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城市近郊乡村农业产业振兴路径探析
龙源期刊网城市近郊乡村农业产业振兴路径探析作者:中共阳泉市委党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课题组来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05期〔摘要〕城市近郊乡村在资源禀赋、地理位置、产业基础、交通条件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有更多实现乡村振兴的机会。阳泉近郊乡村在实现农业产业振兴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乡村旅游发展粗放、乡村旅游季节性现象明显等困境。因此,推动阳泉近郊乡村农业产业振兴,应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引入CSA模式,建生态型农业,促都市农业升级;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升级乡村旅游产业;建立人才培训体系,培育现代都市农业人才。〔关键词〕城市近郊;乡村地区;农业产业振兴;现代都市农业;阳泉郊区〔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203(2018)05-0056-0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遵循乡村发展的规律,把握乡村发展的趋势。由于各乡村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产业基础、交通条件等发展条件存在差异,未来必然会出现分化,必须选择各自适宜的乡村振兴道路,精准施策、分类有序推进。城市近郊乡村具有独特的优势条件,往往是农业先进生产要素最集聚、农业发展创新活力最旺盛最活跃的地方,是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孕育的沃土,也是农民创业创新的主战场。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农家乐、特色农产品种植等新型业态,也最先在城郊孵化孕育,然后再推广到广大农村。因此,城市近郊乡村具有更多实现乡村振兴的机会。课题组以阳泉近郊乡村为例,在分析其优势条件和其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困境的基础上,探索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以期为城市近郊乡村产业振兴道路选择提供示范。一、阳泉近郊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优势城市近郊乡村是环城市周边,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与城市关系紧密,具有城市与乡村空间景观共存二元混合特征的区域。城市近郊乡村具有交通便捷、经济条件较好、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农民思想观念先进等优势,体现了其城市特征;同时,又保持着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乡土文化特色,体现了其乡村特征。阳泉郊区是一个典型的工矿型、城郊型农业县区,全区总面积512.93平方公里,耕地14.69万亩,现辖3镇4乡1中心,158个行政村,以及16个城市社区和15个农村社区,城镇化率达71.48%,属山西省城镇化率较高的地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该区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区位交通优势突出阳泉郊区所辖7个乡镇,环抱整个阳泉市区,同阳泉市区共融共生、浑然一体,使其在全市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集聚方面近水楼台。阳泉郊区距山西省会太原和河北省会石家庄均龙源期刊网公里,距首都北京390公里,距天津港550公里。东、南面与平定县相连,西面与寿阳县毗邻,北面与盂县交界,是名副其实的晋冀通衢、要冲枢纽。该区四个方向均有高速连通,且多条国道、高速路贯穿全区或越境而过。近几年来,郊区又投资兴建了新城大道、漾泉大道等一批路网工程。正在修建的阳大铁路,在郊区境内设置有三个站点,将成为郊区人民内外沟通的重要桥梁。先天的区位优势加上便捷的交通可以为乡村农业产业发展带来广阔的消费市场。(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阳泉郊区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全区8个乡镇都实现了乡乡通高速、村村通油路,各行政村都实现了硬化路到户,具备条件的乡镇通公交车率达100%。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工程,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4%,提升了农民的饮水标准。农村家庭4Mbps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村通广播电视率达100%。2014年全市启动了改善人居环境工作,通过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农村危房改造、易地移民搬迁、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等工程,农村面貌持续改善。郊区所属行政村实现了卫生保洁全覆盖,部分村完成了污水治理设施建设;郊区荫营镇等乡镇的行政村实现了煤气、天然气进村。2017年全区创建省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1个、区级美丽宜居示范村74个。这些都为郊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从夏朝以来,阳泉郊区积累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夏末忠臣名将关龙逢墓碑、刘备庙、关王庙、张飞庙、银圆山庄、石家花园、石评梅故居等典型的名胜古迹。其中,玉泉山关王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河村被山西省命名为首批历史文化名村,西南舁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该区的《阳泉迓鼓》《珐花陶瓷》《砂陶工艺》《阳泉民歌》和《送瘟神》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该区还有平坦镇桃林沟生态观光园区、金满地生态园、翠枫山风景区、杨家庄乡和谐生态园区、旧街乡龙泉沟生态园区等一批人文景观和旅游景点。(四)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良好阳泉郊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达10.1℃,年均降水量540.2毫米,无霜期有160天左右,冬天不冷夏季不热,气候温和。该区年均水资源总量为1.43亿立方米,其中本地水资源量为1.03亿立方米。通过持续实施退耕还林、荒山绿化、生态修复等生态建设工程,阳泉市已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实现了从“煤铁之乡”到“生态之城”的绿色转变。2017年该区二级以上优良天气达到227天,空气质量排名全市第二,非常适合发展康养旅游产业。(五)政策环境宽松有力龙源期刊网作为阳泉唯一的省级转型综改和扩权强县“双试点”,除了省、市普遍都有的政策外,阳泉郊区在产业升级、生态修复、简政放权、民生改善等方面,拥有更多的政策优势。尤其对于重大投资项目,该区在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前提下,坚持“服务跟着项目走,政策围绕项目定”,在用足用好上级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尽最大努力为投资者创造宽松高效的投资环境。城市近郊乡村作为城市地域向农村地域的过渡地带,是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点和桥头堡〔1〕,其先天的优势条件,为发展城郊农业及乡村旅游产业提供了可能。