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城与城文化-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
中国城市文化圈探微鲍宗豪等著二OO五年五月1目录前言…………………………………………………………1第一章城市与城市文化……………………………………4一、从“城”、“市”到全球城市二、城市记忆与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三、城市风格与城市文化四、环境问题与城市环境文化五、城市文化与城市的“软实力”第二章城市文化与民族文化精神…………………………31一、城市空间的社会文化意蕴二、城市“形态”与城市文化精神三、城市“文化圈”与民族文化精神第三章长三角城市文化圈…………………………………56一、文化视野中的长三角城市圈二、长三角城市文化圈的魅力2三、长三角城市文化圈的多元、开放和融合四、长三角城市文化圈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五、长三角城市文化圈与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化第四章珠三角城市文化圈…………………………………88一、珠三角地理环境的演变及人类文化活动二、珠三角城市文化圈的形成三、珠三角城市文化圈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四、珠三角城市文化圈的构建第五章环渤海城市文化圈………………………………119一、环渤海城市文化圈基本特征二、渤海西岸城市文化圈三、渤海南岸城市文化圈四、渤海北岸城市文化圈五、环渤海城市文化建圈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六章环武汉城市文化圈………………………………148一、环武汉城市文化圈的源远二、环武汉城市文化圈的精神气质三、环武汉城市文化圈的重铸第七章西南城市文化圈…………………………………1683一、西南城市地理风貌与历史人文环境二、西南城市文化圈的特色三、西南城市文化圈发展战略第八章西北城市文化圈…………………………………199一、西北城市文化圈的历史地理根基二、西北城市文化圈的宗教文化特色三、西北城市文化圈的发展第九章港澳台文化圈……………………………………230一、港澳台文化与中华文化二、港澳台文化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网络三、港澳台文化圈的建构四、发展港澳台文化圈的使命结语:城市文化发展的新趋势………………………………254趋势之一:城市文化的迅速崛起趋势之二:城市文化融入全球化趋势之三:城市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1前言21世纪的中国,伴随着一些城市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步伐,新一轮城市文化建设的高潮正在掀起。从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到重庆、吉林、哈尔滨、大连等城市,从“长三角”、“珠三角”文化圈到“环渤海”、东北、西南、西北文化圈,一批城市标志性的文化设施项目在崛起;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节的举办,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构筑起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值得关注的是:城市的文化建设该追求什么?城市文化建设如何在对世界性的追求中体现民族性?如何顺应当今世界“城市圈”、“城市带”发展的趋势,拓宽城市文化研究的视野与视域?如何把握当今中国城市文化建设的新特点、新趋势?《中国城市文化圈探微》(以下简称《城市文化圈》)一书既是对上述问题的回应,又试图从对中国城市文化圈的研究中,发现蕴含于其中的民族文化精神。《城市文化圈》一书,立足于全球化、现代化的时代境遇,注重城市文化圈的聚集效应,构建城市文化生态的合理布局;注重多元文化之间的彼此竞争、共融和相互吸收,形成城市多元文化资源、文化市场、文化享有的合理配置格局,提升城市文化的竞争力。中国历史上下5000年,在具有不同的地理、历史、文化特征的城市中烙下了不同的印记,展示着不同的历史文化风采。深入细致地比较研究中国城市文化,本书是难以为任的。因此,我们在关注不同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同时,努力从时空上延伸城市文化,以“城市文化圈”的概念表达具有相同历史文脉、相同区域特征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圈》一书在阐释中国不同城市文化圈特征的同时,揭示其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城市文化圈》一书着重凸现了对以下一些共同性问题的研究。一是城市“文化圈”对城市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以“长三角”为例,“长三角城市文化圈”是随着上海新一轮改革发展,尤其是文化建设的高潮而崛起的。“长三角城市文化圈”的形成,有利于形成特色鲜明、多元文化并存的良好生态空间,培育区域文化竞争力,挖掘区域城市的文化内涵,整合区域历史文化资源,2提高区域的文化品位,提升区域和城市的产业能级、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同时,能使“长三角”各城市的市民在各具特色的“文化圈”中增进对本社区、本城区的认同感、归宿感,增强凝聚力,为“长三角”在新形势下提升城市文明,找到一条新的途径和方法。二是城市“文化圈”的特征。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现实都表明:形成一个密集性的城市圈状文化中心或文化核,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在一个城市中,也应有不同的文化圈。如当今上海的人民广场文化圈、环豫园文化圈、环多伦路文化圈、环五角场文化圈、环朱家角文化圈等等,共同构筑起上海国际大都市文化建设的新形态、新格局;其主要特征是形成各种标志文化、特色文化的功能区,推进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建设。三是城市“文化圈”与城市的文化多元化。随着信息化与文化全球化的深入,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圈建设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融入全球文化的进程中保持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实现文化的现代转型,体现世界性。为此,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圈建设,不仅要注重城市文化形态——标志性文化设施,如大剧院、博物馆、规划馆、科技馆等等,而且要以不同区域文化、圈层文化特色来展示城市文化圈多元的文化风采。四是城市“文化圈”与文化的民族性、世界性的问题。近现代中国城市文化经历了一个从西化到本土化、到文化自觉的发展历程。这也启示我们: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圈建设必须走文化的民族性和文化的世界性相结合的道路。一个城市的魅力就在于文化的独特性,这是城市文化参与世界文化交往的基础,也是城市文化圈融入文化全球化、并在文化全球化中弘扬区域文化的基础。因为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圈是全球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地,全球文化的诸多矛盾和冲突都直接的反映在城市文化嫁接和移植、差异与融合、沟通和趋同等具体方面。五是城市“文化圈”的建构方案。