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解三角形: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
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1.几何计算问题在△ABC中,边BC,CA,AB上的高分别记为ha,hb,hc,则(1)ha=bsinC=_______;(2)hb=csinA=________;(3)hc=asinB=________.(4)S=12absinC=12acsinB=_________.新知初探csinBasinCbsinA12bcsinA2.三角形中的计算、证明问题除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外,常见的公式还有:(1)P=a+b+c(P为三角形的周长);(2)A+B+C=π;(3)S=12aha(ha表示a边上的高);(4)S=12absinC=12acsinB=12bcsinA;(5)S=abc4R(可用正弦定理推得);(6)S=2R2sinA·sinB·sinC(R是三角形外接圆半径);(7)S=12r(a+b+c)(r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8)S=pp-ap-bp-c[p=12(a+b+c)].1.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提示:(1)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题时,常常要结合三角函数的有关公式.(2)解与三角形面积有关的问题,常需要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题时要注意发现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灵活运用公式.(3)对于求多边形的面积问题可通过分割转化为几个三角形面积的和.类型一三角形中的面积计算[例1]在△ABC中,已知b2-bc-2c2=0,且a=6,cosA=78,求△ABC的面积.解:∵b2-bc-2c2=0.∴b=2c或b=-c(舍去).由余弦定理得a2=b2+c2-2bccosA,即b2+c2-74bc=6.与b=2c联立,得b=4,c=2,∵cosA=78,∴在△ABC中,sinA=1-cos2A=158.∴S△ABC=12bcsinA=152.典例导悟[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求三角形的面积,要充分挖掘题目中的条件,转化为求两边或两边之积及其夹角正弦的问题,要注意方程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另外也要注意三个内角的取值范围,以避免由三角函数值求角时出现增根错误.类型二三角形中线段长度的计算[例2]在△ABC中,若c=4,b=7,BC边上的中线AD的长为72,求边长a.[分析]由题目可获取以下主要信息:①c=4,b=7.②AD为中线且AD=72.解答本题可先令CD=DB=x.在△ACD和△ACB中,∠ACB是公共角,两次使用余弦定理,便可求出x.[解]如图所示,∵AD是BC边上的中线,∴可设CD=DB=x,则CB=a=2x.∵c=4,b=7,AD=72,在△ACD中,有cosC=72+x2-7222×7×x,在△ABC中,有cosC=72+2x2-422×7×2x.∴72+x2-7222×7×x=72+2x2-422×7×2x.解得x=92.∴a=2x=9.变式训练2如图,在△ABC中,已知B=45°,D是BC边上的一点,AD=5,AC=7,DC=3,求AB的长.解:在△ACD中,由余弦定理,得cosC=AC2+CD2-AD22AC·CD=72+32-522×7×3=1114.∵C为三角形的内角,∴C∈(0,π),∴sinC=1-cos2C=1-11142=5314.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得ABsinC=ACsinB,∴AB=AC·sinCsinB=7×5314sin45°=562.类型三三角形中的综合问题[例3]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设S为△ABC的面积,满足S=34(a2+b2-c2).(1)求角C的大小;(2)求sinA+sinB的最大值.[分析]利用面积公式求角C,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化简求最大值.(2)由已知sinA+sinB=sinA+sin(π-A-π3)=sinA+sin(2π3-A)=sinA+32cosA+12sinA=3sin(A+π6)≤3(0A2π3).当A=π3时,即△ABC为等边三角形时取等号.所以sinA+sinB的最大值为3.[解](1)由题意可知12absinC=34×2abcosC.所以tanC=3,因为0Cπ,所以C=π3.[点评](1)本题考查了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三角恒等变换等基础知识,同时考查了三角运算求解能力.(2)此类问题常以三角形为载体,以正、余弦定理和三角函数公式为工具来综合考查,因此要掌握正、余弦定理,掌握三角函数的公式和性质.易错点:忽略三角形中角的限制而导致错误在解三角形问题时,应注意A+B+C=180°,且A0°,B0°,C0°.[错题展示]在△ABC中,C=3B,求cb的取值范围.自我纠错[解]由正弦定理,得cb=sinCsinB=sin3BsinB=sinB+2BsinB=sinBcos2B+cosBsin2BsinB=cos2B+2cos2B=4cos2B-1.∵0≤cos2B≤1,∴-1≤4cos2B-1≤3,∴0cb≤3.[例题]在△ABC中,C=3B,求cb的取值范围.[错解分析]由A+B+C=180°及C=3B得出B的取值范围,不可忽略.[正解]由正弦定理,得cb=sinCsinB=sin3BsinB=sinB+2BsinB=sinBcos2B+cosBsin2BsinB=cos2B+2cos2B=4cos2B-1.∵A+B+C=180°,C=3B,∴0°B45°,即22cosB1.∴12cos2B1,故1cb3.[反思]由A+B+C=180°及C=3B得出B的取值范围,不可忽略.1.解决三角形中计算问题的关键是转化为求三角形中的边或角,再分析所解三角形中已知哪些元素,还需要求出哪些元素.通常情况下,求线段的长转化为求三角形的边长,求角的大小转化为求三角形的角的大小.