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三章性别角色的发展•性别是人最重要的信息,人们对男人和女人、男婴和女婴有着不同的反应,儿童也认同于不同的性别角色。•有哪些性别差异?•性别特征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儿童如何学习到有关性别角色的知识的?•哪一种性别更有可能–流露感情?–更喜欢整洁?–更具有竞争性?–更有可能讲粗话?•请大家写出你认为作为一名女性(男性),应该具有的特点,最不该具有的特点,各写5-10个•女性应该的最不该的男性应该的最不该的一、性别角色标准•性(sex),解剖学上的性及性行为•性别(gender),男性或女性的社会知觉•性别角色认同(genderroleidentity),一个人形成了关于男性或女性的相对特征的心理表象,知道了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并作出符合其性别特征的行为。•性别特征形成(gendertyping),儿童获得性别认同,获得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所认同的该性别的成员所持有的动机、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过程。•性别角色标准(gender-rolestandard):•社会成员认可的、更适宜于某一性别的价值观、动机、行为方式等。体现了社会文化对男女性的不同期望。反映了社会区分男性与女性,以不同方式对待男性与女性的一般标准。•女性的表达性角色:女性应该是亲切的、善于照料他人的、合作的、能敏感觉察他人要求的•男性的工具性角色:男性应该是具有影响力、坚定的、独立的和富有竞争性的•社会化的目标:–第一,满足社会生活需要,成为品行端正的良好公民,鼓励这些相应的特征–其次,完成性别特征形成的发展任务男性或女性是人类最基本的分类。认识自己或他人是男孩或女孩并作出相适应的性别行为不仅是社会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还是个性特征的重要特征之一。•爱好:–热爱音乐,绘画爱好者,会弹钢琴–擅长逻辑思维–喜欢旅游、溜冰、–不喜欢吃芹菜,喜欢吃蛋糕•矛盾:–能干、出色同时也自卑–希望活在自己的价值观里,但是经常感受到他人带来的压力–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与父母的关系:–很少给父母打电话,因为他们很频繁的给我电话–和妈妈的关系更亲密,依恋我的妈妈,有温暖的家庭•一年级的自我描述•少量的性别意识•我是男的,我是女生•不会也不想要打扮的人;体重不断攀升•渴望获得别人尊重,好胜心很强•想改变世界的人,富有责任感的人,现实的人•个别人有一些职业的思考•我是一个男人(男孩、男生)•我是一个重感情的人(感情丰富、有同情心)•我想以后能保护自己的朋友与家人,并不时那么的又责任感•我是健康的人;体育爱好者,爱打乒乓•爱干净不整洁的人(有些懒)•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爱国•现实主义者、关注现实,传统中国文化人•我是个意志不够坚定的人(为了自己的追求宁可不顾一切的人);没有毅力、优柔寡断•大度的人;有时宽容,有时又对一点小事耿耿入怀(小器,有时心眼小)•我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敢于挑战的人,喜欢有挑战的成长•男孩的发展变异性更大•我是女生•我是一不太会关心别人的人•我是希望被人爱也一直努力爱别人的人(想要爱而得不到,充满爱心);享受友情,有信心接受爱情•我是人际关系不错的人(不太与人交往)•我是一个想要减肥而又很喜欢吃的人•我是爱打扮但不太张扬的人•希望未来能轻松闲适却又有自我天地的小女人•我是学心理学的,是未来的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有理想、有思想,爱幻想•我是很自我,希望自由的人•喜欢美食、享受生活、热爱生活•走向成熟,独立•从文化角度来说,都强调孝顺男女性都有了一些人有明确的职业思考:将来会是高层管理人员,立志出入高层写字楼、办一个幼儿园二年级的自我描述二、性别差异•认知领域–1)言语能力女孩在语言获得、词汇、言语理解、流畅性优于男孩–2)视觉空间能力在4岁时,男孩就一直显示出优势–3)数学能力青春期开始,男孩在算术推理上更有优势•攻击性2岁时男孩就更多的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而女孩却会有关系攻击—真实的•活动水平–出生之前,男孩就一直保持着更高的活动水平•恐惧、胆怯和冒险–出生后一年,女孩在陌生情境似乎显得更恐惧、胆怯;冒险活动少于男孩•发展的脆弱性–男孩在孕期和围产期对各种危险和疾病更为敏感性别差异—可能的•情感表达/敏感性–2岁的女孩即更多的使用与情绪有关的词语–可能女孩反思自身情绪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使得他们认为自己的情感更深沉强烈,更善于表达–自然情境中,例如对年长的亲戚、宠物的关心,而不是自我报告研究,男孩体会他人情感的能力和同情心却毫不比女孩逊色•顺从–学前期开始,女孩更容易顺从权威–希望他人顺从自己时,女孩更多使用礼貌、机智的建议,男孩更多用命令、控制性策略•男性与女性在心理上的共性远大于差异性。