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古代建筑概况.PPT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概述第二节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第三节清式建筑做法名称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概述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地方特点和多民族风格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1、原始社会建筑(萌芽时期)2、奴隶社会建筑(草创期)3、战国-秦汉时期建筑(古风期)4、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过渡期)5、隋、唐、五代时期建筑(高峰期)6、宋、辽、金时期建筑(守成期)7、元、明、清时期建筑(停滞与衰落期)1、原始社会建筑(萌芽期)中国古典建筑处于萌芽时期,主要有两种原始人居住模式:穴居与巢居。原始社会的穴居:于黄河流域产生,后演变为木骨泥墙。例1:陕西西安半坡村原始社会方形住房例2:郑州大河村(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原始社会的巢居于长江流域多水地区产生,后发展成干阑式建筑。2、奴隶社会建筑(草创期)历史背景:历经夏、商、周三代。建筑特点:中国古典建筑处于草创时期,古典建筑初步确立,但仍较原始。具体表现:初步完成了木构架形式及结构体系,掌握了筑高台的做法,但建筑未摆脱原始状态。礼制对建筑的布局开始有了控制,表现出等级森严的秩序,影响了中国以后几千年的建筑。奴隶社会的建筑处于或刚脱离“茅茨土阶”阶段早期封闭庭院的面貌,传统院落式建筑布局初步定型,礼制确立。尚处“茅茨土阶”阶段,无瓦,屋顶十分简陋。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复原3、战国至秦汉时期建筑(古风期)历史背景:战国后,秦朝的建立对中国封建社会具有开创性,汉代400年则形成统一的汉文化。统一的文化促成建筑体系的更大发展与趋于统一。建筑特点:建筑艺术形象古朴凝重结构上木构体系趋于成熟(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结构方法形成),能建造各种复杂的建筑物,但尚无解决大空间的技术。斗拱成组,并普遍应用,但形式不统一。屋顶形式丰富起来。建筑类型增多,出现了楼、阙、榭等。•抬梁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叠梁式。使用范围广,在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檀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井干式结构•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秦汉时期古拙、统一而未定型的建筑形象住宅汉代明器陶屋、画像石中的住宅形象•阿房宫、汉都城、万里长城……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大气势建筑纷纷涌•现,正是这个体系形成的标志。••一、秦汉长城••长城,是古代中国的独特建筑。••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家为了抵御别的国家进攻,在连绵不断的群山上建造起长长的城墙,燕、赵、魏、齐、吴、楚等国家都筑有这种长城。••秦王朝帝国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匈奴的入侵,将燕、赵、魏等国家的北部长城连接起来,用30万人整整修了十多年,才初步筑成。••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秦代的万里长城,西起甘肃临洮(岷县),沿着黄河到内蒙临河,又北登阴山,再南下山西雁门关、代县、蔚县,接燕国长城后,经张家口而经燕山、玉田、锦州,终于辽东。•继秦而起的汉王朝,也因为北方地区匈奴的侵扰不断,继续修筑长城。•汉代除了修缮秦长城外,又修筑了朔方长城(今内蒙河套以南)与凉州西段长城。凉州西段的长城规模较大,北起额济纳旗居延海,西南经大方城到金塔县,是其北段;金塔县经破城子、桥湾城到安西县,是其中段;从安西县经敦煌达大方盘城、玉门关而至新疆,是其南段。•汉长城与秦长城相比,构筑的规模与技术都有了较大的进步。特别是新筑的“凉州西段”长城,“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居延汉简》语),成为了大漠与山岭中的一道烽火线。••西汉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是刘邦入关后,在秦长安宫的基础上逐步扩建而成的。•当时先将长安宫扩展为长乐宫,又在边上造了未央宫与北宫,再在这些宫殿造成后,建造起了长安城墙。•后来,汉武帝又在城西修了建章宫,在城内造了桂宫、明光宫。王莽时,又在城南修建了辟雍等礼制建筑。•在西汉末年与东汉末年,长安城屡遭破坏,最终被董卓纵令部下烧毁。•根据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可以知道长安城呈不规则矩形,周长25.1公里。