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战例分析说明:写论文时尽量提炼观点。观点由阿登战役引出,再经过自己提炼加工,说出为什么这个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战争。之后还可以援引其他例子。一个思想:谈环境影响战争的所以然,而不是战役被影响的过程。多查资料,望观点全面充足为盼。一、天气对部队行进的影响。德军利用圣诞节雪雾为掩护。可从声光电方面分别论述。类似例子:偷袭珍珠港、李朔雪夜袭蔡州。二、地形对部队行进及武器的影响。德军突袭的时候,采用虎式坦克。此坦克笨重,对快速行军导致阻碍。三、天气对战争人员的影响。“圣诞节之月”,不见天日,导致盟军警惕不足、戒备不严。例子:诺曼底登陆。四、天气对情报获取的影响。空中预警机难以工作,雷达。例子:中途岛海战南云舰队在大雾中几乎处于“失明”状态。五、天气对空军行动的束缚,等等。附录:气象对战争的影响风:大风和强烈的垂直气流是危及飞机飞行、导弹发射安全,影响火炮射击精度的重要因素;云:低云影响侦察、射击、投弹,积雨云对导弹、火箭发射和飞机飞行安全威胁很大,云层对再入大气层的导弹弹头可以造成侵蚀从而增强或减弱核爆光辐射效应;雾:大雾给飞机起降、舰艇编队航行、军种兵种协同作战等带来困难,雾层能使化学毒剂蒸气产生凝结、沉降和水解从而降低杀伤效能等,雾也可以作为“天然烟幕”,掩护部队的作战行动;降水:暴雨、大雨和连续性降雨可引起山洪暴发、土壤流失和泥石流等灾害,从而冲毁军事设施。毛毛雨、雪会降低能见度,冻雨可使飞机、导弹外壳和雷达天线等积冰而影响性能;沙暴:能引起电磁波衰减,干扰无线电通信,危害兵器和设备,强烈的沙暴卷起沙石可形成沙壁向前推进,使能见度接近于零。典型战例——三国时,周瑜命诸葛亮造10万狼牙箭,限期3天。诸葛亮胸有成竹,准备战船20只,束草千担,在漫天大雾中把船驶进曹营。曹操误以为是周瑜偷营,吩咐乱箭齐发,于是使诸葛亮“借”得10万狼牙箭。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第三舰队遇强台风袭击,约800人死亡,飞机被毁146架,若干舰只沉没。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一场强沙尘暴使美军飞机被迫降落或停止起飞,通讯网络装备被毁,2架直升机坠毁,士兵全部被“驱赶”进入就近的散兵坑、军车和帐篷。水文对战争的影响海浪:能改变舰船的航向、航速,甚至产生船身共振使船体断裂,破坏海港码头、水下工程和海岸防护工程,影响雷达的使用、水上飞机和舰载机的起降、水雷布放、扫雷、海上补给、舰载武器使用和海上救生打捞等。小浪利于潜艇隐蔽接近敌方,大浪影响鱼雷发射和舰艇安全航行,不利于登陆作战;潮汐:掌握潮汐发生的时间和高低潮时的水深是保障舰船航行安全,进出港口、通过狭窄水道及在浅水区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建设军港码头、水上机场,进行海道测量、布雷扫雷、救生打捞,构筑海岸防御工事,组织登陆、抗登陆作战和水下工程建设等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潮流:登陆作战中,乘涨潮顺流而入,利于部队登陆;逆流而行,会降低舰船速度,延长时间,增加登陆困难。潮流大的海区不宜布雷、施放水下障碍物和舰艇锚泊待机。典型战例——二战初期,德军潜艇利用英国沿海潮流变化,潜入英国海军基地佛罗港,击沉近3万吨级的英国旗舰“皇家橡树”号后安全返航。1982年马岛战争中,狂涛伴大雨,英军乘机夺回马岛。但同时由于风浪大、能见度差,英军一架直升机坠毁,21人丧生。空间天气对战争的影响对航天器的影响:高层大气阻力可使航天器动能减小,运行轨道高度降低,轨道收缩;宇宙间高能带电粒子不断轰击航天器表面,可造成航天器辐射损伤,更高能的粒子可穿过电子器件,在电子信号串中改变数据位,导致仪器发出混乱指令或提供错误数据;对军用电磁通信、预警、导航定位的影响:当空间灾害性天气发生时,无线电通信和雷达信号传输会受到影响,卫星微波通信也会因电离层扰动而降低通信质量。电离层闪烁可导致GPS卫星导航、定位误差高达几十米至几百米,甚至信号中断;对战略武器使用的影响:当太阳爆发导致高层大气密度发生剧烈扰动的时候,导弹飞行的实际轨道将严重偏离预测轨道;对人的影响:据估计,如果飞船在深空飞行或在磁层外进行舱外活动时,大约有十分之一的宇航员会受到致命剂量的高能带电粒子辐射。