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自然辩证法》主讲:曹钰教材:1.《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黄志斌主编;2.《当代生态哲学及绿色设计方法论》黄志斌等著。考核形式:闭卷考试(70%)小论文+平时表现(30%)第一讲导论§1.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理论体系。一、研究对象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科技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二、研究内容1.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研究自然界的一般性质及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应用复杂系统理论来揭示自然界演化的规律;研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自然科学各门学科(理、化、天、地、生等)前沿的哲学问题。2.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研究科学发现的逻辑(即通常所讲的科学方法论),包括科学发现的逻辑起点、科学发现的思维形式、科学发现的检验逻辑等。重点研究工程技术的方法;技术创新的过程、内容与模式,高技术的发展机制及产业化等问题。3.科技观(科技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科学技术与社会等)研究技术的性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重点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及促进社会结构变革的问题;•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环境问题;科学技术革命与知识经济;•科技应用的负面效应及科技伦理问题(如克隆人、转基因食品问题及网络技术与国家安全等问题)。三、学科性质与地位1.从认识层次上看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结马哲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具体学科的纽带。自然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哲学2.就学科性质而言,属哲学门类。§1.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发展一、古希腊自然观•从自然本身来理解自然,从总体上勾画了自然界的画面,把自然界理解成一个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自然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二、近代机械自然观的产生•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待万事万物。•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静止不变的、互不联系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没有质变;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于外力的推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程(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1、古希腊哲学。古希腊主张把自然界“当做整体、从总体上来进行观察”,“对自然界本来是怎样就把它理解成怎样”,这成为辩证思维方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2、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在黑格尔辩证法中“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并“赋予辩证法一个现代的科学的形态”;费尔巴哈“颠倒黑格尔体系的做法对马克思有深刻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来源”。(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1、天文学: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2、地质学:赖尔的地质“渐变论”3、物理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4、化学上:维勒人工合成尿素5、生物学: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程1、天文学: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解释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天”在演化之中,向机械自然观打开了第一个缺口,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提供了天文学方面的科学根据。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程太阳的一生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程2、地质学:赖尔的地质“渐变论”19世纪是地质学的“英雄年代”,针对地质成因展开了“水成论”,“火成论”和“突变论”的论战。1830年英国地质学家赖尔的《地质学原理》第一卷出版,提出了地质渐变论,驳斥了“突变论”和“神创论”。“地”也在演化之中,是打破机械自然观的第二个缺口,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提供了地质学方面的科学根据。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程19世纪4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迈尔、英国实验物理学家焦耳等人通过各自途径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形而上学自然观认为无机物之间没有联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揭示出热、光、电、磁、机械能和化学能等之间是有联系的,并且还定量地揭示出无机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当量关系。给形而上学自然观打开了第三个缺口,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提供了物理学方面的科学根据。3、物理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程4、化学上:维勒人工合成尿素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认为无机物与有机物之间没有联系。德国化学家维勒在1823年无意中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尿素,证明了无机物与有机物之间有联系,它们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都遵循同样的化学定律,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突破了化学领域中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提供了化学方面的科学根据。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程5、生物学: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19世纪30年代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共同创立细胞理论。其核心思想是:细胞是一切生命体的基本单位。英国生物学家查里·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在遗传变异基础上人工选择的进化论。1871年出版《人类的由来及其性选择》。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的创立,推翻了形而上学把动植物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神创的、不变的观点,从生物学方面给形而上学自然观打开了又一个缺口,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提供了生物学方面的科学根据。(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主要观点: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4)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1、实现了自然观史上的革命性变革。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1)它“扬弃”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向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回归。(2)它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经验反映论和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实现了唯物性、辩证性、实践性和历史性的辩证统一。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传播(1)创立•创始人(马、恩)•标志: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原因(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理论斗争的需要)•过程(2)发展基本观点: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研究的领域和对象拓宽•研究内容得到全面丰富和发展在自然观方面在方法论方面在科技观方面(3)中国的自然辩证法研究1936上海“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30年代末延安有自然辩证法座谈会,40年代“延安自然科学研究会”组织自然辩证法研究小组。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在《新华日报》上特辟“自然科学副刊”。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启蒙学习和在随后“学习苏联先进科学技术”运动中,自然辩证法是重要内容。1953年北京大学开始招收自然辩证法研究生。1956年制订全国科学规划时,提出《自然辩证法(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12年(1956—1967)研究规划草案》。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自然辩证法研究扩展到科技发展战略、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科技政策、科技工作管理、科技与人类文明等重大课题上。自然辩证法课程在高校普遍开设,实践证明,它对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3自然辩证法的教育功能一、拓宽知识面,培育创新精神1.完善知识结构2.学习科研方法3.发展理论思维成功的企业家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哲学素养,管理类的学生应重视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材料1:1986年朱镕基同志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博士生的讲话中提到:我们国家现在缺少的是博古通今,既懂外国的管理经验,又懂中国的《孙子兵法》,又懂《共产党宣言》的企业家。材料2:香港一位记者访问张瑞敏时,问他作为一个企业家应具备何种素质,张想了想回答道:首先要具备哲学家的素质吧。颜建军、胡泳.《海尔中国造》,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第45页。据报道,1989年,加拿大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4%。1991年,日本为3%。1992年,欧共体为5%。美国在2000年时,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已经为17%。公众科学素养是衡量现代公众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公民科学素养的状况,它是决定民族素质和国家智力水平的基石。调查显示,2003年我国公众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口比例达到1.98%,比2001年的1.4%增长了约0.6个百分点,比1996年的0.2%提高了约1.8个百分点,出现了逐步增长的趋势。200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2.25%,比2003年的1.98%提高了0.27个百分点。调查结果亦显示,2007年了解科学术语的公民比例为18.4%;了解科学观点的比例为33.5%;理解科学方法的比例为6.9%;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例为59.4%。2010年11月26日,中国科协公布了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二、加强责任感,形成优良品德1.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问题。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也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但这种研究是局部的,只有哲学才从整体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自己的反思对象。2.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科研道德三、培养人文精神,提高文化素质1956年,英国作家(科学家)C·P斯诺发表了《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讲演,谈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文科学知识分子与科学知识分子及他们各自所代表的文化日益分化,形成了两种文化。这两种文化上的两极分化给人类带来了损失,如实践的(纯粹科学家对社会现状不了解,不明白其工作的后果对社会发生的影响)、智力的(把自己搞得很贫乏)和创造性的损失(两种文化交汇处,正是创造力的源泉,可惜属于两种文化的人无法有效的交流)。斯诺认为在文学知识分子与科学家之间“存在着互不理解的鸿沟——有时(特别是在年青人中间)还互相憎恨和厌恶,当然大多数是由于缺乏了解,他们都荒谬地歪曲了对方的形象”。造成两种文化分裂的原因在于过于专业化的教育,出路在于改革教育制度和变革教育方法。这其中包括让理工类学生学习一部分人文类课程。
本文标题:第一讲-自然辩证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374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