全城共有12个城门,以东面的宣平门为最主要的出入口。城中的街道,南北与东西向纵横交错,共有8条,宽度都在45米左右。•长安城实际上还只是一座内城,大规模的居民住宅区则是在北面与东北面的“廓”区内。•汉代长安城,人口最多时达到30万左右,是当时世界上的大都市之一。•东汉改都洛阳,是在东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今人称之为“汉魏故城”。•洛阳故城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九里多,东西宽六里多,有•的古代文献称之为“九六城”。考古发掘表明,实际情况基本上与•文献相合,总面积约9.5平方公里。•故城内原即有南、北二宫,后来汉明帝时曾重修北宫。其中的德阳殿,它的“庭”据说和阿房宫一样可以容纳1万人。•洛阳城的布局与西汉长安城不同,以南、北纵向布局为主。•洛阳城的城门,每一面各三门,以东面为主,东面的北门(宣平门)为主要城门。•洛阳城与西汉长安城一致的是,实质上依然属于内城性质,南、北二宫占据了绝大部分地方,平民居宅和礼制建筑都在城外。东汉末年,洛阳城大受损坏,主要宫殿都被烧毁。•三、木结构建筑体系的形成•战国时期形成了一种高台建筑的风格,反映出当时崇尚等级威严的思想。这种风格,在秦代与西汉依然流行,如秦咸阳的甘泉宫以至阿房宫、西汉长安的未央宫,都是这种高台建筑。•到了东汉时期,高台建筑逐渐减少,而开始向楼阁形式发展。•这种风格的改变,一是因为经济、实用的原则发挥了作用,二是由于木结构建筑技术逐步成熟、木结构建筑体系已经形成。•木结构建筑最基本的部分是木构架,秦汉时期已经日趋完善,形成了抬梁式与穿斗式二种最主要的方式。•在南部地区,还流行干栏式与井干式。•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又一个独特的结构。斗是指斜方形的垫木,拱是弓形的拱木,用来承托梁和枋头,支承出檐的重量,兼有装饰作用。•汉代建筑的屋顶有五种形构:房殿式、悬山式、囤顶式、攒尖式、歇山式。•所有这些,既是到汉代时期木结构所达到的水准,又是古代建筑木结构体系形成的标志。•当然,任何一个时代的建筑不可能只用一种材质,秦汉时代同样如此,泥土、石材、砖瓦以至芦苇等也都在使用。特别是砖、瓦,秦汉时期开始奠定了作为基本材料的地位。•秦汉时期的宫阙声名卓著,而它奠定的建筑体系在建筑史上享有更高的地位汉代的建筑形象汉代的建筑形象汉阙宫殿、陵墓等门前标志入口的建筑物总之,秦汉时期建筑形象古拙、统一而未定型,建筑类型增多。4、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过渡期)历史背景:300年期间战乱不断,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王权削弱,诸侯割据,封建主势力增强;中国历史上进行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与此同时受到外来文化(如佛教)等的影响。建筑特点:本土建筑风格发生大转变,从秦汉古朴凝重转至魏晋柔和精丽圆润。士大夫寄情山水,使得造园之风盛行;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如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建筑(塔、寺、石窟等)大量建造,并与中国传统建筑相互影响。曾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东汉末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不稳定、战争破坏严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一个阶段。在这300多年间,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但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我国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圆淳。•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在东汉初就已传入中国,至南北朝时统治阶级予以大力提倡,兴建了大量的寺院、佛塔和石窟。梁武帝时,建康佛寺达500所,僧尼10万多人。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大崇佛教,兴立寺塔。北魏统治者更是不遗余力地崇佛,建都平城(今大同)时,就大兴佛寺,开凿云岗石窟。迁都洛阳后,又在洛阳伊阙开凿龙门石窟。中国的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入内地,初期佛寺布局与印度相仿,而后佛寺进一步中国化,不仅把中国的庭院式木架建筑使用于佛寺,而且使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佛塔是为埋藏舍利,供佛徒绕塔礼拜而作,具有圣墓性质。传到中国后,将其缩小成塔刹,和中国东汉已有的各层木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除木塔外,还发现有石塔和砖塔。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出的窟洞型佛寺。