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问题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通过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所需要的思维素质和探究能力,在探索创新过程中渗透和运用一些创造性的方法提出假设,建立新理论、给出新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方法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来实施创新教学的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所需要的思维素质和探究能力,在探索创新过程中渗透和运用一些创造性的方法提出假设,建立新理论、给出新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方法和科学探究的能力.1、利用旧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哪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了解一些,但仅凭已有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在这个结合点上产生问题,它最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最能有效地驱使有目的去探究.2、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变化规律创设问题情境根据需要查找数据,有目的锻炼学生查找资料,搜索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增强概念原理的说服力,使学生更容易掌握.3、利用热点新闻创设问题情境.利用热点新闻设计教学情境,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建立起知识学习与应用之间的桥梁.4、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真实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新版历史教材增加的精美的图片、形象的地图、精当的史料、精彩的故事性导入等,而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情境创设是将这些形象的资料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现出来.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从而更易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5、挖掘热点创设实用情境距现实太远往往被认为是历史学科的劣势,然而历史学本身就具有鉴古知今的本质功能,历史和人类生活古今相连的客观规律,赋予了历史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挖掘出这些“热点”,创设实用的历史情境无疑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价值,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如课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导入本课时引入资料:当前在美国次贷危机拖累全球经济减缓背景下,实力较弱的小国家受到较多的负面影响,这好比是当经济衰退时首先倒闭的就是小型企业一样,越南金融危机其实就是美国次贷危机的“余震”.看后,学生兴致勃勃,即刻要弄清楚事情发生的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可以帮助理解当今世界发生的某些重大问题,以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价值感的认同.具体做法:首先,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情境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通过解决的心理状态。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目标和教学内容,从学生认知水平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精心设计可以进行创造活动的生物学问题。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应“难易适度”,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需要经过努力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最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对于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要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处理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在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思维潜能。其次,给学生提供提出问题的机会。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要让学生有发问的时间和机会,尽可能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相互讨论。教学实践表明,生生互动要比师生互动容易使学生产生疑问。这是因为:(1)学生对教师的崇拜、信任造成了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和盲目顺从,学生的求异思维严重受阻;(2)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毕竟没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来得轻松。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等学生间互动的学习方式,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提出问题的机会。第三,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①利用生产生活中的生物事实,如,农民刚收割完粮食后为什么要晒干后才入库储藏?不法商贩把黄瓜泡水后为何能增加黄瓜的重量?腐肉为何会生蛆?为什么炎热的夏天躲到树阴下会感觉凉爽?②生物实验中的现象,例如:蒸腾作用的实验,塑料袋中的水来自哪里?在学生捕捉鼠妇后,问:在什么环境中才能找到鼠妇?它们为什么喜欢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什么因素影响它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③利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教学情境。网络上有大量的生物方面的素材,可以使许多微观的或不易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真实的再现,引发学生质疑。例如:根尖在土壤中的生长过程;蚂蚁在洞穴中的生活情况。④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通过亲身感受、实地观察而发现问题等。甚至一些生物故事,都能促使学生产生疑点,提出问题。第四,对提出的总是要进行梳理,使问题具有指向性。其程序是:提出问题——梳理问题——确定问题。3.实例观察植物叶片的结构情境引入:把学生带到树下,观看树叶,教师问:“树叶是什么颜色?”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绿色的。”学生脸上表现不以为然的表情,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老师接着问:“同一片叶子的颜色没有什么差别吗?”学生表现出一丝的疑惑,因为大多数同学平时没有注意观察,于是学生纷纷摘下叶片仔细观看,发现正面的颜色比较深,背面的颜色比较浅。有的学生就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么薄的叶片,正面和背面的颜色还不一样呢?”老师不急于回答。再问“从树上落下的叶子是正面朝上的多还是背面朝上的多?”学生更加茫然。这时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划范围进行统计,最后把各小组的统计结果总合起来,结果是背面朝上的比较多。有的学生就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老师回答:“只有了解了叶片的结构,我们才能找到答案。”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已经被调动起来,这就为下一步解剖叶片的实验做好了铺垫。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重视课堂的导入艺术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的导入中,要设置问题的情境,学生在这种情境的交互作用下,产生一种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出现“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状态,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导入创意要能引起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在课前几分钟就要利用多种途径创设问题情景,提供提问的基本知识储备,建立问题的初始态与终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1)通过温故知新,创设问题情境。如在讲授“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叶片的结构、叶绿体的功能作为知识储备,通过日常现象如“叶片为什么是绿的?”、“植物为什么会制造氧气?’等激励学生思考,从而确立植物在光下产生淀粉的概念。(2)通过观察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通过让学生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如在讲授“植物种子的萌发”内容时,可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在家尝试设置几个不同条件来开展实验,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种子的萌发情况摸索出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教师通过汇总实验情况,让学生自己针对实验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3)通过奇闻趣事,创设问题情境。生物学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事例可用来创设问题情境。如在讲授“动物行为”时,可先让学生罗列出所能想到的各种动物行为,然后再对其中一、两个行为进行分析、归类,接着就可引导学生对所罗列出的行为逐一进行归类,这些问题的设置培养了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的兴趣。(4)通过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如在讲授“植物的根为什么能从土壤中吸收水?”之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家做糖拌西红柿或腌黄瓜;或给萎蔫的蔬菜撒些水使其恢复原状;观察它们前后有什么变化。学生对此类事实比较感兴趣却无法解释其中的道理,于是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好的导入,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聚拢过来。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接触到问题,将学生吸引到教学的内容上来,于是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学习动机。三、营造问题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听教师的讲解,根本谈不上“民主”;更有甚者,我们的一些老师特别反感自己在讲课中有学生提出问题。唯恐自己的思绪被打乱,从而影响自己的教学过程。其实,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哪怕是幼稚的或者是钻牛角尖的问题。我们也不能泼冷水,更不能讽刺、嘲笑学生,我们应当以平和的心态,营造一种平等的气氛,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对话的平台。2、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封闭意味着落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在确保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可适度的开放,这种开放是适度的,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让学生来充分展示自己,体验成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在信息来源较多,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讲授“植物光下产生淀粉”时,学生感知教材后,提出10多个问题,应首先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感知、思考,明确后,再由学生上台解答、反问、质疑,当一回小老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讨论、深化,产生新的问题。每位同学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再略加点拨,新知识更容易接受、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方法去解决,形成学生认识“冲突”,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去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
本文标题:创设问题情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353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