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绪论1、林业的概念:以构建和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为核心,具有产业属性的社会公益事业。(1)林业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它提供了生态环境和各种社会服务,促进了人文发展;(2)林业具有产业属性,它提供了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需的各种林产品,促进经济发展。林业生产的特点包括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益的综合性、生产过程的复杂性、生产具有可持续性。2、林学的概念林学是有关林业生产(特别是营林生产)科学技术的知识系统及与其有关的科学基础知识系统的集合,基本上是一门应用学科。广义的林学包括以木材采运工艺和加工工艺为中心的森林工业技术学科;狭义的林学以培育和经营管理森林的科学技术为主体,包含诸如森林植物学、森林生态学、林木育种学、造林学,森林保护学、木材学、测树学、森林经理学等许多学科。3、中国林业的现状①.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②.林业结构不合理③.造林绿化质量低,发展速度慢④.林业产业发展滞后,难以对生态建设形成有效的支持⑤.林业补偿机制尚未建立⑥.林业市场发育滞后⑦.林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4、“十三五”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①.始终坚持把改善生态作为林业发展的根本方向。②.始终坚持把做强产业作为林业发展的强大活力。③.始终坚持把保护资源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作为林业发展的基本任务。④.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林业发展的关键动力。⑤.始终坚持把依法治林作为林业发展的可靠保障。⑥.始终坚持把开放合作作为林业发展的重要路径。5、世界林业发展十大热点与趋势21世纪以来,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重大自然灾害和世界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严峻挑战,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实现绿色转型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使命。总体来看,世界林业发展呈现以下十大热点与趋势。①.森林与林业重新定位——适应绿色发展新发展模式②.林业概念正在重构——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备受关注③.可持续经营与多功能森林——成为时代主题与森林资源的主体构架④.环境经济核算——生态经济学的发展揭示出森林的真实价值和贡献⑤.林业生物质能源——寄托着能源替代的新希望⑥.打击非法采伐和相关贸易——成为国际政治和外交的重要内容⑦.森林认证——助推森林可持续经营⑧.承担环境与发展的国家责任——为涉林国际公约的核心⑨.森林文化——成为重建人与森林和谐关系的新载体⑩.林业国际化进程加快——孕育国际化的新林业森林的概念与特征一、森林的概念与特点1、森林的概念森林是以乔木为主的具有一定面积和密度的木本植物群落,受环境制约又影响环境,形成独特的、完整的生态系统,即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包括乔木、灌木、草本、苔藓以及森林动物、微生物和土壤、水、热、大气等组成的自然综合体。2、森林的特点陆地上丰富多彩的植被类型,可分为木本植物群落、草本植物群落、荒漠植物群落3个基本类型,森林属于木本植物群落类型。与其他植被类型相比,森林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⑴寿命长,生长周期长⑵成分复杂,产品丰富多彩⑶体积庞大,地理环境多种多样,类型复杂⑷森林具有天然更新的能力,是一种可以再生的生物资源⑸具有巨大的生产能力,拥有最大的生物产量⑹对周围环境具有巨大的影响力3、森林的植物成分森林是以乔木树种为主的生物群落,除乔木树种外其他植物成分还很多。各种植物成分反映着森林植被的特点,起着不同的作用。森林中的植物根据其所处的地位可以分成林木、下木、幼苗幼树、活地被物和层外植物(层间植物)。3.1林木林木或称立木,它指森林植物中的全部乔木。