历来是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产生于9至10世纪的英雄史诗玛纳斯,经过柯尔克孜歌手们世代传唱与加工,成为中外文学史上享有巨大声誉的文学作品。15世纪前后,蒙古族卫拉特英雄史诗《江格尔》在新疆地区逐渐形成,与《玛纳斯》、《格萨尔王》、一起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三部最著名的史诗。四、新疆各民族文化始终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伊斯兰文化传入新疆之前,包括维吾尔文化在内的新疆各民族文化已在中华文明沃土中枝繁叶茂,与伊斯兰文化没有同源关系。维吾尔族民间文学形式多样、语言优美、富有哲理。维吾尔族诗歌创作在长达数世纪的历史中一直佳作纷呈,其中的代表作《福乐智慧》《真理的入门》等影响广泛。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词典》,阿曼尼莎汗与乐师卡迪尔汗等整理的《十二木卡姆》等,都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中华主体文化核心内容的是传统的“和合”思想。首先,“和合”就是中国式的“一体化”思想,建构了中华主体文化。(一)合和文化(二)新疆13个主要民族的文化特征新疆文化的多元化特征极为明显,至今各民族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保留着各自特色。同时,在共同区域内共同生活的相互接触,导致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整合不断进行。宗教习俗饮食习惯服饰特色民族音乐礼节洗洁禁忌文化生活传统节日1.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新疆的主体民族,遍布全疆,大部分居住在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州,天山以北的伊犁地区和其他各地州也都分布有维吾尔族人。全民族使用维吾尔语,该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房,经济条件好的住房讲究,设有廊房,并雕花纹或绘图案。2.汉族早在公元1世纪后,汉朝政府设在西域地区的军政管理机构都护府,先派遣汉族田卒垦民垦荒务农,开辟了“丝绸之路”新北道。唐朝政府为了促进新北道的繁荣和发展,公元640年在乌鲁木齐东部的达坂城地区建立西海县。公元648年又在乌鲁木齐东南部的平原地区建立轮台县,公元702年,在乌鲁木齐西部九家湾地区移民屯田,明清以后,从内地各省来此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及文化事业逐渐增多。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的汉族人口增长较快。3.蒙古族新疆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部分为古代准噶尔部落後代,其余则是18世纪从伏尔加河地区和内蒙古迁来。衣饰:男子穿蓝、绿、黑色袍子,彩色绸缎腰带上挂著带鞘的刀子和褡经,头戴礼帽和缠布;女子穿鲜艳的袍子,留发辫,用红蓝布缠头。男女都穿皮靴和毡靴,显得十分潇洒豪迈。饮食:主要吃奶制食品如乳酪、奶乾、酸奶子、奶皮子等,还有牛羊肉和面食,喜喝奶酒。艺术:蒙古族能歌善舞,独有的乐器马头琴相当出名。节庆:主要的节日是春节,最大型的活动是每年7、6月间举行的那达慕大会,不仅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活动,也是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易大会。4.乌兹别克族乌孜别克族散居在天山南北的许多县市,主要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也有以务农为生。衣饰:男女都戴小花帽,穿皮靴。爱在领边、前襟、袖口、连衣裙下摆,甚至靴子上都绣上美观大方的几何图案。饮食:最有风味的食品是纳仁,把煮熟的肉切碎,加上皮牙、胡椒、酸奶子和肉汤搅拌混合而成,是乌孜别克人最珍贵的食物,只有重大节日或请客时才做。节庆:主要节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5.塔吉克族塔吉克族主要聚居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莎车、泽普、叶城等县。衣饰: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寒冷时加羊毛大氅、戴圆筒羊皮高帽;女子穿连衣裙。他们的长筒野羊毛皮靴特别适用於攀山。饮食:喜吃酸奶、酥油、奶疙瘩、奶皮子等奶制品,以肉食为上佳食品。常饮奶茶。文化艺术:塔吉克人崇尚山鹰,主要的舞蹈是模仿山鹰的动作,连跳舞伴奏的短笛也是用山鹰骨制成的,叫纳衣,音律效果非常好。节庆:主要节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独有的节日还有:以打扫房屋、场院、撤面粉祝贺吉祥等为特徵的春节(祈脱齐地尔节);家家屋顶插火把、人们通宵玩乐的巴肉提节;还有播种节(台哈莫孜瓦斯特)和引水节(孜瓦尔)6.哈萨克族其祖先是两汉时的乌孙、康居等部族。哈萨克族人主要分布在傍依天山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绝大多数过著逐水草而居、按季节转移牧场的游牧生活,并因此而养成性格直爽、热情好客的民族特性,对前来的拜访者,不论生熟,都会热情招待一番。衣饰:男子披羊皮大氅,穿统靴,显得英俊;主要节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7.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主要聚居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也有小部分在乌什、阿克苏等地。