自印度传入佛教后,开凿石窟的风气在•全国迅速传播开来。最早是在新疆,其次是甘肃敦煌莫高窟,创于公元366年。以后各地石窟相继出现,其中著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这些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佛像都由皇室或贵族、官僚出资修建,窟外还往往建有木建筑加以保护。石窟中所保存下来的历代雕刻与绘画是我国宝贵的古代艺术珍品,其壁画、雕刻、前廊和窟檐等方面所表现的建筑形象,是我们研究南北朝时期建筑的重要资料。魏晋南北朝的建筑表现出精丽圆润的风格魏晋南北朝风格精丽的住宅,立面线条垂直,纤细。印度佛教文化进入中国古代印度的stupa与塔佛教建筑进入中国图为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现存最早的砖塔,唯一的十二边形塔)砖造密檐式塔,总体受印度影响的成分较多,但细部也不乏中式建筑元素。佛教文化进入中国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祖师塔,印度的Stupa演化而来。火焰形拱门,束莲柱等,保持着外来影响佛教建筑进入中国并发生中国化楼阁式塔——佛塔的中国化石窟源自印度支提窟。中国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20窟印度支提窟石窟与中国建筑发生融合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第16窟受到中亚波斯影响的石柱外来文化的影响亦表现在南北朝的家具上室内家具——胡床及高椅进入中原,使得家具呈现出本土固有式与胡人样式并存的状态。至唐代,垂足而坐的习惯逐渐普及全国。总的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本国建筑精丽柔和,同时产生大量外来建筑,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5、隋、唐、五代时期建筑(高峰期)历史背景: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此时中国建筑也处于发展的高峰,并流传至日本、朝鲜。建筑特点:唐代建筑是中国古典建筑发展的顶峰。本土建筑风格雍容大度、雄浑、粗犷、瑰丽、柔和。木构技术自汉代趋于成熟,南北朝的转折,发展到唐代已达高峰,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逐步定型化,按图施工。外来建筑——佛塔、石窟等继续兴建,并进一步与中国传统建筑相融合。唐代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市布局严格规整,里坊制达到极盛。唐长安城隋唐时期雄浑大度的宫殿。强盛文化的表现。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利用龙首山做殿基,殿宽十一间,前有长达75米的龙尾道,左右两侧稍前处又建翔鸾、栖凤两阁,以曲尺形廊庑与含元殿相连,这个巨大的U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雄浑的建筑风格。粗犷、瑰丽的住宅,“连人物都显得肥胖”。南禅寺大殿(飘檐远出,有力的建筑构件)。现存最早的木构实物佛光寺大殿在佛教中,中国传统建筑占据了上风,外来的建筑要素如佛塔、经幢等建筑退居次要地位。这是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佛光寺大殿,屋面比例大,斗拱粗犷宏大,直接承载屋面荷载,建筑结构与装饰统一、真实。福州华林寺大殿。唐代建筑出檐较大的特点,影响至日本。隋唐时期的佛塔继续兴建。陕西西安兴教寺玄奘法师墓塔河南登封县净藏禅师墓塔唐代在南北朝的基础上继续开凿石窟,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显示了强大的国力。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总之,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典建筑发展的高峰期,传统建筑十分兴盛,风格雄浑而成熟;佛教建筑大量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外来的佛塔及石窟继续兴建,并逐步中国化。6、宋、辽、金时期建筑(守成阶段)历史背景:自五代十国分裂,以北宋统一黄河流域以南地区而告终,此后中国处于几个政权对峙的局面。宋代仍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盛期,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发展,商业发达,城市经济活跃。军事衰微,政治软弱,失去了唐代豁然大度的气魄。建筑特点:宋代建筑是中国古典建筑的守成时期,一方面继承唐代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建筑概况.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502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