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方案
AFP监测工作要求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赵红平主要内容一、脊髓灰质炎概述二、AFP监测目的三、AFP病例定义与分类四、AFP监测内容五、各级职责概述—脊髓灰质炎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因多发于婴幼儿和引起肢体麻痹,俗称“小儿麻痹症”脊灰病毒有Ⅰ型、Ⅱ型、Ⅲ型3个血清型脊灰病毒在污水和粪便中可生存数月,低温环境中能长期生存并保持活力各种氧化剂、甲醛、2%碘酊、升汞等,加热56℃(30分钟)以上,均能使其灭活概述—脊灰临床分型隐性感染(无症状型)占90%-95%顿挫型(轻型)约占4%-8%,发热、咽痛、乏力或恶心、腹泻等概述—脊灰临床分型无麻痹型体温高,头痛,呕吐全身肌肉痛,颈强直麻痹型约占1%-2%,出现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及脑神经的病变,导致肌肉麻痹在瘫痪病例中,5%-10%的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概述—脊灰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麻痹型患者隐性感染者、无麻痹患者不易被发现,在传播上起重要作用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发病的早期咽部排毒可经飞沫传播概述—脊灰流行的三个环节易感人群人对脊灰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能产生对同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传染期感染者大便排出病毒可达数周至数月潜伏期末至发病后3~4周均有传染性发病后1~2周排毒率最高概述—脊灰流行特征5岁以下儿童高发流行时以隐性感染及无瘫痪型病例为主一年四季发病,但有夏秋季流行高峰脊灰疫苗1952年,美国科学家JonasEdwardSalk发明了世界上脊灰病毒疫苗有两种疫苗脊灰病毒灭活疫苗(IPV)脊灰病毒减毒活疫苗(OPV)中国脊灰报告发病数与消灭脊灰活动(1953~2000年)OPV使用无脊灰证实计划免疫冷链系统建立2000年7月17日,国家证实委员会举行签字仪式2000年我国通过无脊灰证实2011年7月新疆和田等地相继发生输入性野病毒引起的病例,共21例此次疫情已经被确定为Ⅱ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2011年全球WPV病例分布(截至2-21)非洲区部分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年份本土非本土合计2010232112013522011340310650中国周边国家病例占全球病例43%(279/650)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监测对于无脊灰国家,输入性脊灰野病毒或病例成为当前脊灰的主要传播方式成人脊灰病例的存在输入病毒与输入病例并存应对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的关键AFP监测系统是否足够敏感,在第一时间识别、发现采取快速正确的反应阻断传播二、监测目的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4、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病例定义1.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cuteFlaccidParalysis,AFP)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见的AFP病例(ICD10编码):高危AFP病例1、年龄<5岁2、接种OPV次数<3次(服苗史不详)3、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高危AFP病例临床怀疑为脊灰的病例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发现2例或2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发病时间间隔2个月以内。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AFP病例大便标本分离到VDPV。该病毒与原始疫苗株病毒相比,VP1区全基因序列变异介于1%~15%之间。如发生2例或2例以上相关的VDPV病例,则视为VDPV循环(cVDPVs)。病例分类标准AFP病例分类参照WHO推荐的病毒学分类标准。省级专家诊断小组根据脊灰实验室检测结果,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等资料对AFP病例进行诊断分类:1、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2、VDPV病例3、脊灰排除病例4、脊灰临床符合病例AFP病例VDPV阳性脊灰野病毒阳性未检出脊灰野病毒、VDPV确诊病例省级专家组排除病例VDPV病例不合格便或无便合格便排除病例省级专家组临床符合病例排除病例AFP病例VDPV阳性脊灰野病毒阳性未检出脊灰野病毒、VDPV确诊病例省级专家组排除病例VDPV病例不合格便或无便合格便排除病例省级专家组临床符合病例排除病例AFP监测流程随访发现主动监测就诊报告报告调查采样病例报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发现AFP病例后,城市在12小时、农村在24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报告到当地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内容:发病地点、家长姓名、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麻痹日期、临床初步诊断等。县级疾控机构应建立AFP病例专报记录本,登记接到报告时间、报告人、报告单位、报告内容、记录人等内容。主动监测—监测医院所有县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神经专科医院、儿童医院、传染病医院、综合性中医医院等均为AFP主动监测医院,每旬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工作。人口集中的乡级医院每旬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工作;交通不便以及边远的乡级医院也应定期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工作。主动监测工作的内容(1)AFP主动监测医院每旬开展本院的AFP病例的主动搜索;县级疾控机构应每旬对辖区内AFP主动监测医院开展主动搜索。(2)开展主动监测时,监测人员应到监测医院的儿科、神经内科(或内科)、传染科的门诊和病房、病案室等,查阅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或病案,并与医务人员交谈,主动搜索AFP病例,并记录监测结果。如发现漏报的AFP病例,应按要求开展调查和报告。主动监测的报告AFP主动监测医院应于次旬2日前、以报表形式向辖区县级疾控机构报告“AFP监测医院旬报表;AFP主动监测医院如经过核实未发现就诊AFP病例,应进行“零”病例报告。