构成上层和中层林冠,立木层中的树种因其经济价值、作用和特点不同,分为以下几类。⑴优势树种又称建群树种。在森林中,株数材积最大和次大的乔木树种分别称为优势树种和亚优势树种,优势树种对群落的形态、外貌、结构及对环境影响最大,故又称建群树种,它决定着群落的特点以及其他植物的种类、数量、动物区系、更新演替方向。⑵主要树种又称目的树种。是符合人们经营目的的树种,一般具有最大的经济价值,如果主要树种同时又是优势树种,是比较理想的。但有些天然林中,主要树种不一定数量最多,在天然次生林中,往往缺少主要树种。⑶次要树种又称非目的树种,它是群落中不符合经营目的要求的树种,经济价值低,经济价值以木材价值为准,在次生林中大多由次要树种组成,这类树种生长快、易更新,如华北山区的桦木林、山杨林,保水改良土壤作用强,次生林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及其重要的生态效益,对树种价值的认识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⑷伴生树种又称辅佐树种,它是陪伴主要树种生长的树种,一般比主要树种耐荫,其作用促使主要树种干材通直、抑制其萌条和侧枝发育。在防护林带中,增加树冠层的厚度和紧密度,提高防护效益。⑸先锋树种稳定的森林被破坏后迹地裸露,小气候剧变,特别是光强、温度变幅大,此时稳定群落中的原主要树种难以更新,而不怕日灼、霜害,不畏杂草的喜光树种,依靠其结实和传播种子的能力,适者生存抢先占据了地盘,这些树种,被人们誉为先锋树种。3.2下木下木即林内的灌木和小乔木,其高度一般终生不超过成熟林分平均高的一半。下木数量多少和种类因地区的建群种而异,以喜光树种为优势树种的林下一般下木数量多。森林中下木种类与荒山上的灌木种类不同,森林形成后,原有的灌木种类减少甚至消失。森林采伐后,原林下的下木种类又会减少或消失。下木能保护幼苗幼树,减少地表径流和地表蒸发,有些下木种类还能为其他动物提供食物,还能改良土壤或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下木过渡繁茂对幼苗幼树生长发育不利,应及时加以调节。3.3幼苗幼树林内1年生幼龄树木(慢生树种2~3年生者)总称为幼苗,超此年龄以上但其高度尚未达到乔木林冠层一半则称为幼树,这是老一代林木的接替者,应受到经常的抚育和保护。3.4活地被物这是林内的草本植物和半灌木,小灌木、苔藓、地衣、真菌等组成植物层次,居林内最下层,往往又可分两个层次:草本层和苔藓地衣层,这些草木苔藓植物受群落中立木和下木的制约,上层不均匀性造成该地被种类、数量的分布差异,上层愈是郁闭,活地被中喜光的种类愈少,其数量也随之减少,上层若是喜光郁闭度差,活地被种类数量多,该地被物明显影响森林的更新过程。活地被物中有着极丰富的药用植物和经济植物,如人参、天麻、三七、何首乌,半夏、党参均生长在林下。同时活地被物对立地,林型有指示作用,即根据林下植物的种类、数量判断森林的环境条件。3.5层外植物(层间植物)是林内没有固定层次的植物成分。如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寄生和半寄生植物,层外植物往往是湿热气候的标志,亚热带、热带林内比在高纬度或高山寒冷气候条件下的林内发达的多,层外植物具有双重性,有的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有的缠绕在树干上可使林木致死,被称为“绞杀植物”。二林分的特征及调查森林形成之后,那里的温度、水分、光照、风、湿度、植物种类和动物区系,以致林地土壤的性质,将会有明显的变化。为了揭示森林演替规律及科学经营、管理利用森林,有必要将大片森林按其本身的特征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区划成若干个内部特征相同且与四周相邻部分有明显区别的森林地段称为林分。任何一个林区,乃至整个森林植被,都是由一个个林分构成的,要认识森林先要划分林分。1标准地的定义和种类⑴标准地的定义在林分内,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所设置的实测调查地块,称作抽样样地,简称样地。根据全部样地实测调查结果,推算林分总体,这种调查方法称作抽样调查法。在林分内,按照平均状态的要求所确定的能够充分代表林分总体特征平均水平的地块,称作典型样地,简称标准地。根据标准地实测调查结果,推算全林分的调查方法称作标准地调查法。按照标准地设置目的和保留时间,标准地又可分为临时标准地和固定标准地(亦称永久性标准地)。临时标准地一般用于林分调查或编制营林数表,只进行一次调查,取得调查资料后不需要保留。固定标准地,适用于较长时间内进行科学研究试验,有系统地长期重复多次观测,获得定期连续性的资料,如研究林分生长过程、经营措施效果及编制收获表等。选择标准地的基本要求①标准地必须要求有充分的代表性;②标准地必须设置在同一林分内,不能跨越该林分;③标准地不能跨越小河、道路或伐开的调查线,且应离开林缘(至少应距林缘为1倍林分平均高的距离);④标准地设在混交林中时,其树种、林木密度分布应均匀;⑤未经人为破坏。