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高考常考的经典文化常识
1.明清科举简表2.与学校有关的词语庠序[地方学校],太学[最高学府],国子监[明清时的最高学府],太傅[太子的老师],司业、祭酒[国子监的掌管人员],博士、教授、直进、助教[教学人员]。【典例】下面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国子监,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C.进士及第,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D.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解题分析]A项,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3.与粮食有关的词语项目内容科别院试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考场学政巡回案临考场(府、县)京城和各省城贡院(省城)京城贡院(礼部)皇宫(宫殿)主考官各省学政中央政府特派官员钦差大臣皇帝参加者童生(儒生)生员及监(jiàn)生举人贡士中者名称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时间三年之内两次子、卯、午、酉年八月,桂榜乡试次年三月,杏榜会试同年四月,金榜第一名案首解元会元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粟[谷子,去皮后为小米,可泛指粮食],菽[豆类总称],黍[碾成米叫黏黄米],禾,稼穑[jiàsè,泛指农业生产或庄稼],谷,稻,耕耘,稔[rěn,庄家成熟,泛指食物酝酿成熟],熟[庄家有收成],稷[谷类],刈[yì,割],籴[dí,买入粮食],粜[tiào,卖出粮食],廪[bǐn,粮仓/官方供给粮食],禀[通“廪”,粮仓],荒[荒年,年成不好],歉[年岁收成,收成不好],丰,饶,赡[富足,充足],足,给。4.与俸禄的词语俸,禄,秩[官吏的俸禄],饷,榖[gǔ,俸禄,做官领俸禄]。5.与穿戴有关的词语纨绔,布衣,履,绶,冠,冕,中,弱冠,免冠,带。6.表朝见的词语朝,觐,见,谒。7.表年龄的词语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两三岁的儿童],齿龀、齠龀[tiáochèn,五六岁的儿童],总角、垂髫[幼年儿童],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笄年[女子十五岁],束发、成童[男子十五岁],冠、加冠、弱冠[男子二十岁],而立之年[三十岁],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花甲、花甲子[六十岁],耆[qí]艾[耆,六十岁;艾,五十岁],古稀[七十岁],耆耋、耄耋[màodié,高寿,年老。耄,八十岁或九十岁;耋,七十岁或八十岁],期[jī,颐一百岁]。8.天干地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9.特定称谓纪日法朔[农历每月第一天],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10.十二时辰夜半[子],鸡鸣[丑],平旦[寅],日出[卯],食时[辰],隅中[巳],日中[午],日昃(zè)[未],晡(bū)时[申],日入[酉],黄昏[戌],人定[亥]。11.十二个月份端月[一月],杏月[二月],桃月[三月],槐月[四月],榴月[五月],荷月[六月],巧月[七月],桂月[八月],菊月[九月],阳月[十月],葭月[十一月],腊月[十二月]。12.表死亡的词语崩(驾崩)[帝王、太后去世],山陵崩[天子去世],薨[诸侯、有权位的大臣去世],卒[大夫及以上官员去世],不禄[士之死],死[庶人,平明百姓之死],没(殁)[嫔妃之死],殇[shāng,未成年人死亡],殒[yǔn,泛指死亡],缢[上吊或绞杀而死],殪[yì,被射死],殂[cú,泛指死亡],圆寂、示寂、坐化[和尚之死],涅槃[喇嘛之死],羽化、登仙[道士之死],牺牲、捐躯[英雄壮士],云终、告终、夭亡[青壮年死亡],寿终[老年人死亡],正寝[男长辈之死],内寝[女长辈之死],归主[基督教徒之死],无常[回民伊斯兰教徒之死]。13.表地区的词语江表[长江以南的地区],江东[长江以南的地区],关中[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山东[崤山以东;有时指太行山以东],河北[黄河以北],河南[黄河以南],中国[中原地区],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所管辖的地区]。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九州[传说中我国上古时期划分为九个行政区域,分别名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14.代指山川关隘的词语江[长江],河[黄河],殽[xiáo,崤山],函[函谷关],岱[泰山],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四岳[除中岳嵩山以外的其他四山],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大泽[云梦(在今湖北省长江南北,本为两泽,江北为云,江南为梦)、洞庭、彭蠡(鄱阳湖)、具区(又名震泽,今太湖)],五湖[具区、彭蠡、青草(洞庭湖东南)、洞庭湖、洮滆(táogé,即太湖附近的洮湖和滆湖)]。【典例】下列对古代地理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三辅举不如法令者皆上丞相、御史请之”(《汉书·景帝记》)中的“三辅”指的是共同治理长安城、管辖京畿之地的三位官员,后指其所管辖的区域。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中的“山东”,指在山的东面,这里的“山”指华山。C.“江河”在古代许多文章中分别专指长江、黄河,如《崤之战》中“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中的“河”就专指黄河。D.“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己亥杂诗》)中的“九州”,指代的是中国。[解题分析]B项,“山东”中的“山”指的是崤山。15.有关宗法的词语宗法[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生的儿子],庶子[妾生的儿子],宗子[嫡长子],众子[嫡长子以外的诸子],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戚”表示外亲。“亲戚”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的亲属,有时指内外亲戚,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六亲[泛指亲戚,《左转》中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姻[男方父亲]亚(,通“娅”,姊妹的丈夫间称谓,即连襟、挑担)、婚[女方父亲]媾(gòu,结亲,结婚)],三党[父党、母党、妻党],考妣[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指大功(九个月)和小功(五个月)],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期待祖先,后以“七庙”代指王朝],太庙[天子的祖庙],三纲[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①无伦: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②五行:金木水火土],三从四德[三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之间依长幼排行时的排序词,有时老二也用“孟”。“伯仲”指兄弟或不相上下]。16.有关礼俗的词语五礼[古代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六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相见礼],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笄(jī)礼[古代女子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的礼仪,又称“及笄”“笄年”],合卺[jǐn,结婚],姬[原是古代的显姓,后来成为贵族妇女的代称,再后来称为妇女的美称,进而称为美女的通称],媵[yìng,陪嫁的人],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文定[订婚],免胄[诸侯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祖[出行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半路上为别人设宴送别],封禅,斋戒[祭祀鬼神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社稷[国家的代称],牺牲[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太牢[古代祭品,牛羊猪各一头],少牢[古代祭品,羊猪各一头],棺椁[guǒ,外棺,即棺材的套棺],殉葬[用活人或器物从葬的一种风俗],殓[尸体穿衣下棺],殡[古代指殓未葬],七七[人死后每隔七天为祭祀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稿葬[用草苫子裹住尸体埋葬],庐冢[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执手[表示亲昵的行礼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寿[以酒或物向别人祝福],趋[臣见君时的礼节],郊迎[到郊外等候迎接,以表敬重],万福[旧时妇女对人行礼口中的说辞,后用来代指行礼],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百姓[古代奴隶社会对贵族的总称],布衣[平民的代称],黎民[平民、众民,也称“蒸黎”“黎元”],庶人[也称“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小人[①劳动人民;②道德低下的人;③地位低的人对上自称的谦辞]。古代常见40个官职一览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区司令员。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22、经歷。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24、典宝。协司宝掌玉璽。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29、教諭。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31、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32、吏目。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政府副处级干部。33、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34、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35、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36、都司。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37、州同。州之佐官。相当于副市长。38、巡检。掌地方治安之官。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39、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局长。40、典籍官。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国家图书馆馆长。
本文标题:高考常考的经典文化常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139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