绝不能根据一个人的性别就正确的推断出他的特点•大多数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只是“文化中的虚构之说”,并没有事实根据–女孩更好交际、更容易受影响、更低成就动机•性别刻板印象只是我们用以解释、也常常以之曲解男性与女性行为的固有认知图式性别差异—虚构的•小学1年级的女孩可能就认为自己在数学上不如男孩,小学儿童认为阅读、音乐是女孩的优势学科,而数学、体育和机械是男孩的优势学科•女性在语言能力要求较高的职业中所占比例高于男性,而其他需要数学等科学背景的技术领域,女性比例远低于男性•Self-ful-fillingprophecy,人们会按照自己以及他人对自己的期望而表现的一种现象•父母的期望—父母的归因—自信和自我概念--行为•应当尽量减少这样的社会现象:不持有传统的角色态度性别差异—自我实现的预言三、性别特征形成的发展•性别认同的发展–分清楚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发展–关于男性和女性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观念•性别特征行为模式的发展–性别角色认同,发展出该性别通常所从事的活动的偏好1、性别认同的发展•2-3岁,能够告诉成人他们关于性别的知识–2.5-3岁,能准确的说自己是男孩、女孩•3-7岁,逐渐理解性别是一种不可变的特征–性别时间上的稳定性:3、4岁孩子对于你生下来时男孩还是女孩?长大了会当哥哥还是姐姐?爸爸还是妈妈?很少能完全正确回答。5岁绝大多数能够正确回答–对于认识到性别不会因服装、发型改变而改变更晚2、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2.5-3岁,性别类型建立起来,即开始形成性别成见:知识和行为–对性别标签的理解可能加快儿童性别特征形成•学前和小学低年级3-7岁,逐渐僵化•问:人们为什么告诉乔治不要玩洋娃娃?•答:他只能玩那些男孩子们应该玩的东西•问:如果乔治自己想玩,他可以玩芭比娃娃吗?•答:当然不可以•问:小男孩为什么可以玩变形金刚,却不可以玩芭比娃娃?•答:因为如果他玩芭比娃娃,人们会笑话他的,如果他总是玩芭比娃娃,希望女孩们喜欢他,那女孩们也不会喜欢他。–可能夸大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以获得“认知上的明了”•8-11岁,性别认知逐渐灵活,口头上表示男孩和女孩可以追求异性才具有的兴趣–可以把性别角色标准看成是习俗上应遵循的标准,但是并非道义责任,从而与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区分开–如果他还是玩洋娃娃,父母会惩罚他吗?–不会,那并不是做什么坏事情–砸玻璃是不应该的。但是如果你愿意,你可以玩洋娃娃。–但是并不赞成从事异性行为,尤其是对男孩施加更大的压力•11、2岁开始的青春早期,又一次变得僵化–性别强化-性别差异增大–与性别角色压力增长相联系:父母、同伴•青春期之后,性别问题认识又一次变得灵活3、性别特征行为的发展•性别适宜性:和谁在一起玩,玩什么•性别分离–2岁就开始更偏好于同性别玩伴,出现性别分离–3岁-7岁,随着年龄增长–8-11岁,加剧,回避与“敌人”交往的儿童被认为是有社会能力的、受欢迎的–青少年期变得模糊•为什么:–游戏风格–认知和社会认知发展,获得性别刻板印象,即偏爱自己所属团体并将异性看作一个有许多不良特征的外团体•男孩更高的性别特征行为的压力–如同违背了道德行为–女孩却更有可能保持对异性的玩具、游戏等的兴趣•关键的概念•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有哪些?•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具有什么特点?•性别分离现象是怎样的?
本文标题:第十三章 性别角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481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