2、林分特征指标及调查方法林分起源林分起源是指森林发生形成特点,一般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由于自然媒介的作用,树木种子落在林地上发芽生根长成树木,而由此发生形成的森林称作天然林;用人工直播造林、植苗或插条造林方式而形成的森林称作人工林。无论天然林或人工林,凡是由种子起源的林分称为实生林。当原有林木被采伐或自然灾害(火烧、病虫害、风害等)破坏后,有些树种可以用根株上萌生或由根蘖萌芽形成的林分,称作萌生林或萌芽林。树种组成林分的树种组成,指乔木树种所占的比例,以十分法表示。由一个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作纯林,而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为混交林。为表达各树种在林分中的组成,而分别以各树种的蓄积量(胸高断面积)占林分总蓄积量(总胸高断面积)的比重来表示,这个比重叫树种组成系数(用整数表示)。由树种名称及相应的组成系数组成。例如杉木纯林则林分组成式为“10杉”。在混交林中,蓄积比重最大的树种为优势树种,在组成式中,优势树种应写在前面,例如一个由云南松和栎类组成的混交林,林分总蓄积为245m3,其中云南松的蓄积为190m3,栎类蓄积为55m3,则该林分的树种组成式为“8松2栎”。如果某一树种的蓄积量不足林分总蓄积的5%,但大于2%时,则在组成式中用“+”号表示;若某一树种的蓄积少于林分总蓄积的2%时,则在组成式中用“-”号表示,例如10油+栎-椴,说明该林分是油松纯林,但混有2%~5%的栎类和不足2%的椴树。一个林分中,不论树种多少,组成式中,各树种组成系数之和都只能是“10”,大于或小于10都是错误的。一般林分内80%或80%以上的林木属于同一树种,除此还有其他的伴生树种时,这样的林分仍视为纯林。林龄林龄指林分的平均年龄,对于组成林层的各树种,分别求其平均年龄,但常以优势树种的平均年龄代表林分年龄。根据年龄,可把林分划分为同龄林和异龄林。严格地说,林分中所有林木的年龄都相同,或在同时期营造及更新生长形成的林分称为同龄林。与此相反,林分中大部分林木年龄均不相同则为异龄林。按照这个标准,一般人工营造的林分可为同龄林。在火烧迹地或小面积皆伐迹地上更新起来的林分有可能成为同龄林。而多数天然林分,一般为异龄林。林分平均胸径林分平均胸高断面积是反映林分粗度的指标,常以林分平均胸高断面积所对直径代替,该直径则反映林分粗度的平均胸径,简称林分平均直径。平均高林木的高度是反映林木生长状况的数量指标,同时也是反映林分立地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平均高则是反映林木高度平均水平的测度指标。在树高曲线上,与林分平均直径相对应的树高,称为林分条件平均高,简称平均高。林分密度林分密度是说明林木对其所占有空间的利用程度,它是影响林分生长和木材数量、质量的重要因子。常用的林分密度指标有以下几种。⑴株数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称为株数密度(简称密度)。⑵疏密度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与相同立地条件下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之比,称为疏密度(以P表示)。⑶郁闭度林分中林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称为郁闭度。它可以反映林木利用生长空间的程度。林分蓄积量林分中一定面积森林的各种活立木的材积总和称作林分蓄积量,简称蓄积单位m3/hm2。林分蓄积是重要的林分特征指标。林型林型就是在树种组成,其他植物层、动物区系、综合的森林生长条件(气候、土壤和水分条件等),植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森林更新过程和演替方向上都类似,因而在相同的经济条件下需要采取相同的经营措施的森林地段的综合。林型是最小的自然分类单位。林型命名采用双名法。优势树种是命名中的必有成分,置于最后,前者采用林型特征最突出的因素作为形容词,它可以是优势树种之外任何一种成分(下木、活地被物、地形、土壤等),不同划分者命名出不同林型名称。森林植物1、植物界的基本类群植物是地球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生物类
本文标题:林学概论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163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