典型事件——1982年12月26日,美国地球同步轨道业务4号卫星的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计,在太阳耀斑发出的高能质子到达45分钟以后失效,在一系列强磁暴袭击加利福尼亚海岸时最终完全损坏。1989年3月空间大磁暴期间,低纬地区的无线电通信几乎完全失效,美国海军的4颗导航卫星被迫提前一年停止有效服务,飞机、舰船的导航系统失灵。2001年4月3日凌晨,25年来最大的太阳X射线爆发事件,使我国的短波通信和侦测等用户系统受阻、中断约3小时。优势一.出奇制胜。这次德军在比利时阿登地区的反击,主要还是依靠“出奇制胜”。当时盟军基本觉得德国已经没有反击的能力了,所以在阿登前线的美军部队都很放松,没有警惕性。而德军又是从盟军认为的最不适合装甲部队通行的森林地区开展反击的。如果德军行动够快,那么就可以迅速攻占安特利普,即使无法攻占,也可以在西线大量消耗美军的有生力量,打击士气,在西线占有一定的主动权。而且,德军开展反击的时候,甚至都没有进行炮火袭击,所以在反击战初期,美军多数人都没有反映过来。再有,希特勒为了封锁消息,甚至在反击开始之前,都仅有几个他的亲信知道具体信息。二.地形崎岖。由于这次德军是在阿登地区开展的反击,所以德军把迂远的道路变成了近直的道路,把不利变成了有利。而且阿登地区地形复杂,道路崎岖,不利于装甲集群行动,但是面对的美军战线过长,兵力不足,防守松懈,这对于德军来讲都是好消息。三.天气恶劣。希特勒当时多次推迟反击时间,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要等待恶劣的天气的到来。因为在战争末期,德国的空军实力已经锐减,在东线和西线都已经失去制空权,虽然他们有更加先进的Me-109、Me-110、Fw190,但是已经无法对抗美国空军了。所以对于德军来讲,天气恶劣就意味着美军在将一段时间内无法为自己提供有效的空中支援了,这将为德军争取反击的时间。四.渗透破坏。为了阿登战役的胜利,德国精心选取了一些德国人,让他们渗透进美军部队中。他们穿着美军的制服,嘴里嚼着口香糖,讲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坐在美军的吉普车里。这些人的任务就是在美军部队中制造恐慌,夸大德军的反击力量,把美军车辆引向错误的方向,搞破坏。五.经验老道。德国在阿登地区战斗的经验非常丰富,他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在这里战斗了。而且,为了这场战役,希特勒特地从东线调来了王牌部队,他们有丰富的战斗经验,战斗力也是非常的强。希特勒还出动了大量的坦克、装甲车、突击炮、自行火炮,以及各种炮火支援力量,甚至还出动了战斗机。希特勒孤注一掷,就是为了发动最后的反击。然而,德军的优势,也正是他们的劣势所在,正是这些同时也是劣势的优势,让他们既打出了漂亮的反击,又输掉了阿登战役,同时加快了第三帝国失败的步伐。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优势的另一面。一.“出奇制胜”。阿登反击战如果要取得胜利,就需要快速推进。否则,一旦部队在阿登地区受阻,突然袭击就变成了阵地战,消耗战。德军当时甚至连汽油都是各个单位集结起来的,而反击又是依赖于装甲部队,那么如果真的受阻,德军当然无法和美军拼消耗。而且待美军反应过来,德军就会立即被美军打反击,重新打回出发点。再有,严格地说,在1944年底,盟军是考虑过德军的下一步行动的,而且美军甚至希望德军走出西墙,和美军正面交锋,这样美军就可以避免艰苦的攻坚战,而大量歼灭德军在西线的有生力量,为下一步的进攻德国本土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二.“地形崎岖”。由于阿登地区的地形不利于装甲部队作战,所以促成了德军在反击初期的出奇制胜,但是同时也限制了德军自己。这使得德军的装甲部队仅仅能够沿着一条狭长的道路前进。12月16日早上,美军在德军反击的路线上布置了4又3分之2个师,有效兵力大约为83000人。这些部队装备有242辆谢尔曼坦克,182辆歼击车,此外还有394门重炮为他们提供炮火支援,这些部队和装备都被部署在绵延100多千米的战线上。而美军对面的德军实力则要强得多,德军在一线投入了5个装甲师,12又3分之2个步兵师的20万人,装备大约500辆坦克,1000多门各式的火炮提供火力支援。