借鉴世界城市文化发展的经验,我国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圈建设的重点是发挥不同城市文化圈的整体功能;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是在一定圈层结构下加以实现的,构造具有当代特色的城市文化圈,有助于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文化资源配置和文化消费;城市文化圈的建构还应预见城市文化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促使文化理念、文化命题的持续更新。3《城市文化圈》一书本是鲍宗豪教授领衔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04年度课题。在张华金、邹广文、贺善侃教授、云南人民出版社编审陈盈盈、李振副教授等支持下,才得以完成各章的撰写。然而,由于2004年以来我一直忙于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研究,此书稿的整体架构、整体审阅与修改,一拖再拖,直至今天才完成。虽松了口气,但将各位作者的研究成果搁置近一年的时间,深表歉意。成果推出时间虽搁置了一段时间,但我们还是期望“城市文化圈”研究的独特视域、鲜明特色,能给关心、爱好城市文化事业、城市文化研究的学界同仁与朋友,提供深入研究的线索与资料。《城市文化圈》论题涉及面广、内容多、变化大、作者多,期间难免有种种疏漏,望各位朋友谅解;《城市文化圈》还借鉴了国内相关研究的一些资料、观点,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鲍宗豪2005年5月6日4第一章城市与城市文化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赓续绵延的记忆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气质、风骨和灵魂,文化塑造城市,提升城市品味,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本书不是泛泛地阐述城市文化,而是径直探讨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城市风格、城市文化环境以及城市文化建设对提升城市“软实力”的作用,进而揭示城市文化的深层价值意蕴。一、从“城”、“市”到全球城市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因而对城市文化的研究应先从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切入,从中发现城市文化的历史逻辑。1、从“城”、“市”到“城市”的形成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城”和“市”是两个概念。“城”是指有防御性围墙的地方,能扼守交通要冲,防守军事据点和军事要塞。《管子·度地》记载:“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墨子·七患》记载:“城者,所以自守也。”在古代,“市”是商品交换之所。《周易·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市有大市、早市、晚市之分。据《周礼·地官·司市》记载:“大市,日昃而市,百姓为主;朝市,朝时而市,以贾为上;夕币,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从这句可看出古代城市的简单功能: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根据现有史料和考古实物证明,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一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我国古文献中已经有了关于这个时期部落首领建都和筑城的记5载,同时更重要的是我国考古工作者也确实发掘到了属于这个时期为数不少的城址。如在《周礼》、《尚书》、《左传》、《史记》等早期文献中,都有关于三皇五帝建都的片断记载。南宋郑樵《通志·都邑略》对其作了整理,比较系统地记载了三皇五帝之都的地点。其所录三皇之都为:“伏羲都陈(今河南陈县);神农都鲁(山东曲阜),或云始都陈;黄帝都有熊(河南新郑),又迁涿鹿。”五帝之都为:“少昊都穷桑(山东曲阜);颛(顼)帝都高阳(河南濮阳);帝喾都亳(河南偃师),亦谓之高辛;尧始封于唐(河北唐县),后徙晋阳,即帝位都平阳(山西临汾);舜始封于虞(河南虞城),即帝位都蒲坂(山西蒲州)。”关于部落首领筑城的记载史书也不乏其例。如《轩辕本纪》:“黄帝筑城邑,造五城。”《黄帝内经》:“帝既杀蚩尤,因之筑城。”《世本·作篇》:“鲧作城郭。”《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太平御览》卷192引《博物志》曰:“处士东里槐,责禹乱天下,禹退作三城……”等等。三皇、鲧禹虽不是同一个时期的人,但他们都是原始社会末期杰出的部落和部落联盟首领,都处于我国从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正如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一书中所说:“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在我国历史上,这个时期可以溯源到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代前期,持续了数百年之久。”①从考古发掘来看,随着探索夏文化等大型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长江中游两湖地区,长江上游四川盆地和内蒙古高原河套地区等四大区域先后都发现了史前时期的城市遗址。②如黄河中游地区的河南郑州西山城址,淮阳县平粮台城址,登封县王城岗城址,辉县孟庄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安阳后岗城址等;黄河下游的山东滕州西康留城址,章丘城子崖城址,城子崖以东各相距约50公里的邹平丁公、淄博田旺、寿光边线王三座城址,以及鲁西平原阳谷县景阳岗城址等。又如长江中游两湖平原地区湖北天门石家河城址,湖南澄县城头山城址、鸡叫城城址,江陵阴湘城址,石首走马岭城址,荆门马家垸城址等;长江上游的四川成都平原新津宝墩城址、温江鱼凫城址、郸县梓路城址、都江堰市芒城址等。①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29页。②任式楠:《中国史前城址考察》,《考古》,1998年第1期。62、城市的发展与演变城市自产生之日起,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但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特点、形成机制和发展动因。对城市发展史如何进行分期,学者们却见仁见智。本书采用以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构为主要标准的划代方法,将世界城市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城市时期,工业社会城市时期和后工业社会城市时期三个阶段。第一,前工业社会城市时期这一时期是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的历史阶段,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一直延续到公元1750年,前后跨越5250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l)早期的城市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中东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印度的印度河流域。如埃及的尼罗河下游,土壤肥沃,灌溉条件好,种
本文标题:城与城文化-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237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