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高兴。0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人称代词,你。0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0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0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坐”通“座”,座位。06、出门看火伴。(《木兰诗》)“火”通“伙”,伙伴。07、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出现。08、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0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偏”通“遍”,遍及、普遍。10、一切乌有。(《山市》)“乌”通“无”,没有。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6、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7、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8、涕古义:泪。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9、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0、池古义:护城河。今义: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11、走古义:“跑”的意思。今义:行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2、汤古义:热水。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13、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14、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常见文言虚词【之的用法】1、“之”作代词,指学过的知识。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之”作动词,“到”。例句:送孟浩然之广陵。3、“之”作结构助词,“的”。例句:圣人之道。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例句:久之,目似瞑。【其的用法】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例句:欲知其轻重。这里的“其”指“它的”,大象。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而的用法】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并列)3、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常见的语气词】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1、此画斗牛也?也,语气词“呀”。2、谬矣。矣,语气词“了”。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古文翻译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本文标题:小学文言文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157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