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
专题九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本考点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常见实词”。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来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主要是指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在具体语境中,即上下文中的含义。考查的内容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等,其中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是重点。考点透视【例1】(2013·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浞、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名题导练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第:科举考中B.推辱主帅推:追究C.不痛绳之绳:捆绑D.复命知益州知:掌管解析:C.绳:名词用作动词,约束、制裁。答案:C◎借题发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需要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联系课文中已学文言实词的相关知识,再结合卷中词语所处的特定语境,运用“成语联想法”、“温故知新法”等进行推断,许多问题均可迎刃而解。参考译文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濮州推举进士,舆论以张咏为首位被推荐人。当地有个叫张覃的老儒生还没考中进士,张咏便与寇准写信给本州守将,推荐张覃做首选,众人赞许张咏能够谦让。正好遇上李沆、宋浞、寇准连续推荐他的才干,张咏因此做了荆湖北路转运使,上嘟ㄒ槌啡ス椤⑾┦,召他回朝。张永德任并、代二州都部署,有个小校官犯了法,被他鞭打至死。皇帝下诏审治他的罪。张咏将诏书封起退还,并说:“陛下正委派张永德担任边疆守护大职,若因为一个小校官,追究侮辱主帅,臣恐怕下级会有轻视上级的心理。”太宗不听从。不久,果然有士兵联合控告军校的事发生,张咏引用前次的事来议论,太宗改变态度抚慰他。出任益州知州,当时李顺叛乱,王继恩、上官正统兵攻讨,但停兵不进。张咏用话激励上官正,劝勉他亲自出击,然后盛情地陈设帷帐为他饯行。上官正从此决意出兵深入,终于大获全胜。当叛军攻城略地之际,民众有很多被胁迫跟随参加叛军,张咏下达公文将朝廷的恩德和信义告谕民众,使他们各自回到田里。当初,蜀地士子知道读书向学,但不喜欢入仕做官。张咏考察益州人张及、李畋、张逵等人都有学问品行,受当地人称赞;于是敦促鼓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这三个人果然全都考取了进士,士子们从此都接受劝勉鼓励。咸平二年,这年夏天,张咏以工部侍郎身份出任杭州知州。因当年歉收,民众有很多人私自卖盐来养活自己,捕获犯法的人数百个,张咏全都减轻对他们的刑罚然后遣散他们。部下属官请求说:“不严厉用法律制裁他们,恐怕无法禁止此事。”张咏说:“钱塘一带十万家民众,受饥饿的有八九万,(他们)如果不靠盐来救活自己,一旦蜂拥而起做强盗,那就会酿成大患了。等秋天收获了,当会按原来的法律办事。”咸平五年,真宗因张咏以前在蜀郡政绩优异,又命他再次出任益州知州,恰好朝廷派遣谢涛巡视西蜀,皇上因此令他给张咏传达谕旨说:“有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了。”张咏与青州人傅霖少年一同求学。傅霖隐居不做官。张咏显贵之后,访求傅霖,三十年都没有找到。到这时傅霖来谒见,守门人来报告说傅霖求见,张咏责骂他说:“傅先生是天下贤士,我尚且还不能跟他做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他的名字!”【例2】(201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③,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注:①漕:水道运粮。②社仓法:用义仓来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澍就擢巡抚擢:升迁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豁:免除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举:推举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卒:最终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举:兴起,发动。答案:C◎借题发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要根据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确定实词义项,考虑加点词的解释与前后的词语是否搭配,在词义的轻重、范围的大小、感情的褒贬等方面是否恰当,力求做到“信”(忠实于原文)、“达”(文辞畅达)、“雅”(有文采,简明优雅)。参考译文陶澍,字云汀,是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任命为翰林编修,后升迁为御史、给事中。陶澍上疏弹劾治河工程冒领滥支,以及外省官吏治理上积久相沿的弊病。巡视南粮北运情况,革除不好的规矩、惯例,请求疏浚京口运河。