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第三章-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第三章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本章内容•第一节总量指标•第二节相对指标下一页返回目录第一节总量指标•一、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二、总量指标的种类•三、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上一页下一页返回本章首页一、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㈠定义:反映客观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规模或总水平的统计指标。用绝对数表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本节首页㈡特点:⒈总量指标的大小和总体范围的大小成正比。⒉总量指标通过相加得到。⒊只有有限总体才能计算总量指标。例:2003年我国GDP为121103.8亿元㈢总量指标的作用⒈是认识总体的起点;⒉是编制规划、实行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⒊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二、总量指标的种类⒈按反映总体内容的不同,分为:⑴总体单位总量:表明总体中单位数多少的总量指标。如学校数、企业数、医院数、商店数等。⑵总体标志总量:反映总体中标志值总和的总量指标。如总产值、工资总额、利润总额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本节首页一个总量指标是标志总量还是单位总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而变化。以职工人数为例说明:A、研究全国工业企业的基本情况B、研究全国工业职工的基本情况A、研究全国工业企业的基本情况总体:全国所有的工业企业总体单位:每一个工业企业这时总体单位总数即所有工业企业总数为总体单位总量说明总体单位的标志有许多,工业企业的职工人数就是一个,将各个企业的职工人数相加,所得的职工人数之和即为标志总量。B、研究全国工业企业职工的基本情况总体:所有的职工总体单位:每一个职工这时总体单位总量为所有的职工总数说明总体单位的标志有许多,职工的工资即为一个,将各个职工的工资额相加,所得的工资总额即为总体标志总量。⒉按反映时间状况不同分:⑴时期指标:反映总体在某一段时期内活动过程的总量指标。如总产值、总销售额等。⑵时点指标:反映总体在某一瞬间状态下的总量指标。如人口数、设备数、商品库存数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本节首页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⑴从登记和计算特点看,时期指标的数值可以连续登记和计算;时点指标数值只能间断登记。⑵从指标数值能否相加看,时期指标具有可加性;时点指标不具有可加性。⑶从指标数值大小与时间长短关系看,时期指标的大小受时期长短影响;时点指标的大小则和时间的长短无关。上一页下一页返回本节首页3.按其表现形式不同,分为:(1)实物指标:表明事物使用价值的总量指标,一般采用实物计量单位,它包括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和标准实物单位。如某一年的谷物总产量(万吨)。(2)价值指标:表明事物价值的总量指标,一般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反映社会财富和劳动成果的价值,如总产值、工资总额等。三、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㈠实物单位:是根据事物的形式和特点而采用的计量单位,包括⒈自然单位根据现象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特点而确定的一种计量单位,如人口按人、牲畜按头、电视机按台等计量单位。上一页下一页返回本节首页⒉度量衡单位根据法定计量制度确定的计量单位,如粮食用公斤或吨、棉布用米等。⒊标准实物单位按照统一的折算标准来度量的一种计量单位,如不同含氮量的化肥折合成含氮量21%的标准单位、将不同能源折合为7000大卡/公斤的标准煤等。㈡价值单位用货币来度量社会财富或劳动成果的一种计量单位。它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能力。㈢劳动单位用劳动时间来表示的一种计量单位,如工时、工日等。注:计量单位可以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两种单位结合使用时称之为复合计量单位。如货物周转量用“吨/公里”表示,发电量用“千瓦时”表示,人口密度用“人/平方公里”表示等。第二节相对指标(相对数)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用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方法三、正确运用相对指标的原则上一页下一页返回本章首页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用㈠概念: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值对比的比率,表明现象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上一页下一页返回本节首页㈡作用:⒈用以表明现象的相对水平,反映现象的发展速度与程度。⒉使不能直接对比的总量指标找到可比基础。⒊可以表明事物内部的结构与比例关系。⒋是进行经济管理、考核企业经济活动成果的重要指标。㈢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计量单位)⒈有名数:以分子、分母的双重单位表示例: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元/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本节首页⒉无名数⑴系数:对比基数为1,当分子、分母差别不大时使用,可以1,也可以1。⑵倍数:对比基数为1,当分子、分母差别很大时使用。⑶成数:对比基数为10,1成=10%。⑷百分数:%,对比基数为100。百分点⑸千分数:‰,对比基数为1000,当分子远远小于分母时使用。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方法㈠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㈡结构相对指标㈢比例相对指标㈣比较相对指标㈤强度相对指标㈥动态相对指标㈠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相对数)⒈计划完成相对数的一般公式定义:是指将某一时期实际完成的数值与同一时期的计划数值对比的相对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本节首页%100计划数实际完成数计划完成相对数⒉计划完成相对数的计算计划数是计划完成相对数的基数基数可以是总量指标、相对指标、也可以是平均指标。具体计算时,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差异。⑴根据总量指标计算例1:某厂2000年3月计划完成工业增加值200万元,实际完成220万元,则计划完成相对数是多少?上一页下一页返回本节首页即:超额完成计划的10%。