阳泉郊区不仅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条件,加强对生态环境、乡土文化的保护,使乡村看得见绿水青山,而且要大力发展城郊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努力成为安全食品的来源、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康养旅游的好去处、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展示地。这类乡村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将对其他乡村地区发挥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二、阳泉近郊乡村实现农业产业振兴面临的困境近年来,阳泉郊区政府借助城郊优势,紧盯服务市区的目标,积极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实现农业产业振兴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阳泉近郊乡村农业产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境,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功能开发不足快节奏、高品质的生活,使久居城市的人们对方便快捷、营养美味、洁净安全的农产品有了更大的需求。但是,阳泉近郊乡村多数农民仍以种植传统玉米、谷子为主,产品结构单一,虽然近年来受市场行情及国家相关政策影响,种植结构有所调整,部分农民将传统的玉米种植转变为蔬菜、水果、杂粮、中药材种植,但仍以初级产品为主,且品质较低,达到有机、绿色标准的极少,好一些的也仅能达到无公害级别,要实现有机绿色生产还面临着许多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大部分耕地由于长年超量使用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受污染严重,短时难以恢复达到生产有机农产品的要求。二是由于物联网技术应用成本较高,质量可追溯体系难以建立。三是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种植技术较落后,农产品品质难以提高且稳定性差。四是有机、绿色农产品价格高,有效需求市场较小。另外,还存在功能性开发、精深加工不足,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便利化、高品质的需求。(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销售困难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小规模家庭农场和分散农户的农产品往往需要通过农民合作组织来销售。然而现实是,虽然阳泉郊区各乡村普遍成立了农民合作社,但大多属于初级阶段,为农户服务功能发挥明显不足,而农户重种植、轻销售,农产品销售能力较弱,缺乏直接与用户对接的订单农业等更高效便捷的销售渠道,导致该区农产品依然主要依靠传统的蔬果经纪人来销售。由于农户规模小、产品分散、缺乏必要的储藏设施应对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农民自发单独运输使物流环节成本提高,导致销售中议价能力不足〔1〕。以上这些因素导致农户面临“近城难进城”的农产品销售困境。龙源期刊网(三)旅游业发展粗放,综合竞争力不强乡村旅游主要是依托乡村原始的环境、生活习俗和风土民情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度假体验方式。阳泉郊区各乡镇在旅游业上都有所谋划、有所发展,但又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同质化程度较高。景区景点小而分散,配套设施跟不上,服务内容有待丰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旅游要素不全,难以形成回头客资源。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不深,融合发展不足,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虽然全区树立了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但在统筹规划、旅游纪念品开发等方面工作力度还不够大,没有形成区域品牌,综合竞争力不强。(四)乡村旅游季节性现象明显,经济效益有待提高传统农产品受气候温度影响,季节性很强,致使农业观光旅游业淡旺季差异明显:往往是春季花开时、秋季收获时游客量较大,形成旺季,其他季节要么气温高,要么气温低,可赏可观可摘的农产品较少,形成淡季。同时,与农业相关联的旅游餐饮服务等行业受此影响也难以持续稳定经营,影响了农民增收。究其根源还在于产业单一,没有形成四季产业,带动能力有待提升。三、推动阳泉近郊乡村农业产业振兴的路径(一)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无规划,不振兴。没有高瞻远瞩、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乡村产业难以行稳致远,乡村振兴也将无从谈起。城市近郊乡村的主要产业方向是城郊农业即现代都市农业,及与之相伴而生的乡村旅游产业,也就是说,城市近郊乡村应当好城市的“菜篮子”和“后花园”。无论哪个方面都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个基础。所以,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应处理好生态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抓好生态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保护好绿水青山,才会有金山银山。由于多年矿藏资源的开采、农业投入品的大量使用、垃圾污水管护设施缺乏等造成土壤植被破坏、形成较大面积的采煤深陷区、大气污染、地下水源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人居生活环境差强人意,亟需修复、改善和提升。为此,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打造大美郊区〔2〕。应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打牢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基础。阳泉郊区已经树立了全域旅游的发展方向,正在向率先实现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宜居宜业开放区努力。为此,必须与全市旅游整体规划相结合,对郊区全域统筹规划:布局新能源、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改变资源利用方式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以绿色节能为原则,改建新建乡村房屋,大力实施绿化工程,打造全域绿色空间;遵循精明增长原则,以公共交通为中心布局规划城乡生产、生活区龙源期刊网域;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原则,进行村落、景观布局。然后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细化各景区景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生态保护,不是一日之功,必须下定打持久战、攻坚战的决心。(二)引入CSA模式,建生态型农业,促都市农业升级CSA是“社区支持农业”的简写,是消除食品不安全问题的新型农产品贸易模式。它利用互联网上社交网络系统,将线下社区转移到线上社群,利用“订单农业”,使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直接建立联系;通过溯源监控设备和上传照片与微视频,记录农产品生产过程,并利用网络平台传给消费者,取消产生问题的中间环节,让客户省心。消费者与农民之间不再是对立的买卖关系,而是平等的风险承担者和收益所有者,以对彼此的信任构建稳定的产销关系〔3〕,形成城乡经济共同体。具体操作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市民先预付一定的生产费用,由农民负责具体生产并定期定量配送蔬菜;另一种是市民在预
本文标题:城市近郊乡村农业产业振兴路径探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450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