嘉庆二十四年,外出担任川东道台。铦举荐他的政绩为四川第一。道光三年,陶澍升迁为(安徽)巡抚。安徽的库款,五次清查,都没有查清楚。陶澍担任藩司后,核对账簿,分成治罪、偿还、免除三种情况处理,因此积了三十多年的混乱账目,都整理得非常清楚。靠近长江的地方发生水灾,(陶澍)购置粮食十万石,号召人们捐款几十万两白银,赈灾事务核对翔实,灾民依靠这些没有流离失所的。又因为怀远新高出的沙洲阻挡流水,(就安排)一并挖开引河,疏导流水进入淮河。(在)淮河水所流经的地方,号召百姓修建堤坝控制水量,保障农田的安全。各县都在乡村设置丰备仓,让百姓秋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捐粮,不用经过官吏差役,丰年不减价出售,不交换,不借贷。收成不好就把粮食储存起来以备赈灾,等到丰年(百姓)再捐出粮食,此法大体上如同社仓法,但是去除了社仓法的弊端。(陶澍)创作编修了《安徽通志》一书,表彰忠臣孝子节妇烈女,以此来勉励人们崇尚好的风气和沿袭好的风俗。道光五年,调任江苏巡抚。最早是洪泽湖决堤,漕运阻塞断绝,协办大学士英和上疏陈述海运的计策,但朝廷内外都纷纷议论阻挠这个计策。陶澍毅然以身自任,亲自到了上海,筹资雇佣商船,同情、照顾商人的艰辛,群众的情绪高涨。事情成功后,皇上下诏书褒美嘉奖,并赐给花翎。江苏多次遭遇水灾,都是因为太湖水排泄不通畅。(陶澍)上疏说:“太湖泄水处在吴淞江以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最为重要。治理吴淞江以通海口最为重要。”于是用海运节省的二十多万两银子展开工程,选择贤能的人担任大事,到道光八年工程竣工。陶澍亲自巡察漕运时,逐条上奏利益和损害,于是先疏通徒阳河,然后打算依次治理刘河、白茆河、练湖、孟渎等地方。后在总督任上,与巡抚林则徐一起加以疏通,吴中称产生了几十年的好处,(陶澍)晚年打算把淮北的方法推广到淮南,但后来患上了风痹病,没能完成这项工作。后来到咸丰时期才终于推行。道光十九年,(陶澍)去世。(他)遗留下奏疏给皇上,(皇上)下诏深表痛惜,称赞他“真心实意担任大事,不回避怨恨仇怨”。陶澍意识到是正义的事就大胆地去做,胸怀坦荡,不用心机。(他)任用人能尽其所长。在江南治理河患、漕运、盐业,都借助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等人的力量。左宗棠、胡林翼都在自己未得到重用时就认识了陶澍,并与他结成儿女亲家,后来都成为名臣。一、文言实词知识归纳(一)通假字文言文中,常常有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这就是通假现象。如“具”通“俱”、“惠”通“慧”、“直”通“值”等,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应该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切莫望文生义。根据通假字用同声同韵的字代替本字的特点,遇到某个词用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就可以从字音或声旁方面去考虑这个词是否是通假字。通假的方式一般有四类:1.同音通假。同音通假指的是通假字与本字读音相同。例如:蒲苇纫(纫,通“韧”)如丝。(《孔雀东南飞》)2.双声通假。双声通假指的是通假字与本字声母相同,韵母不同。例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鸿门宴》)3.叠韵通假。叠韵通假指的是通假字与本字韵母相同,声母不同。例如:举酒属(属,通“嘱”)客。(《赤壁赋》)4.形近通假。形近通假指的是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形体相近。例如:说(说,通“悦”)怿女美。(《静女》)理解通假字主要是音的问题,但不是只要音同音近的字就可以通假。某字与某字通假是固定的,而且不能互相通假。如“蚤”可以通“早”,但“澡”和“枣”就不行;“县”通“悬”,但“玄”、“旋”、“璇”就不行。也有极少数的字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通假字。如“李广详死”、“箕子阳狂”中的“详”和“阳”都通“佯”。(二)一词多义1.由本义发展,产生引申义、比喻义等。“负”,本义为背、载物、载,引申为承受、承担、支撑,再引申为抱有、享有,又引申为依仗、凭借,进而引申为辜负、对不起等。例如:则其负(载)大舟也无力。(《逍遥游》)武安负(依仗)贵而好权。(《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2.音不同,义也不同。此类多为多音多义词。例如:“属”:(1)shǔ,意思有:①隶属,如“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②掌管,如“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类,等辈,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zhǔ,意思有:①连接,如“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三峡》);②撰写,如“衡少善属文”(《张衡传》)。3.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词性不同,词义也不同。例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复”作动词,意为“恢复”。)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孔雀东南飞》)(“复”作形容词,意为“双层的,
本文标题: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305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