%110%100200220计划完成相对数⑵根据平均指标计算例2:某厂产品,计划单位成本为200元,实际耗用180元,则:%100计划平均水平实际平均水平计划完成相对数即:超额完成计划的10%。%09%100200018数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相对⑶根据相对指标计算计划完成相对数=(1+实际提高率)/(1+计划提高率)或=(1-实际降低率)/(1-计划降低率)例3:某厂计划2000年劳动生产率要比上年提高4%,实际提高5%,则上一页下一页返回本节首页即:超额0.96%完成计划。%96.100%100%4%100%5%100计划完成相对数例4:某企业计划产品单位成本比上年降低5%,实际降低6%,则上一页下一页返回本节首页即:成本降低率比计划多完成1.05%。%95.98%100%5%100%6%100计划完成相对数3、长期计划完成程度的检查方法长期计划,如5年计划,其计划指标的制定有两种不同的方法:A、一种是按全期应完成的总数来制定,如我国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规定基本建设投资额应达到520亿元。B、一种是规定计划期末应达到的水平,如某企业第七个五年计划规定最末一年产品产量应达到4500万台。两种不同的检查方法:累计法和水平法第一,累计法:凡是计划指标是按计划期内各年的总和下达的,检查计划的完成程度时,应用如下公式:计划期内累计实际完成数计划完成程度=×100%计划期内累计计划数检查内容:1.计划完成情况2.提前完成时间例5:某市计划“九五”期间要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0亿元,计划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为:其中,2000年各月份实际完成情况为(单位:亿元):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合计投资额(亿元)11.411.912.512.813.161.7月份123456789101112投资额1.11.01.21.11.11.11.21.21.31.10.90.8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60亿元要求计算:⒈该市“九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完成程度;⒉提前完成计划的时间。解:提前完成计划时间:因为到2000年10月底已完成固定资产累计投资额60亿元(61.7–0.8–0.9=60),即已完成计划任务,提前两个月完成计划。﹪﹪程度计划完成8.102100607.61第二、水平法凡是计划指标是按计划期最末一年应达到的水平下达的,检查计划完成情况时要用水平法。公式如下:计划期末实际达到的水平计划完成程度=×100%计划期末规定应达到的水平例6:我国“七五”计划规定:粮食产量1990年要达到年产42500万吨,实际完成43500万吨,问五年计划的完成情况。解:43500/42500=102.35%超额完成计划的2.35%计算提前完成时间(水平法)例7:计划规定某产品1995年产量达到120万吨,实际执行结果从94年7月到95年6月已达到120万吨,则提前完成计划的时间为6个月。例8:某产品按五年计划规定,最后一年产量应达到450万吨,计划执行情况如下:的时间达到计划任务数所需要个月的实际完成数出现连续部时间计划全计划时间提前完成12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上半年下半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产量3003201701901001001101201201201301304、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应注意的问题:⑴分子、分母不能交换;⑵计量单位一般用百分数表示。㈡结构相对指标⒈定义:在同一总体中,以总体中的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对比而得出的相对数。它是反映总体内部组成状况的综合指标。上一页下一页返回本节首页⒉计算:%100总体全部数值总体部分数值结构相对数例:某班学生的性别构成情况按性别分组绝对数人数比重(%)男3075女1025合计401003、结构相对数应注意的问题⑴分子、分母属于同一个总体,但不能交换;⑵所有的结构相对数之和为1或100%;⑶计量单位可用百分数或小数表示。㈢比例相对指标(协调相对数)⒈定义:是同一总体中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相对数,用以反映总体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上一页下一页返回本节首页⒉计算:例在上例中某班男女生比例为3:1。%100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总体中某部分数值比例相对数3、比例相对数应注意的问题⑴分子分母属于同一个总体,且可以交换;⑵计量单位为百分数、小数或系数(较多)如:m:1,n:1或m:n:1㈣比较相对指标⒈定义:由不同总体的同类指标对比计算出的相对数,用以说明某一类现象在同一时期内不同条件下的数量对比关系。上一页下一页返回本节首页⒉计算:%100值另一条件下同类指标数某条件下某类指标数值比较相对数例如:中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美国为937万平方公里,两者之比为%45.102%1009379603、比较相对数应注意的问题⑴分子、分母属于不同空间、同一时间下的同类指标值;⑵分子、分母可以交换;⑶计量单位为百分数或小数。㈤强度相对指标1、定义:它是两个性质不同,但有联系的总量指标的对比,用以表明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2、计算计算公式表示为:%100的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有联系而性质不同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强度相对数举例1998年末我国人口密度平方公里人万平方公里万人/130960124810上一页下一页返回本节首页2、注意的问题第一、计量单位(数值表现形式):⑴有的用有名数表示,且为复合名数。如:人口密度为:人/平方公里,人均GDP为:元/人。⑵有的用无名称数表示如:流通费率用%表示,人口出生率用‰表示。第二、强度相对指标的正指标和逆指标有些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分母可以互换,由此产生正指标和逆指标。⑴正指标:指标数值越大,表明现象越好或强度越强、密度越密、普遍程度越普遍。⑵逆指标:指标数值越小,表明现象越好或强度越强、密度越密、普遍程度越普遍。流通费用率指标:⑴流通费用率=费用额/销售额=13.5%(或元/百元)表明:每百元销售额所负担的费用额为13.5元。该指标越小越好,为逆指标。⑵流通费用率=销售额/费用额=1000%(或元/百元)表明:每百元费用额所创造的销售额是1000元。该指标越大越好,为正指标。再例如:商业网点密度指标:(正)=商业网点数(个)/人口数(千人)(负)=人口数(千人)/商业网点数(个)第三、强度相对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强度相对数含有平均的意义,但不是平均数。具体区别平均数中介绍。㈥动态相对指标⒈定义:又称发展速度,是指同一现象(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两个
本文标题:第三章-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295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