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平面构成江汉大学文理学院什么是构成?构成,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组合在一起,或者是将组合在一起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分解后再进行组合。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部分。第一章平面构成概述第一节平面构成的概念在平面设计中,构成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设计元素组合在一起,按照一定的美的形式法则和秩序,在二维的平面内,创造出全新的、理想的形象。平面构成是一种基础的造型活动,是一门研究形态创造方法的基础学科,它的活动过程就是从组合到分解再到组合的一种过程。构成与设计的区别设计是现实性的,以实用为目的,而构成是理想化的美的创造,是理论在形式上的实践,构成不受设计内容的约束,也不受工艺特性的限制,属于美学形式的探讨范围。但两者在形态构成的美学原则与基础构成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第二节构成源流由于平面构成的基础性,现代平面设计领域的诸多作品伴随着平面构成形式的存在,也体现了平面构成的美感价值。构成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在工业设计和现代造型艺术相互交叉互为交错影响的过程中演变和发展起来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的工业技术发展迅速。但是针对工业技术带来的必然结果——工具、机械、设备的现代设计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必须有新的设计方式出现,来解决新的问题,来为现代社会服务。根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一:如何解决众多工业产品、现代建筑、城市规划、传达媒介的设计问题,必须迅速的形成新的策略,新的体系,新的设计观,新的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是社会需求和商业需求的迫在眉睫的任务。其二:往昔所有设计运动只是强调为社会权贵服务,而今如何形成新的设计理论和原则,以使设计能够为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彻底改变了设计服务的对象。解决问题问题一:出现了现代设计体系问题二:形成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德国俄国荷兰先驱、实验国家构成主义的发展俄国构成主义设计运动,在艺术上也称为“至上主义”运动。1922年,俄国构成主义者们发布题为《构成主义》的宣言,由亚厉克赛·甘撰写。提出了构成主义的三个基本原则:技术性、肌理、构成。也成为之后构成的基本准则。荷兰的“风格派”运动是与俄国的构成主义运动并驾齐驱的重要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之一。特点是高度理性,完全采用简单的纵横编排方式,字体完全采用无装饰线体,除了黑白方块或者长方形外,基本没有其他的装饰,直线方块组和文字基本构成了全部的视觉内容。在版面编排上采用非对称方式,但追求非对称之中的视觉平衡。BAUHUAS1919年由德国著名的建筑家沃尔特·格罗佩斯在德国魏玛市建立了“国立包豪斯学院”,是欧洲现代主义设计集大成的核心。学院旧址(1921-1937)现今学院规模早期学院风格设计早期学院展览海报当今学院家具设计当今学院家具设计第二节构成源流从历史的演变过程中看得出构成主义运动的发展与艺术的发展从来就没有分离过。对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艺术流派主要是以康定斯基为代表的抽象主义,以马里内蒂为代表的未来主义,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以马列维奇为代表的构成主义;此外,还有以蒙德里安为代表的风格派,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杜桑为代表的达达主义以及汨罗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等。尽管他们的作品展示出复杂多变性,但其中还是有着共同的联系,将表现自然地主题浓缩到抽象的构成形式中。康定斯基认为:绘画可以来源于对抽象的强烈要求,而不一定受客观世界面貌的约束。