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
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第一节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1.我国现行宪法1982年12月4日公布施行2.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修改3.结构:由序言及四章组成,共138条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宪法的特征和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国家机构一、宪法的特征和原则(一)宪法的特征: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2.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3.在制订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二)宪法的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二、我国的国家制度(一)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四)国家结构形式(五)经济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的国体我国国家的阶级性质(一)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体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2.中国不能搞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四)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自治州设区市乡民族乡镇县区乡镇1、结构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为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平等、团结而建立的基本政治制度。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制度我国《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五)我国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一)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特定主体权利(二)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第一节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四、我国的国家机构(一)国家机构概述(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三)国家主席(四)国务院(五)中央军事委员会(六)地方国家机关(七)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现行宪法规定的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简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家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二节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一、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一)国家行政机关与公务员1国家行政机关国家行政机关是指根据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享有并行使国家行政权,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具有双重性质,相对于国家权力机关是执行机关,相对于行政相对人是行政主体。2公务员行政机关公务员是依法代表行政机关行使政权的工作人员。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二)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力针对行政相对人作出的、能够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根据行政行为所针对的行政相对人是否特定这一标准,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1抽象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行政相对人,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及其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2具体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相对人,具体适用行政法律规范作出处理决定的行为。主要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奖励、行政惩戒、行政裁决、行政合同等等。(三)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是指行政主体因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而依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行政违法或不当是行政责任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和直接根据。(四)行政处罚与行政复议1、行政处罚是行政主体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的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2、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是指行政机关根据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权,在当事人的申请和参加下,按照行政复议程序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和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裁决,以解决行政侵权争议的活动。二、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1986年4月12日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7年1月1日起施行。(一)民法的概念和原则1.民法的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的特征:1.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2.民法调整的对象是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2.民法的基本原则(1)平等原则(2)自愿原则(3)公平原则(4)诚实信用原则(5)禁止滥用权利原则民法的核心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私法中的“帝王条款”1.不为欺诈行为;2.恪守信用,尊重交易习惯;3.不规避法律、曲解合同条款;4.不为不正当竞争。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必须出于善意,以诚相待,防止各种恶意行为。(二)民事主体制度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和国家。1.自然人(1)概念自然人,是依自然规律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2)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确认的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贯穿人的一生,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自然死亡宣告死亡(3)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A是民事主体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资格。A.能以自己的行为独立地行使民事权利和履行民事义务的能力;B.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B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三种情况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A.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C.无民事行为能力人A.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①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②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以自己的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的自然人精神正常、智力健全、能完全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①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②不能完全辨认自己的行为的精神病人C.无民事行为能力人①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②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的精神病人案例:甲某在15岁生日时开办一家电脑公司,大半年即获利5万元。甲某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否?为什么?2.法人A、概念:法人是享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能以自己名义享有民事权利和负担民事义务的团体。包括: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B、法人成立的条件(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地承担民事责任(三)民事行为制度1、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2.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4)依照法定的形式(1)代理的概念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本人(被代理人)名义向第三人(相对人)进行意思表示或受领意思表示,而该意思表示直接对本人生效的民事法律行为。(2)代理的种类3.代理法定代理指定代理委托代理(四)民事权利制度民事权利4.继承权5.人格权6.身份权1.物权2.债权3.知识产权民事权利的概念民事权利,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的具体权益。民事权利可以分为财产权和非财产权两大类。1、物权(1).物权的概念:物权是指权利主体直接支配财产的权利,它既具有人对物的内容,同时又具有直接对抗一般人的效力。(2)所有权是最典型、最完全的物权物权自物权(财产所有权)他物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地上权地役权典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所有权的四项权能A.占有:权利主体对物的实际控制。B.使用:为获得经济利益有效使用。C.收益:在物之上获得经济利益。D.处分:所有人对其财产依法处置。2债权(1)债权的概念债权是指请求相对人为特定行为(给付)的权利,性质上属于请求权。3知识产权(1)知识产权的概念:知识产权是指民事主体对智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2)主要包括:著作权和邻接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和商号权等。4继承权继承权的概念:继承权是自然人依照法律规定或者被继承人遗嘱的指定,享有的承受被继承人遗产的民事权利。5人身权-人格权人格权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以人格利益为内容的,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人格所必须享有的且与其主体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人格权肖像权名誉权婚姻自主权人身自由权生命健康权姓名权隐私权名称权5人身权-身份权身份权是民事主体基于某种特定身份享有的民事权利。身份权主要包括:配偶权和亲属权。(五)民事责任制度1民事责任的概念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或侵犯国家、集体或他人合法权益,依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2一般的侵权民事责任构要件1.有损害事实2.民事行为违法3.行为与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4.侵害人主观上有过错3.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一般方式:A.停止侵害F.修理、重作或更换B.排除妨碍G.赔偿损失C.消除危险H.支付违约金D.返还财物I.消除影响、恢复名誉E.恢复原状G.赔礼道歉(六)民事时效制度1民事诉讼时效概念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届满时,就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依法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2诉讼时效种类(1)普通诉讼时效——2年(2)特殊诉讼时效——1年A.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B.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C.拒付或者延付租金的D.寄存财物丢失或毁损的(3)最长诉讼时效——20年三、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一)犯罪的概述1、概念:犯罪是指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2、犯罪的构成犯罪构成是指依照我国刑法规定的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件组成的具有特定犯罪性质和社会危害性的有机整体。犯罪犯罪犯罪犯罪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有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能力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已满16周岁A完全刑事责任能力(1)犯罪的主体B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经法定程序鉴定,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不满14周岁的人只对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承担刑事责任。C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1)犯罪的主体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罪过(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犯罪的目的和动机等几种因素。(2)犯罪的主观方面故意过失直接故意间接故意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主观上的过错(3)犯罪的客体:犯罪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4)犯罪的客观方面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犯罪客观方面具体表现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特定的时间、地点、方法等等。(二)排除犯罪的事由排除犯罪的事由,是指虽然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一定的损害结果,表面上符合某种犯罪的客观要件,但实际上没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符合犯罪构成,依法不成立犯罪的事由。我国《刑法》明文规定了两种排除犯罪的事由,即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二)刑罚制度刑罚是由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其某种权益的一种强制性的制裁方法。刑罚的体系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附加刑驱逐出境我
本文标题: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25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