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喘证诊疗方案中医病名:喘征西医病名:喘息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出现喘证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一)诊断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呼多吸少,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3、体检时见三凹征,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见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4、本病应行血常规检查,并可做血清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做血气分析及心肺功能测定。(二)鉴别诊断喘证应与哮证相鉴别喘证、哮证——二者均兼有咳嗽,但各以喘、哮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喘病—以气息言,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哮以声响言,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为主要临床特征;哮为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的疾病,喘证可并发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2哮病—喉中哮呜有声,呼吸气粗困难,甚则喘促不能平卧,发作与缓解均迅速。(三)辩证论治(1)、治疗原则喘证的治疗应分虚实。一般而言,实喘其治主要在肺,治予祛邪利气,区别寒、热、痰的不同,采用温宣、清肃、化痰等法;虚喘治在肺肾,尤以肾为主,治予培补纳气,针对脏腑病机,采用补肺、补肾、益气、养阴等法。若虚实夹杂,下虚上实者,又当分清主次,权衡标本,统筹兼备。(2)、中药辨证施治1.实喘风寒袭肺型【证见】喘促胸闷,咳痰稀白,常兼有风寒表证。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治法】宣肺散寒。【方药】1、主方麻黄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2、中成药(1)通宣理肺丸,每次2丸,每日2次。(2)杏苏止咳糖浆,每次10—15毫升,每日3次。3、单方验方风寒喘咳方(贾河先等《百病良方》)处方:淫羊藿30克,荆芥、紫菀、陈皮、法半夏、生姜、甘草各1O克,前胡、桔梗各12克。水煎服。3痰热郁肺型【证见】喘促鼻煽,咳痰黄稠难出,身热,喜冷饮,尿赤,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泄痰热。【方药】主方桑白皮汤(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2、中成药复方蛇胆川贝末,每次1瓶,每日3次。3、单方验方虎腥银蒌汤(刘国普验方)处方:虎杖、鱼腥草各30克,金银花20克,瓜蒌仁25克,甘草6克。水煎服。痰浊阻肺型【证见】喘咳痰多,色白,胸中窒闷,恶心,纳呆。舌苔白厚腻,脉滑。【治法】化痰降气。【方药】主方二陈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三子养亲汤(韩葱《韩氏通》)加味。2、中成药(1)咳喘顺丸,每次5克,每日3次。(2)珠贝定喘丸,每次6丸,每日3次。(3)牡荆油滴丸,每次1-2粒,每日3次。(4)慢支紫红丸,每次3克,每日3次。3、单方验方半夏止咳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法半夏、陈皮、苏子、黄芩各10克,茯苓、桑白皮各154克,杏仁12克,甘草3克。水煎服。表寒里热型【证见】咳逆上气,咳而不爽,痰吐稠粘,伴有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黄,脉浮滑。【治法】宣肺泄热。【方药】主方麻杏石甘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2、中成药止咳定喘丸,每次10克,每日2次。3、单方验方参照痰热郁肺型“虎腥银蒌汤”,加麻黄12克。2.虚喘肺虚型【证见】喘促少气,咳声低弱,自汗畏风,舌质淡,脉软弱。【治法】补肺益气养阴。【方药】主方生脉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味2、中成药息喘丸,每次2.2克(18丸),每日3次。3、单方验方蛤蚧丸(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蛤蚧2只,高丽参24克,川贝母30克,金银花48克,黄芪30克,阿胶30克,桑白皮12克,法半夏、五味子、苏子各24克,茯苓、沙参、麦冬、白果各30克,米壳48克。以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每日2次,3个月为1个疗程。5肾虚型【证见】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更甚,舌质淡,脉沉细。【治法】补肾纳气。【方药】主方金匮肾气丸(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2、中成药(1)蛤蚧定喘丸,每次6克,每日3次。(2)固肾定喘丸,每次1.5-2克,每日3次。3、单方验方(1)参蛤三七散(《岳美中医话集》)处方:人参30克,蛤蚧4对,三七30克,紫河车30克。共研为细末。每次1克,每日2次。感冒停服。(2)补肾平喘汤(陈超验方)处方:太子参30克,麦冬10克,陈皮6克,法半夏10克,炒紫苏子lO克,地龙10克,五味子6克,补骨脂10克,灵磁石30克,乌梅15克,紫河车6克,桃仁1O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3)中医非药物治疗喘证伏九敷贴1、适应症:肺系疾病: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以及反复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的病症。2、禁忌症:1、孕妇;2、有严重心肺功能疾患的人;3、对药物6过敏的人;4、短时间敷贴即会大量起泡的人;5、皮肤长有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者;6、疾病发作期(如发烧、正在咳喘等)的病人都不宜敷贴。7、2岁以下的孩子也不宜进行敷贴治疗,因2岁以下,孩子皮肤比较娇嫩,容易引起感染。3、天灸穴位处方:大椎、肺俞(双侧)、膏肓(双侧)4、药物组成及配伍方法:取甘遂、白芥子、细辛、延胡索按4:3:4:4比例混合研磨成80目粉末;取新鲜大蒜捣绒,加蒸馏水,调配浓度为30%的大蒜汁;两者调成糊状即可。5、操作方法:将调好的药物捏成小药饼,贴在选好的穴位上:大椎、肺俞(双侧)、膏肓(双侧),外加胶布固定。6、敷贴时间:通常在每年的三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在三伏的第一天)、三九(冬至当天开始数九,九天为一九,在一九、二九、三九的第一天)进行敷贴。一年共敷贴六次。每次贴敷时间长短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以及对药物的耐受程度灵活处理,成人一般可贴4~6小时。小儿及体质较弱的患者可适当缩短贴敷时间,2~4小时,个别对药物特别敏感的患者,要严密观察,皮肤出现热辣烧灼明显的不能耐受者可提前去药。7、注意事项:1、穴位局部清洁,预防不良反应;选准穴位,认真固定,时间适宜;精确配方,注意保存,综合治疗,提高效果。2、敷贴期间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及海鲜、辛辣等食物。(四)疗效标准71、治愈:喘息及其他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2、好转:喘息及其他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3、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
本文标题:喘证诊疗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210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