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7)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预案内容:教科版六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教学目标】科学概念:⒈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⒉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⒈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变化进行比较分类。⒉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教学重点】在观察、实验等经历活动中感知两种物质变化的异同之处,并会描述现象。【教学难点】能对身边的物质变化进行比较与分类。【教学准备】教师:书本、烧杯,塑料袋、蜡烛、铁勺、课件等。学生(每组):火柴,记号笔、几张大小相同的纸、记录纸等。【教学过程】教学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计设计意图㈠世界由物质构成:⒈例举生活中的物体由哪些材料组成,这些材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实际存在)⒉这种能直接观察到,实际存在的材料就是物质,例举刚才所提出的物体由哪些物质构成?⒊生活中有些东西我们一般不称它们为物体,它们也实际存在,讨论:空气、火、声音、光,是物质吗?(板书:间接观察)⒋学生例举通过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物质。学习“物质”的概念。学生例举生活中的物体与其所组成的材料。学生例举组成物体的物质。学生说说怎样证明它们的存在。学生例举。一些物质构成了物体,而一些物质没有构成物体。在本环节中,让学生例举材料,感知这些材料的实际存在,引出“物质”概念内涵,然后进一步扩大概念的外延,知道“未能直接观察的东西”也是物质,我们同样可以通过“间接观察”的方式感知它们的存在。㈡物质在变化⒈讨论、交流第一组物质变化:描述“水变冰”、“易拉罐变形”的物质变化现象。⒉观察、讨论第二组物质的变化:描述“火柴”与“燃烧后的火柴”,“铁生锈”变化现象。⒊讨论:这两组物质变化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学生描述“水变冰”、“易拉罐变形”与“火柴燃烧的变化”、“铁生锈”几种物质变化的现象。学生观察现象,分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物质变化本质的区别: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通过结⒋比较,归纳:上述两种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第一种变化本质没有改变,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第二种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析、比较,归纳每种变化的相同之处与两种变化的异同点。构性地呈现材料,让学生的思维层层推向深入。㈢让物质发生变化⒈出示一张纸,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让纸发生改变?⒉学生小组活动:使用各种方法使纸发生变化,观察记录这些变化,思考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是否产生新的物质?(完成记录表)⒊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使纸发生变化,说说这些变化哪些类似于“水变冰”这种变化,哪些类似于“火柴燃烧”这种变化?⒋讨论其他物质的变化:⑴出示一根铁丝,有哪些方法让它变化?哪些变化类似于前一种变化,哪些变化类似于后一种变化?为什么?⑵出示一支蜡烛,观察蜡烛的变化。哪些变化类似于前一种变化,哪些变化类似于后一种变化?为什么?⑶出示各种物质变化的图片,学生比较、分析:它们各类似于哪种变化?(衣服变旧了,粉笔变短了,烟花绽放,面包发霉,……)⒌认识生活中其他物质的变化。小结: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易于被我们察觉。有些是自然因素,有些是人为因素。而在这些变化中,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学生试说变化的方法。学生明确要求,小组实验,观察记录。学生根据现象进行归类,并说说这样归类的原因,区别两种不同的变化。学生思考,讨论、交流问题。比较、分析、归类几种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师生交流、例举生活中无处不在物质变化。通过聚焦观察、记录让纸发生的变化,能区别哪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哪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了解不同的方法可以让物质发生不同的变化。通过对铁丝和蜡烛的不同变化的讨论,对物质两种变化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巩固与深化,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物质都在发生着变化。通过举例,认识到物质变化无处不在,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㈣拓展与延伸你还想探究生活中哪些物质的变化现象?学生说说想探究的物质变化现象。进一步激发兴趣,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是科学。
本文标题: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168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