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28/20202/28/2020第二十二章呼吸道感染病毒李梅张晓延2/28/2020知识要点流行性感冒病毒的抗原变异特点流行性感冒病毒的致病性呼吸道病毒的传播特点2/28/2020学习目标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抗原变异特点和致病性熟悉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冠状病毒的致病性了解呼吸道病毒的传播特点及预防2/28/2020前言呼吸道病毒是指一类能引起呼吸道感染或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引起其他组织器官发生病变的病毒。据统计,90%以上急性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所引起。2/28/2020第一节流行性感冒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曾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近年来,在我国流行的H1N1、H7N9等亚型的防控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2/28/2020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多为球形,80~120nm,有包膜核酸为单链分节段的RNA核心衣壳2/28/2020核心病毒核心含病毒核酸、核蛋白(NP)和RNA多聚酶(PB1、PB2、PA)。核酸为分节段的单链负股RNA,这一特点使病毒在复制中易发生基因重组,从而导致基因编码的蛋白抗原发生变异而出现新的病毒株。核蛋白是病毒主要结构蛋白,抗原结构稳定,很少变异。2/28/2020内层为基质蛋白M1,具有型特异性。外层是脂质双层膜,衣壳血凝素(HA):HA与病毒吸附、穿入和病毒的传播有关。神经氨酸酶(NA):NA参与病毒的释放并促进病毒扩散包膜表面的刺突2/28/202012435678PB2PB1RNPRNAM2M1NAHA分节段的(-)SSRNAPARNA多聚酶核糖核蛋白(RNP)2/28/20202、分型与变异根据NP和M蛋白抗原性的不同可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和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HA和NA抗原性的不同,又可分为若干亚型。2/28/2020变异抗原漂移:属于量变,变异幅度较小,即亚型内变异引起流感小规模流行。抗原转换:属于质变,变异幅度较大,这种变异可导致新亚型的出现,极易造成新型流感的大流行。2/28/2020抗原转换年代亚型类别代表株1918Hsw1N1可能为猪流感病毒1947HIN1(亚甲型)A/FM/1/471957H2N2(亚洲甲型)A/Singapore/1/571968H3N2(香港甲型)A/HongKong/1/681977H1N1H3N2A/USSR/90/77(H1N1)表22-1甲型流感病毒抗原转换2/28/20203、培养特性与抵抗力可在鸡胚中增殖,均不引起明显的病变,需用红细胞凝集试验或吸附试验以及免疫学方法证实病毒的存在。抵抗力较弱,不耐热,56℃30分钟即被灭活。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乙醚、甲醛等化学药物均比较敏感2/28/2020二、致病性传播途径:飞沫传播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被感染动物机理: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增殖,不引起病毒血症NA可降低呼吸道粘液层的粘度,利于病毒的吸附和扩散致病特点:发病率高、死亡率低2/28/2020发热(upto39)畏寒肌肉酸痛出汗咳嗽鼻塞咽痛头痛厌食乏力常见症状:感染流感病毒后人体可获得对同型病毒的牢固免疫对不同型流感病毒无交叉保护作用,对新亚型也无交叉免疫2/28/2020麻疹病毒:是一种以发热和呼吸道卡他症状及全身性出疹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儿童感染最为常见,感染后的发病率几乎达100%我国自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以来,其发病率已显著下降第二节麻疹病毒2/28/2020麻疹病毒呈球形,直径约120~250nm包膜表面有血凝素(HA)和融合因子(F)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麻疹病毒存在着基因漂移一、生物学性状2/28/2020二、致病性人是麻疹病毒的自然宿主传染源:急性期患者传播途径:直接飞沫传播或间接传播2/28/2020致病机理:入侵(CD46为病毒受体)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侵入淋巴组织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后再次入血(第二次病毒血症)多种组织、器官受累,表现为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核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等2/28/2020柯氏斑2/28/2020麻疹病后人体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一般为终身免疫。我国接种年龄为8个月,7岁时再次免疫2/28/2020第三节腮腺炎病毒第三节腮腺炎病毒一、生物学性状呈球形,约100~200nm,为单负链RNA包膜表面有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和融合因子(F)两种刺突病毒仅有1个血清型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敏感,紫外线照射及加热均可使病毒灭活2/28/2020二、致病性人是其唯一宿主传染源: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飞沫传播,该病传染性强2/28/2020潜伏期1~3周在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结内增殖入血,病毒随血侵入腮腺及其它器官主要症状为腮腺肿大睾丸炎、卵巢炎及病毒性脑炎可获牢固的免疫力疫苗接种是有效预防措施2/28/20202/28/2020第四节风疹病毒一、生物学性状呈不规则球形,约50~70nm,核心为单正链RNA病毒能在多种细胞内增殖,不产生细胞病变效应(CPE)病毒仅有1个血清型不耐热,对脂溶剂敏感,紫外线可使其灭活2/28/2020二、致病性人是风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易感者:儿童呼吸道传播风疹病毒易发生垂直感染,导致胎儿先天性感染风疹病毒感染后,机体可获得持久而牢固的免疫力。2/28/20202002年11月至2003年6月在世界33个国家和地区流行的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的病原体也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被称为SARS冠状病毒。第五节冠状病毒2/28/2020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ronavirus,SARSCoVSARS2002年底在佛山首次报道•空气飞沫或密切接触传播•潜伏期:2~12天,通常4~5天•呈显著家庭和医院集聚现象2/28/2020一、生物学性状呈圆形或类圆形,约60~220nm,为单股正链RNA包膜上有排列间隔较宽的刺突,使病毒形如日冕,故命名为冠状病毒。对理化因素的耐受力较差,对乙醚、氯仿、紫外线敏感。SARS冠状病毒对热的抵抗力比普通冠状病毒强,通过基因测序表明,SARS冠状病毒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2/28/20202/28/2020二、致病性冠状病毒主要经飞沫传播传染源:主要是SARS患者病后免疫力不强,可发生再感染2/28/2020严重者病变进展迅速,出现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伴有心率紊乱、过敏性血管炎和DIC等症状病人传染性极强且很难抢救,死亡率很高患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伴有头痛和乏力等,继而出现干咳、胸闷气短2/28/2020呼吸道病毒是指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传播快、传染性强、潜伏期短、发病急和易继发细菌性感染等特点。呼吸道病毒致病特点各异,主要经飞沫或气溶胶传播,易引起疾病的暴发流行本章小结2/28/2020在流感爆发流行时,根据典型症状即可作出临床诊断。微生物学检查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分型,特别是监测新变异株的出现、预测流行趋势和提出疫苗预防建议。隔离与治疗流感患者是减少发病和传播的有效措施。免疫接种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治疗以对症治疗和预防继发细菌感染为主。叙述流感大流行与抗原变异的关系。在护理流感病人时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流感的传播?知识拓展2/28/2020主要的呼吸道病毒及其所致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毒科病毒种类所致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正粘病毒甲、乙、丙型流感病毒流行性感冒副粘病毒副流感病毒1~5型普通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合胞病毒婴儿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麻疹病毒麻疹腮腺炎病毒流行性腮腺炎披膜病毒风疹病毒小儿风疹、胎儿畸形或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小RNA病毒鼻病毒普通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冠状病毒普通冠状病毒SARS冠状病毒普通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SARS(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征)腺病毒腺病毒小儿肺炎
本文标题:呼吸道感染病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435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