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浙美版二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2015最新精编版)
第1页共47页2017新浙美版二年级下册美术计划及教案一、学生情况分析二年级学生整体水平都比较稳定,但创新意识较弱,也有个别后进生经常美术用具不带,影响课堂和周围的同学。这学期希望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加强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形成团结和睦的集体。二、教材分析浙美版第4册实验教科书的编写,以国家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特别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针,以教育部制定并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槁)》为主要依据,打破过去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建以促成美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探究性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教材新体系。本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至用”为原则,选择符合二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全册共有19课,分为10个隐性单元,内容函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其中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占有较大比重,欣赏·评述大多随堂教学,因而均分配在各课之中。三、教学目标1.造型·表现: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2.设计·应用: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第2页共47页3.欣赏·评述: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4.欣赏·评述:采用造型游戏的方法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表演和展示。5.教师用书“三合一”。四、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本册的重点在于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难点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两方面的需要,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直接参与并亲身经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寻找各种材料,表达自己丰富多彩的想象。五、教学措施1.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创造条件,多给学生感悟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多谈谈自己的感受,努力提高审美情趣。2.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用各种方法互相启发,激活创造性思维,采用类比、求异想象等方法,引导他们创造。3.创设文化情境,涵养人文精神:降低美术知识和技能的难度,注重美术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涵养人文精神。4.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5.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人尖社会的丰富性,了解各学科的共通之处和相异之处,理解美术对生活的独特贡献,使他们真正获得综合运用美术以及其他知识、技能来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各种问题能力。6.重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使学生在评价中进一步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第3页共47页提高技能,培养审美情趣。7.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师应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六、教学进度表周次教学内容备注1春天在哪里2盛开的鲜花3田园风光4我的爱心卡片5折剪蝴蝶6小画框7笔筒设计8印印画画9倒影10印印画画11纸版画人像12民间年画13闪闪的星星14美丽的方巾15做香事囊,迎端午16向日葵17夏天18可爱的猫咪19潺潺的小溪水20我们画我们评第4页共47页1春天在哪里教学目标1.提高对色彩的认识和表现力。2.培养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把自己对春天的印象与同伴进行交流,并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加以表现。3.感受春天,了解春天的色彩,培养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重点:能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对春天的感受。难点:能抓住春天的特点,有创意地表现春天。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水彩笔或者油画棒、纸张。教师:课件教学过程1.寻找春天(1)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寻找校园的春天,培养发现美的眼睛。(2)交流:你发现春天在哪里?(3)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2.春天的色彩。春天的色彩到底是怎么样的?观察景色,欣赏图片,学生自己来总结春天第5页共47页的色彩。(1)欣赏名作。通过欣赏名作来总结春天的色调,看看画家如何用画笔来表现生机盎然的春天。(2)春天的色彩。用感官感受春天的色彩,在调色盘里找出春天的颜色。3.布置作业抓住春天的色彩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创作一幅春天的画。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语言来表现,只要能体现春天的感觉即可。引导学生耐心地完成作品,不要半途而废。4.展示点评。(1)将学生的作业布置成春天的花园,逛一逛“春天的花园”,一边逛一边评价。(2)找一找最美的景色,说说美在哪里。5.拓展游戏小燕子。第二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水彩笔或者油画棒、纸张、废旧材料等教师:平面或立体的瓶贴作品、课件。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除了绘画,我们还有很多方法来表现对春天的喜爱,比如歌唱、跳舞、诗歌。今天我们一起动动手,用一些废旧材料来制作一个春天的百花园。以作品导入,技法学生学习的兴趣。第6页共47页(2)揭示课题《春天在哪里》。2.欣赏环节(1)平面作品的欣赏《小姑娘》《神奇的大树》。布贴,综合材质的作品欣赏,在作品中总结剪、撕、拼、贴等一些技法。(2)立体作品欣赏。从平面转为立体、教师示范。学习教材中最基本的手工技法。立体花束的制作有点难度,教师示范起效果。3.体验环节(1)学生作业动手实践,大胆表现。互相欣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评价能力。4.课外拓展利用完成的作品搞一次以春天为主题的班队活动。2盛开的鲜花教学目标1.感受鲜花的美,了解鲜花与人类生活环境的关系。2.学习渐变色,掌握渐变色的涂色要领,进行涂色练习。3.培养善于观察、勤于表现的习惯。教材分析1.教材编写思路。