至于想像就是对存在关系的一种主观理解,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形式象征符号与色彩的和谐。从他的构图结构、线条色块中,有一种内在精神、欲望、激情的自由流露,在运用线条、色块组合并没有固定的格式,都是画家强调精神表现的产物。源流--蒙德里安蒙德里安认为垂直线和平行线组成的几何形体是艺术形式最基本的要素,唯有几何形体才是最合适表现“纯粹实在”,他希望用这些基本要素,最纯粹的色彩,创造出表里平衡、物质与精神平衡。源流--马列维奇所谓至上主义是指他1913年从立体主义走向几何抽象时所用的名词。一切以几何形为基础,而毫不寻求表现对象的绘画。它的成分是长方形、圆形、三角形和十字交叉。马列维奇称至上主义是有创造性的艺术,是感觉至上。他说:“对于至上主义而言,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东西是感觉,因而是与环境完全隔绝的,要使之唤起感觉。源流--构成主义构成主义:又名结构主义;发展于1913~20年代。构成主义是指由一块块金属、玻璃、木块、纸板或塑料组构结合成的雕塑。强调的是空间中的势(movement),而不是传统雕塑着重的体积量感。构成主义接受了立体派的拼裱和浮雕技法,由传统雕塑的加和减,变成组构和结合;同时也吸收了至上主义的几何抽象理念。——学贯中西的大师吴冠中第三节中国传统中的构成象形文字原始彩陶中国传统的几何图案就是通过点、线、面的相互穿插、连接、重叠、反复组合变化出来的,具有独特韵律和视觉美的艺术形象。我国原始时期彩陶纹样就是以点、线、面相结合的几何形态创造出来的具有装饰性的图形。第四节平面构成的目的和意义平面构成是研究视觉语言及其形态构成规律的学科。通过对基本造型规律和视觉认识规律的掌握,去感悟美的形式规律并按照形式美法则去表现设计所需的形态。目的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为今后的专业设计构思提供方案和途径。第五节平面构成的学习方法掌握有效的观察方法。整体、局部、宏观、微观、综合、对比、联想……等等。培养创新思维。充分运用发散思维、聚敛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等思维方法,反规则,破习惯,重独创,强个性……等等。扩宽学习路径。向大自然学习,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巧妙模仿和衍生。在研究理论到基础上,使用新材料,发展新技术,探索新方法。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二章平面构成的视觉要素第一节平面构成的形态一、关于形、形象、形态1、“形”有广义和狭义的认识。广义的“形”指所有与形有关的可视形态的统称;狭义的“形”则是具体的图形、形状等。平面构成中的“形”指的是造型要素,是一切可视物的外形相貌,它是人对物象的直观视觉感受,也可泛指一切平面图形或立体形状。2、形象是对形体的感受,是通过观察后对物体的理解。因此,对于物象形状的感知,会随着视点的改变或物象的运动变化而发生变化。3、形态是指各造型要素综合起来具备整体性特征的全体模样。与形象相比较,形态更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形状。同时,形态也泛指自然界一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所表现的形式。形态是事物内在本质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是通过对形的识别来判断的心理感悟。第一节平面构成的形态二、视觉形态的划分形态是人们经验体系中能够被直接或间接感知的形。形无处不在。世界上的任何形态都是由点线面及其组合形构成的,只不过是组合原理及方法不同而已。形态构成所研究的是造型的规律。按照形态学的分类。形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不能直接知觉的概念性形态,多以抽象形态存在,它是所有形态的基础,这些基本形态通过聚集、扩大、缩小、变形等,得出许多的形态来;另一种是通过视觉、触觉等直接感知的形态,主要指自然界中的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为具象形态。自然形态是指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具有自然相貌特征的形态,是天然生成的现实形态。人工形态是通过人工造就的现实形态。人工形态是基于人类的需求而产生的,其形成的动机和过程与自然形态不同,是通过人的意愿与想象,依靠材料和先进的技术来加工实现的物品形态。纯粹形态是不能被直接知觉的。表达抽象概念的形态,是对自然形态的概括与提炼,以简洁、抽象的形象出现。纯粹形态属于概念性形态,不易被视觉直接感知,因此,将概念形态转化为可视的形态构成要素—点、线、面。