衣饰:男子上身穿白色圆领衬衫,外套无须长袍「袷袢」,紧腰带,脚穿高筒靴;女子喜穿红色衣裙、红绿头巾,她们的高筒靴上绣有花纹,常戴饰物有银质手镯、耳环、项链、戒指和圆银片胸饰。饮食:以米、奶制品、面食和牛、羊、马及骆驼肉为主,奶茶是一年四季的饮品。文化艺术:这个民族约在公元200年已发明了文字,一直流传著大量的诗歌、寓言、谚语、传说等。著名的民间史诗《玛纳斯》,概括了柯雨克孜族的文化历史,甚具研究价值。节庆:主要节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还独有诺芬孜节和圣希曼节。前音有如汉族的春节,后者则在秋收时举行。每逢节日来临,柯尔克孜族的男女老少会一齐出动,弹奏民族乐器考姆兹,举办叼羊、赛马、摔跤、竞枪法等娱乐活动。8.回族回族主要分布在昌吉回族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及乌鲁木齐、伊宁、吐鲁番等地。衣饰:散居在城镇的回族人,穿戴基本上已汉化,只有回族聚集的乡村,才保持著传统服饰,男子戴小白帽,穿白布衬衫、黑披肩;女子喜欢色彩鲜艳的服装,并有戴项链、耳环、戒指的习惯。饮食:以面食为主,主要有馍馍、馕、油糕、凉皮、羊肉泡馍等。特色的清真小食如烧羊肉串等,最为人喜爱。忌吃猪、狗、马、凶猛寓兽及未经宰杀而死亡的牲畜。生活习惯:回族人十分爱乾净,也很重视家居环境的舒适,喜欢在院子内种植花草,和在窗户上张贴剪纸、字画。节庆:把肉孜节视为大节,古尔邦节则称为小节。9.锡伯族新疆锡伯族居住在伊犁河南岸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及附近的霍城、巩留等县。他们是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清政府抽调原居中国东北的锡伯族兵丁及家属共4,OOO人,到伊犁驻防后定居而发展起来的。衣饰:男子喜穿对襟短衫、扎裤脚;妇女多穿旗袍、连衣裙和羊毛衫。饮食:锡伯族的饮食结合了满汉传统和西域特色,既吃米面,也饮酥油奶茶,但忌吃狗肉。文化艺术:锡伯族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不少知识分子精通几种民族的语言,从事教育、翻译及出版工作。他们也擅长骑马、摔跤,射箭更是他们的专长,不少高手更代表中国参加世界上各类型的射箭比赛。节庆: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的西迁节,是锡伯族最为隆重的节日,所有的人都穿上民族盛装,聚在一起尽情歌舞。10.满族满族他们散居全疆各地。大部分是在清朝被调派到新疆驻防的八旗兵丁的后代,也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内地迁入的。他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和汉族基本相同。大部分从事教育、卫生和机关工作。新疆满族人通用汉语汉文,很少有人会说满语。辛亥革命以前,满族男子都剃去周围长发,束辫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女子头顶盘髻,佩带耳环,足着高底花鞋,穿宽大的直筒式旗袍,喜欢用绸缎在袖边、领边、衣襟等处饰以各种花边。现在男子均穿制服和西装,女子旗袍已演变成为中国妇女的服装。汉满男女穿戴服饰趋于一致。过去,满族男女到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由父母包办。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晚间在地上放一桌子,桌上放两壶酒和酒盅,新娘新郎手挽手,绕桌子三圈后饮酒。炕上燃一对蜡烛,通宵不熄。外屋一人蔌数人唱喜歌,名日“拉空家”,或有人用黑豆往新房里撒,热闹一两个小时后自散。三日后新娘新郎回娘家。当代婚姻自由,旧的婚姻仪式已不多见。11.俄罗斯族俄罗斯族是18世纪后陆续从沙皇俄国迁来的,现散居在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衣饰:老年男子多穿马裤、皮靴、制服,女子爱连衣裙;年青人的穿著则与汉族服饰无异。饮食:除有俄罗斯特色外,也结合了其他民族的风味。以面包和新鲜蔬菜为主食,也爱吃面条、包子和抓饭。文化艺术:俄罗斯族善长跳舞,常见的有女子的头巾舞和男子的赶马车舞。年青人则喜欢跳踢踏舞。12.达斡尔族达斡尔族大多居於伊犁、塔城等地区,一般认为他们是辽代契丹族的後裔。他们的祖居地在东北地区,也是清朝时被调遣至西域,一代代在这里定居下来。达斡尔人本说蒙古话,在新疆长期与哈萨克族人为邻,人人都会讲哈萨克语,孩子们又多进汉语学校,所以他们又被称为天生的翻译。饮食:以面、肉、奶制品为主,手抓羊肉是他们最好的食物,在宴席上以请客人吃羊腿肉最为尊敬。节庆:与汉族基本相同。。13.塔塔尔族塔塔尔族主要居住在伊宁、塔城和乌鲁木齐市。塔塔尔一名最早源於唐代北方游牧的突厥汗国统治下的鞑靼部落。塔塔尔族人一般使用维吾尔和哈萨克语言。文化艺术:塔塔尔族具优良的文化教育传统,知识分子较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民族音乐以豪放的草原情调为特色。生活习惯:塔塔尔族最爱清洁,住房总是收拾得乾浮整齐,周围还栽满各种树木,环境幽雅,特别是饭厅和厨房,经常打扫得一尘不染。节庆:主要节日肉孜节和古孜邦节外,还有在春天举行的撤班节,或称犁头节。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主要是指对中华先进文化的认同。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五、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新疆各民
本文标题:专题三-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135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