本课的重点定位于学习渐变色,对于鲜花的外形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鲜花的色彩,在观察鲜花外形和色彩的基础上了解渐变色,发现渐变色的色彩规律,并能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初步掌握单色渐变和多色渐变的涂色方法。在学习涂渐变色方法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涂色技巧:(1)由第7页共47页轻到重或者由重到轻的渐变涂色方法;(2)运用点或线的疏密排列产生渐变的涂色方法;(3)先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阶梯式排列色彩,再平涂产生渐变的涂色方法等。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鲜花,养成善于观察和美化生活的习惯,将渐变色的涂色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去。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几种基本的渐变色涂色方法。难点:自主探究发现渐变色的涂色新方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学生:鲜花图片资料,水彩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材料。教师:鲜花图片资料、课件、范画、绘画工具材料。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欣赏感悟。(1)教师谈话引导: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柳树发芽,鲜花盛开。让我们走进大自然,欣赏盛开的鲜花。(2)请学生说一说鲜花美在哪里。小结:鲜花美在苴炎在述鲜花美在它的形状和色彩上。2.观察思考,尝试表现。(1)师生共同分析鲜花的基本结构。(2)欣赏不同形态的鲜花,尝试表现喜欢的鲜花。(3)欣赏不同颜色的鲜花,分析鲜花的色彩规律,发现自然界一部分鲜花花瓣的色彩是渐变色。第8页共47页(4)渐变色分为单色渐变和多色渐变。3.探究尝试,总结方法。(1)同桌合作探究:怎样画出渐变的色彩?并动手尝试。(2)师生交流探究结果。(3)教师示范几种涂色小技巧。①通过点、线的疏密变化表现渐变色。②油画棒由轻到重地涂色表现渐鹅。③平涂深色打底,用浅色由浓到淡地或由淡到浓地进行覆盖,表现出渐变色。④挑选出渐变的色彩,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阶梯式排列,依次平涂色彩表现出阶梯式的渐变效果。(4)师生共同总结渐变色的涂色方法和规律。4.欣赏同学作品,尝试创作表现。(1)欣赏同学的作品,思考你能从同学作品中学到什么。(2)教师提示花朵的各个花瓣渐变方向要一致。(3)教师提出学习建议:①选择自己喜爱的鲜花,用渐变色的方法进行表现。②到室外去写生盛开的鲜花,灵活运用渐变色的方法表现鲜花。5.评价与拓展。(1)学生将作业展示在黑板上,组合成美丽的大花园,评选出最美的花。教师引导学生重点从色彩方面进行评价。(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渐变色。(3)总结:学会用色彩表现美,善于用心灵发现美。3田园风光教学目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美丽的田园风光。第9页共47页2.学习简单的构图方法,并能运用概括的绘画手法表现景物。3.培养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生活情趣。教材分析1.教材编写思路。观察和体验是本节课创作的基础,教师可以展示典型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田野,在愉悦中受到审美的熏陶,品味田园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线条和色彩的表现控制能力,通过本课学习能流畅稳定地画出或弯或直的线条,进行随意交织的布局划分;通过体验各种绘画工具的使用效果(水笔的流畅、油画棒的粗犷、颜料的明快与厚重),尝试根据所表现的景物进行多变构图练习和绘画表现活动,借助色彩表达自己的想法。本课可以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学习构图技巧,创作表现想象、记忆中的田园风光。第二课时进行写生练习,可以在校园内进行相关风景的写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领孩子们走出校园,到田野中进行写生创作。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集体创作一幅田园风光的长卷。教师要多加演示风景构图的不同视点和形式,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绘画表现的潜能。重点、难点重点:感受田园的美,学习风景写生的方法和培养简单的构图能力。难点:构图方法和画面空间的划分如何体现画面内容的需要。景物的点、线、面表达和色彩的运用通过教师直接示范,学生参与尝试来突破。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设计第10页共47页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课前观察乡村的生活场景,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绘画工具。教师:课件、示范作品。教学过程1.漫步田园。(1)欣赏田园风光。郊外的田园景色向我们展现了大自然灵动的韵律和丰富的色彩。你去过田园吗?风景如画的田园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看图片,看看你喜欢哪幅图,哪幅图能勾起你对乡村生活的回忆?课件展示。①整体感受:俯瞰或远观。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两种视野下的田园面貌,引导学生观察。②局部特写:人物和作物。通过拉近“镜头”,展现田园中的农作物和劳作的人们,观察田园中各个景物生长的样子和特点,人们劳动的场面和生活的场景。(2)交流表达感受。在欣赏中,教师带领孩子漫步田园,观察中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视角下田园的不同构成方式。(如俯瞰时表现田埂的交错分布,平视时表现近景、中景、远景的层叠。)交流:你觉得田野怎么样?说说你最喜欢哪块田野?为什么?(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欣赏田园风光图片或视频,在感受田园美景的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城里的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农村的田野,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获得感官的认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校园的园艺基地写生。)2.开垦田园。第11页共47页(1)模拟拓荒者,将画纸当做未开垦的土地,用线条画出一条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将“田地”分割。(2)继续用线分割布局,把这片土地分成好多块“田地”,近处可以稍微大一点,远处的小一点。也可以通过画田埂、河流或其他景物再分出几块田地。(3)讨论分割方法:一是自然分割,田间小路线条弯弯曲曲,体现一种俯瞰大地的视野效果;二是直线分割,体现机械作业环境下的现代化田野;三是水平线分割,这种构图方法可以用水平线构图的方式进行。还可以怎样分割?请一位学生尝试。(4)通过两张图片的比对,找出分割线。观察分割线之间的透视和景物的遮挡关系。(设计意图:通过示范和交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田园布局和构图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而关注田园的平面构成和视觉效果。)3.田园拾趣。(1)通过师生互动交流,了解不同农作物的色彩,田园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和状态下所呈现出来的色彩和景象:如还没插过秧的水田的颜色;还没种过植物的旱田的颜色;还
本文标题:浙美版二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2015最新精编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181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