思悟升华2.对于既可用正弦定理又可用余弦定理解的三角形,用正弦定理计算相对简单,但要根据已知条件中边的大小来确定角的大小,此时,若选择用正弦定理去计算较小的边所对的角,可避开分类讨论;利用余弦定理的推论,可根据角的余弦值的正负直接判断出所求角是锐角还是钝角,但计算复杂,所以,在使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时,要注意比较它们的异同点,灵活选用定理解题.利用正、余弦定理不仅能求角的函数值,反过来,还能求角的大小.3.解三角形广泛应用于各种平面图形,如菱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扇形及一些不规则图形,处理时,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将问题纳入到三角形中去解决.以三角形为载体借助正、余弦定理还可以解决三角函数的求值问题.以平面几何图形为背景,求解有关长度、角度、面积、最值和优化等问题,通常是转化到三角形中,利用正、余弦定理加以解决.在解决某些具体问题时,常先引入变量(如边长、角度等),然后把要解的三角形的边或角用所设变量表示出来,再利用正、余弦定理列出方程,解之.1.在△ABC中,已知C=60°,b=43,则BC边上的高等于()A.3B.23C.43D.6解析:BC边上的高等于bsinC=6.答案:D2.已知锐角△ABC的面积为33,BC=4,CA=3,则角C的大小为()A.75°B.60°C.45°D.30°解析:由12×BC×ACsinC=33,得12×4×3sinC=33,所以sinC=32.所以C=60°或120°.又△ABC是锐角三角形,所以C=60°.答案:B3.在△ABC中,sinA:sinB:sinC=3:5:7,且周长为30,则S△ABC=()A.15314B.13314C.133D.153解析:由正弦定理知,sinA:sinB:sinC=a:b:c=3:5:7.设a=3k,b=5k,c=7k(k>0),又a+b+c=30,∴k=2,即三边长为a=6,b=10,c=14.∴cosA=b2+c2-a22bc=1314,sinA=3314.∴S△ABC=12bcsinA=12×10×14×3314=153.答案:D•求距离问题要注意:•(1)选定或确定要创建的三角形,要首先确定所求量所在的三角形,若其他量已知则直接解;若有未知量,则把未知量放在另一确定三角形中求解.•(2)确定用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理,如果都可用,就选择更便于计算的定理.某单位在抗雪救灾中,需要在A、B两地之间架设高压电线,测量人员在相距6000m的C、D两地(A、B、C、D在同一平面上),测得∠ACD=45°,∠ADC=75°,∠BCD=30°,∠BDC=15°(如图),假如考虑到电线的自然下垂和施工损耗等原因,实际所需电线长度大约应该是A、B距离的1.2倍,问施工单位至少应该准备多长的电线?(参考数据:2≈1.4,3≈1.7,7≈2.6)在△BCD中,∠CBD=180°-∠BCD-∠BDC=135°,CD=6000m,∠BCD=30°,根据正弦定理BD=CDsin30°sin135°=22CD.又在△ABD中,∠ADB=∠ADC+∠BDC=90°,根据勾股定理有AB=AD2+BD2=23+12CD=100042(m),实际所需电线长度约为1.2AB≈7425.6(m).解析:在△ACD中,∠CAD=180°-∠ACD-∠ADC=60°,CD=6000m,∠ACD=45°,根据正弦定理AD=CDsin45°sin60°=23CD,•测量高度问题一般是利用地面上的观测点,通过测量仰角、俯角等数据计算物体的高度,这类问题一般用到立体几何知识,先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再通过解三角形加以解决.•如图,测量河对岸的塔形建筑AB,A为塔的顶端,B为塔的底端,河两岸的地面上任意一点与塔底端B处在同一海拔水平面上,现给你一架测角仪(可以测量仰角、俯角和视角),再给你一把尺子(可以测量地面上两点间距离),图中给出的是在一侧河岸地面C点测得仰角∠ACB=α,请设计一种测量塔建筑高度AB的方法(其中测角仪支架高度忽略不计,计算结果可用测量数据所设字母表示).解析:方法一:选择水平基线BC,在BC的延长线上取一点D,在D点测得仰角∠BDA=β,同时测得CD的长度为a.在△ADC中∠DAC=α-β,在△ADC中,由正弦定理ACsinβ=DCsinα-β,∴AC=asinβsinα-β.在Rt△ACB中,AB=AC·sinα=asinβsinα-βsinα.方法二:在BC的延长线上找一点D,使得在D点测得仰角∠ADB=α2.又测得DC的长为m.在△ADC中,∠ADC=α2,∠DAC=α-α2=α2.∴DC=AC=m,在Rt△ACB中,AB=ACsinα=msinα.方法三:如图,在河的这岸抽取一点D,测得CD=b,并测∠BCD=γ,∠BDC=β.在△BCD中,∠CBD=π-γ-β.由正弦定理得BCsin∠BDC=CDsin∠CBD,∴BC=CD·sin∠BDCsin∠CBD=b·sinβsinβ+γ.在Rt△ABC中,AB=BCtan∠ACB=b·sinβtanαsinβ+γ.•测量角度问题也就是通过解三角形求角问题,求角问题可以转化为求该角的函数值.如果是用余弦定理求得该角的余弦,该角容易确定,如果用正弦定理求得该角的正弦,就需要讨论解的情况了.如图所示,甲船以每小时302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乙船按固定方向匀速直线航行.当甲船位于A1处时,乙船位于甲船的北偏西105°方向的B1处,此时两船相距20海里.当甲船航行20分钟到达A2处时,乙船航行到甲船的北偏西120°方向的B2处,此时两船相距102海里,问乙船每小时航行多少海里?解析:如图所示,连结A1B2,由已知A2B2=102,A1A2=302×2060=102,∴A1A2=A2B2,又∠A1A2B2=180°-120°=60°,∴△A1A2B2是等边三角形,∴A1B2=A1A2=102,由已知,A1B1=20,∠B1A1B2=105°-60°=45°,在△A1B2B1中,由余弦定理,B1B22=A1B12+A1B22-2A1B1·A1B2·cos45°=202+(102)2-2×20×102×22=200.∴B1B2=102.因此,乙船的速度的大小为10220×6
本文标题:解三角形: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365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