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青华园学校王书俊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了解一些物候知识。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1.情景导入-预习检查-朗读感知-阅读探究-课后反思。2.朗读感知、知识讲授、自读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常常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可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认为——大自然也有语言。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请同学们先欣赏几幅图片,我想大家可能对大自然的语言就会有自己的理解了。(板书文题和作者)二、检查预习1.作家简介。2.正音正字。3.词语释义。三、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感知文意,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2.归纳筛选信息的方法。(1)找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2)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3)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3.依据文章内容,怎样划分段落层次?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4.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本文说明的条理性。(1)从文章整体看是什么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是按逻辑顺序来写的,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2)文章的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整体,而且也表现在局部。精读课文6~10段,请大家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老师点拨明确。(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5.师总结: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6.拓展:出示几则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道理。①“清明前,开秧田”②“柳毛开花,点豆种瓜”③“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④“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⑤“馒头云,天气晴”四、作业请同学们课后再搜集几则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五、板书大自然的语言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逻辑顺序
本文标题: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332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