这些可视的形态构成要素即成为纯粹形态,纯粹性就是几何形。第一节平面构成的形态三、形态构成的分类在造型设计领域,形态以不同的构成方式存在,而构成存在于造型艺术设计各领域中,是造型的基础学科,其存在的基本条件为时间、空间和运动。空间构成多指点、线、面等造型要素在二次元空间或三次元空间进行的造型活动,包括形状、色彩和材料等因素,空间形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在三维的基础上增加时间的变量而形成思维的空间造型。时间和运动的构成强调的是物象在某一时刻、某一瞬间的运动状态。通过对形的重复移动来体现瞬间运动时连续动态的构成。五维空间构成是在四维的造型活动中加入声、光等因素而形成。第二节形态的制约因素一、经验的影响人们对形的认识是通过眼睛的活动来得到的。除了视觉之外,人的眼睛背后通常还有已知形象和经验支配,这是视觉有意识的行为活动。二、形之间的影响与制约(一)形与形的关系形象的组合1.分离:形与形之间不接触2.接触:形与形边缘正好相切3.覆叠:形与形之间是覆盖关系,由此产生上下,前后的空间关系4.透叠:形与形之间是透明性的交迭,但不产生上下,前后的空间关系5.结合:形与形结合成为较大的新形状6.减缺:形与形相互覆盖,形被覆盖的地方被减掉7.差叠:形与形相互交迭,交迭部分产生的一个新形8.重叠:形与形相互重合,变为一体二、形之间的影响与制约(二)图与底图与底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形与背景的关系。人们通过视觉归纳将画面组织成相对的两个部分即图与底。容易成为图形的条件:1、居于画面中心的易于成图2、处于水平或垂直方向的元素比倾斜方向的形更易于成图3、封闭的图形,较开放的图形易于成图4、画面中相对小的形态易于成图5、群体化的易于成图6、色彩对比差别越大的越易于成图7、视觉易感知并被体验过的图形易于成图8、单纯、规整的图形较复杂图形易为图第三节形的获取一、发现自然界中美的形态(一)形的简化形的简化处理源于视知觉“整平化”的原则,指人在对形态的认知过程中将自认为次要的部分省略。简化的形象易于识别,它是将自然形象的内部结构特征及外部的形状等因素加以强化,强调统一的同时减弱相异的一面,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形,将复杂的形象变的单纯、不规则,将规则、不争气的形象变的整齐有序。(二)夸张与变形的形形在简化的过程中对事物的形体特征、动势特征和情态特征进行明显夸张,也是视知觉尖锐化的体现。第三节形的获取二、抽象形抽象化的形是对形的最本质的特征和精神的概括与提炼,通常以点、线、面等造型要素的运动组合变化而构成,也可以通过对形的分解、重构、变形等多种方法组合得到。抽象形不直接表现具象形象,甚至与具象形相差很远,但还是体现了主体与客体的一种感受并上升到一种抽象化的纯化的精神和状态。第三章平面构成的造型元素概念元素和视觉元素1.概念元素:点、线、面排除了实际材料的物质特性而抽象化了的点、线、面是平面构成的概念元素。概念元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相互转化,它们之间的划分是相对的,是根据形态之间即空间距离和面积大小关系以及人对形态的主观感受而决定的。2、视觉元素:形状、色彩、肌理、位置、方向、面积、距离、数量。形状:形的轮廓外表,比如方、圆、三角…等。色彩:红、黄、蓝、黑、白、灰……等。肌理:形的表面纹理,如粗糙、柔滑、平坦、凹凸等。位置:上、下、左、右……等。方向:东、西、南、北、中……等。面积:大、小。距离:远、近。数量:多、少。第一节认识点一.点的概念作为视觉得表现,点能够想象成无比多样的形状;它可以是圆形或接近圆形、不规则形或是有规则形,也可以是近似三角形或者是相对稳定的正方形。点没有一个特定的形象标准,形成点的因素与形状无关,点的形状随感觉而变化,而与大小、空间有关。因此,点是具有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在平面构成中,点的概念是相对的,它在对比中存在,通过比较来显示。•点在空间中表示位置,是构成的最小单位。2、点的判断当一个形与其周围的形相比相对较小时,它就可以看成是一个点。点可用来标记:一条线的两端,两条线的交点,体块上的角点,一个范围的中心。点的形状:各种形状的点,当其较小时,都可看成是点。一个广场中心的纪念碑可看成是这个范围内的一个点。a.实的点:相对虚的点而言,平面中作为图形的点,立体中较小的实块都是实点。b.虚的点:指平面构成的图底转换而形成的点;立体构成中实块的虚空处理较小时,也可以看成虚的点。二、点的形态、作用和性格d.面化的点:一定数量的点在一定范
本文标题:平面构成课件完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279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