县、市级疾控机构分别于次旬3、6日前以网络数据库形式逐级上报“AFP监测医院旬报汇总表”。县级疾控机构对监测医院进行AFP病例主动监测时应填写“AFP病例主动监测记录表”,并于次月3日前将上月主动监测结果录入数据库,形成汇总数据,通过网络逐级上报。病例调查接到AFP病例报告后,县级疾控机构应在48小时内派专业人员对病例开展个案调查,在临床医生配合下,详细填写“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个案调查表”个案调查步骤了解发病过程:应了解麻痹发生时间、是否有发热/腹泻、麻痹部位是否对称、是否疼痛、有无外伤或注射史、就诊过程、OPV服苗史等。进行神经学检查:重点检查肌力、肌张力、腱反射、肌萎缩和肢体活动情况。填写个案调查表:要求完整、准确填写,避免缺项和漏项。如有调查表中未包括的症状或体征可用文字说明;调查时力求明确临床诊断。高危AFP病例和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的调查VDPV病例、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等的调查除进行个案调查外,还应到病例居住地进行现场调查,了解当地OPV接种情况,并结合其年龄、临床表现等特征,判定其危险性,决定其后续关注程度。AFP病例随访随访时间:麻痹发生60天后随访人员:必须要见到病例本人,对该病例进行过调查的人员共同参加。随访资料:填写AFP病例麻痹随访表。其它:在病例首次进行个案调查时没有明确临床诊断的病例,力求在随访时能够得出明确诊断,以补充个案资料。必要时组织省级专家组专家进行访视。实验室监测1.AFP病例标本的采集对所有AFP病例应采集双份大便标本用于病毒分离。标本的采集要求是:在麻痹出现后14天内采集;两份标本采集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每份标本重量≥5克(约为成人的大拇指末节大小)。实验室监测2.接触者标本的采集(1)AFP病例接触者:以下情况应采集AFP病例的5名接触者(原则上5岁以下)大便标本。1)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2)根据临床或流行病学资料高度怀疑为脊灰的AFP病例;3)死亡的AFP病例。原始标本运送(1)标本采集后要在7天内送达省级脊灰实验室,标本应冷藏运送,在送达省脊灰实验室时带冰且包装完整。标本的运送要符合国家对标本运送的有关要求。(2)采集的标本应有完整的登记资料,一并送达省脊灰实验室。标本标签登记要清楚,标本送检表项目要填写完整。疫情处理当发生高变异株AFP病例、VDPV病例、VDPV循环病例或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时,应按照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和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病例应急处理预案的要求进行处理。疫情处理1、隔离与消毒(1)对脊灰野病毒病例、VDPV病例应进行消化道隔离,直至停止排毒(连续三天每日采集粪便标本,病毒分离或PCR检测阴性)时解除隔离。(2)对污染物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消毒处理:对分泌物、排泄物用倍量的20%漂白粉乳液拌匀后,静止2小时后倾倒。对使用的便器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2小时。对被污染的食具、玩具及生活用品,可进行煮沸15分钟或采用0.1%漂白粉澄清液浸泡半小时。对衣物、被褥可在日光下曝晒2天,室内地面、家具可用1:200消毒灵喷洒或擦拭,也可应用0.5%过氧乙酸。疫情处理2、流行病学调查疾控机构成立调查小组,由流行病学和临床、实验室专家共同组成,赴现场开展病例核实、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医疗机构配合开展调查工作。采集至少20名接触者健康儿童标本;对发病地区及相邻地区5岁以下儿童开展常规免疫接种率快速评估;对发病县及邻县所在地市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AFP病例的主动搜索;对VDPV病例进行追溯和跟踪调查,寻找病例发生的流行病学和病毒学证据;确定范围开展脊灰疫苗强化免疫;※AFP监测评价指标及资料分析(1)监测的敏感性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1/10万。※AFP监测评价指标(2)监测的及时性:AFP病例—监测报告(包括“零”病例报告)及时率≥80%;—报告后48小时内调查及时率≥80%;—14天内双份合格大便标本采集率≥80%;—大便标本7天内送达省级脊灰实验室及时率≥80%—麻痹75天内随访及时率≥80%;※AFP监测评价指标(3)监测的完整性—旬报完整性实际监测报告数/应监测报告数×100%(应报告数=报告点数×报告频率)—主动监测报表完整性实际监测报告数/应监测报告数×100%(应监测报告数=报告点数×报告频率)监测系统资料分析(1)AFP病例流行病学分布(2)AFP病例免疫史(3)AFP病例大便标本采集及检测结果(4)分析AFP监测系统及时性、完整性资料管理各级疾控机构要将所有的AFP监测资料(电话报告记录、旬报、主动监测报表、个案调查表、随访表、AFP病例专家诊断资料、高危AFP病例、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等调查资料、AFP病例标本送检表、AFP病例标本实验室检测记录、AFP病例标本实验室检测结果报告单等)至少每年度整理一次,归档保存。信息反馈(1)各级应定期分析监测数据,并将监测结果反馈到下级疾控机构。反馈可采用简报、通报等方式。内容应包括各项监测指标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和建议等。(2)各级对AFP监测问题应随时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异地AFP病例监测管理异地AFP病例的报告、调查、采样送检、随访等各项监测工作,由病例暂住地的县级以上疾控机构负责完成。病例标本检测由采样送检单位所在的省级脊灰实验室负责。病例归属地疾控机构接到异地报告的AFP病例后,应及时与病例当时所在地市级或县级疾控机构沟通,收集该病例的个案、病案、实验室、随访等资料进行综合管理。各级职责——市CDC收集辖区内县级疾控机构及有关医疗机构AFP病例疫情报告及个案调查表,对县级疾控机构报告的资料进行审核,按规定向上级疾控机构报告;(审核、驳回、转院)监督、指导县级各项监测活动的开展;负责对县级疾控机构和有关医疗机构人员培训;监测辖区内病例的发生情况,参与高危AFP病例、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的调查;评价辖区内病例监测现状,并向本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报告。各级职责——县(区)CDC(四)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集辖区内AFP病例报告,按规定向上级疾控机构报告;开展AFP病例调查、标本采集、运送及病例随访工作;(调查信息和随访结果的录入、审核)负责辖区内病
本文标题: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401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