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2
二、提高内审质量的措施1、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素质建设。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还要具备较高的工作技能和审计理论水平,同时还必须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因此,需要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素质,优化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审计人员不但要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以及较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更要具备经营管理知识,熟悉财政经济法规,还要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及技术方法有一定了解。因此,内部审计部门要制定长远的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审计工作队伍,并使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和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从而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2、完善内部审计的管理制度。内部审计的规章制度是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的核心。要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就要完善制度,严格管理。一是在审计之前,必须编制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制定审计计划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制定周密的计划,加强科学的管理,保障审计工作科学、有序和高效运行。审计计划管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根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企业的审计资源确定年度审计工作重点,编制年度审计计划,做到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提高审计质量;二对被审计对象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力求掌握被审计对象完整的资料,获取可靠的信息,减少计划制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其针对性和准确性,同时对一些重要的项目应当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审计计划包括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审计资源和后续审计。审计方案包括审计时间、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步骤、审计人员等,同时需要了解被审单位的经营活动、内控制度、财务状况以及其他相关事项等,编制和发送审计通知书。二是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通过审核、观察、监盘、询问、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审计程序,获取足以证实审计事项的审计证据,包括书面证据、实物证据、视听证据、电子证据、口头证据、环境证据等,并以不同形式做好审计工作底稿的记录工作,明确规定各级复核的要求和责任。编制和取得完整齐全有效的审计工作底稿,是确保审计工作质量、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的关键因素,在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加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合。在形成审计报告之前,审计工作底稿必须经过层层复核,实施三级复核制度,明确每一层复合的内容和责任,要求审计人员对工作底稿内容的完整性、格式的规范性和附件的齐全负责;审计组长对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及审计证据的充分性进行全面复核确认,并负责解答审计人员提出的问题;审计部门负责人负责及时复核所有审计工作底稿,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合适。二是保证取证材料的系统与完整。在取证过程中,根据审计对象特点,对每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实行跟踪取证,涉及有关的各种附件都得进行取证,尽可能做到全面、准确、不遗漏。三是在审计结束后,要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形成审计结论与建议,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当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议性并体现重要性的原则。报告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规范的格式,突出重点并提出有效的纠正措施。同时要对被审计单位或者部门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有效性做出相应保证,并在向被审计单位征求反馈意见后,依照审计的不同结果,做出合理、公正的审计结论、审计决定和提出审计建议。四是运用审计结果方面。实行每次审计后,针对审计报告中企业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内部审计机构应督促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问题整改,并上报相应的问题整改措施,将内部审计结果进一步落实,以便改进企业存在的不足,真正实现内部审计结果的作用。3、强化后续审计,是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后续审计是指在审计报告发出后的一定时间内,内部审计人员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建议是否已经采取了适当的纠正行动和采纳措施,并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实施的跟踪审计。只有加强后续审计管理才能保证内部审计总体审计目标的最终实现,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确保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在审计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总结审计质量控制的实际经验,更好地借鉴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切实提高审计质量控制水平,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全面履行审计职能,不断推进审计事业的发展。
本文标题: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375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