虽然没有具体数据来说明德军在战役开始的时候投入多少个步兵营和装甲营,但是大体上德军对美军的步兵比大约是3:1,而在某些地域甚至达到了6:1。不过德军装甲部队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德军和美军双方的重型坦克数量比只达到2:1。如果把德军的突击炮也算上,那么大约是4:1左右。德军集中那么多的兵力,显然是想尽快突破盟军防线,前出马斯河地区,集中力量完成后续任务。不过这种优势也隐藏着危险,如果德军不能按计划杀出阿登地区,这么大的重兵集团势必将被困在一个狭小的地区内,后果不堪设想。三.“天气恶劣”。正是因为天气恶劣,才使得美军的空军力量无法为美军部队提供有效支援。但是同时,恶劣的天气也制约了德军自己的行动。德军选择阿登反击战开始的时候,坏天气可以持续一周,战场上的雾气可以很好地掩护部队进攻,这也是战役初期德军取得一系列胜利的重要因素。可是坏天气带来的也不尽然是好消息,也给进攻方带来的五金的烦恼。12月18日,来自大西洋的高气压团立刻对进攻方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冰雪开始融化,道路开始泥泞难行,减慢了部队的行军速度。12月20日、21日,地势高一点的地方开始一点点地结冰。到了22日,来自俄罗斯和大西洋的两股大气团影响下,天气变得非常复杂,暴风雪、大雾、雨水,全都有。戏剧性的转变发生在23日,东面过来的干燥空气,让德军失去了雾气的掩护。而且,在埃弗尔山区,雪崩时有发生。莱茵河以西的交通几乎瘫痪。在余下的5天时间里,谁的后勤保障更加有利,谁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而且,德军虽然出动了大量空军,但是似乎德国空军并没有对美军造成多么大的影响,因为他们数量太少,最多时“敌人也只有1个空军中队的飞机”出现在美军部队上空。德军集结了1500架飞机,但是在整个战役中,德军飞机从未出现过这么多。四.“渗透破坏”。德军为了配合阿登地区展开的反击,组织了一些会英语的德国人进行渗透和破坏。本来是个很好的计划,但是却出了一些麻烦和乱子。第一,想要渗透,当然就要穿美军的制服,坐美军的车子,但是由于没有找到足够多的美军吉普车,所以规模就大大减小。甚至出现了在一辆吉普车上,乘坐有5名德军士兵。第二,为了做伪装,很多“豹式”坦克都化装成了美军的M10坦克歼击车,“豹式”坦克化装还容易些,但是像是“虎1”、“追猎者”、“4号”,它们伪装可就难了。所以很多坦克的伪装仅仅是在装甲上画上一个美军的5星标志而已。第三,渗透的队伍犯了一个大错误,有一次他们在美军的加油站加油,用了“petrol”这个英国英语,而非美国英语的“gasoline”,这让美国人开始知道有德国人渗透进来了。之后,美军加大了盘查力度,经常有宪兵会把车辆拦下来,询问一些特别的问题,比如关于棒球队、橄榄球队、州立政府、电影明星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真正的美国人才了解。这样一来,本来规模就不大的渗透组,就都被美军找出来了。五.“经验老道”。德军从东线调来了王牌部队参与反击,此外还有装甲部队和伞兵部队。这么大的阵容必将消耗大量的物资。虽然他们的战斗力非常的出色,但是这些都是基于有效的补给和支援的前提下才可以保证的。然而德军做到了吗?不,他们在后勤方面显然做得不够好。战役期间,德军平均每天消耗1200吨弹药,这一消耗量要比OKW的参谋们预期的要高很多,然而仍然不能满足部队的需要。这些就暴露了德军的后勤补给运输上的效率低下。12月28日,装甲教导师报告说弹药短缺,虽然这时后方有足够的弹药储备。这就说明后勤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美军的后勤就要好得多,美军的军火储备中大部分是在“轮子”上。例如,第3集团军的后勤单位在12月的后半个月里每天可以向前线提供4500吨弹药,而前线每天平均却只消耗3500吨。还有,有资料表明大部分德军的装甲车辆损失是被迫遗弃的。主要是因为德军缺乏维修单位所致,B集团军拥有1700--1800辆坦克和突击炮,却只有6个维修连。最后做个总结,由于德军在战役初期至少碰到以下几个难题,才使得他们失去胜利
本文标题:阿登战役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189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