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概况一览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概况一览(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干宝的《搜神记》)(唐代时期)李朝威的《柳毅传》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宋代时期)笔记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拟话本小说冯梦龙的“三言”凌蒙初的“二拍”(明代时期)长篇小说(明、清时期)明:《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封神演义》等清:《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红楼梦》、《老残游记》《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红楼梦》—封建家庭生活的百科全书《水浒》—江湖生存的百科全书《三国演义》—庙堂权术的百科全书《史记》—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庄子》—审美与体悟——绵绵生机《红楼梦》透过所谓“康乾盛世”的表象,暴露了封建末世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形象地反映了十八世纪上半期这一历史时代的风貌和特征,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曹雪芹名霑,号雪芹,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的曾祖曹玺曾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其子也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先后遭遇了革职、家产抄没、下狱、“枷号”等,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不过,曹雪芹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自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高鹗所续。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明清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共120回,前80回是曹雪芹所作。后30回,作者在去世之前已经写完,只是由于未能传抄行世最终迷失了。到18世纪末,高鹗续写了后40回。《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的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作品介绍小说三要素:外貌(肖像、服饰、神态)、语言、动作、细节、心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情节:环境: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第一回—女娲补天木石前盟•第二回—贾府人物上下关系•第三回—黛玉进府典型环境•第四回—贾史王薛社会背景•第五回—太虚梦游隐喻结局内容概要:《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讲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由富贵走向衰败的历史。贾宝玉与表妹林黛玉是青梅竹马,志趣相投的一对恋人,但在封建家长干涉下,贾宝玉最终娶了志向不合的表姐薛宝钗,林黛玉含恨而死。小说的三要素(贾府)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宝黛初逢环境情节人物自读课文,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及古今异义。2、画出黛玉进贾府的路线。3、概括贾府的特点重点字词注音阜(fù)盛(shèng)敕(chì)嬷(mā)绾头发(wǎn)嫡亲(dí)忖(cǔn)度(duó)便(biàn)宜盥(guàn)懵懂(měng)嗔怪(chē n)视颦(pín)屏(bǐng)气韶(sháo)两靥(yè)纨(wán)绔(kù)窄裉袄(kèn)金螭(chī)錾银(zàn)罥烟眉(juàn)丝绦(tāo)帷幄(wò)厢庑(wǔ)宸翰(chén)蜼(wěi)黼(fǔ)黻(fú)洋罽(jì)美人觚(gū)蹙眉(cù)麈(zhǔ)攒(cuán)香茗(míng)金钏(chuàn)词语古义今义偏僻偏激不端正偏远交通不便之地便宜方便价钱低态度神态对事情的看法风流风韵有功绩又有文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风骚姿容俏丽妇女举止轻佻可怜可惜值得怜悯;怜悯不值得一提是不是这样走?“与别家不同”的贾府硬件软件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非凡的服饰繁琐的礼节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森严的等级奢华的生活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贾史王薛贾家薛家王家史家贾母(史太君)(王夫人)(王夫人)连襟(史湘云)(薛宝钗)(王熙凤)外戚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那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分析文中人物的出场及性格1、林黛玉2、王熙凤3、贾宝玉1、别人眼中的黛玉:体弱多病、容貌标致多愁善感、聪明A、众人眼里的黛玉:B、王熙凤眼里的黛玉:C、宝玉眼里的黛玉:思考:这些描写表现了黛玉什么性格特点?2、“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黛玉:应对有度、举止有礼聪慧、有教养找出黛玉进贾府后语言动作的描写,试分析这些描写表现了黛玉怎样的思想性格。敏感多虑、有着强烈的自尊,又有很重的自卑感24黛玉形象总结:美貌多情(多愁善感)体弱多病(娇美柔弱)聪明懂理,知书达礼谨慎小心,多虑敏感有着强烈的自尊,又有很重的自卑感25王熙凤的形象特点1.语言及行动描写2.肖像描写头饰裙饰服装容貌年轻貌美,性格泼辣,见风驶舵,八面玲珑。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掌权人。王熙凤的形象总结本文对宝玉的描写,主要有哪三个重点?1、出场前的侧面描写2、出场后的肖像言行描写3、《西江月》的描写A.出场前(侧面勾勒)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王夫人介绍——黛玉所忆所想——黛玉素闻母亲说过,有个内侄乃衔玉而生,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溺爱,无人敢管。…不知是怎样个惫懒人物。黛玉看到的宝玉肖像描写宝玉“摔玉”英俊少年摆脱封建束缚自由平等意识叛逆色彩语言、行动描写B.出场后的肖像描写C.《西江月》体现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与反抗,褒扬并突出其叛逆性格。贾宝玉形象总结俊美多情,争取个性解放,蔑视功名利禄,具有封建反叛精神。人物刻画详写略写实写虚写单写合写贾宝玉、王熙凤、林黛玉王夫人、邢夫人等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贾赦、贾政贾宝玉、王熙凤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变化多姿重点突出本文通过记叙林黛玉初进贾府的见闻感受,展现了封建大家族贾府的富贵豪华,生动地描写了贾府这一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zān)缨之族,的奢侈生活,初步揭示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总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言行出场亮相——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初见黛玉——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回王夫人—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侧面介绍——黛玉心道“…如此放诞无礼!”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性格泼辣、深得贾母宠爱察颜观色机变逢迎果断能干众人观察:宝玉所见:众人见黛玉年纪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貌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熙凤赞誉:——“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辞饭: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去迟了不恭,异日再领:望舅母容谅。”坐座: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旁四张空椅。熙凤忙拉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下,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和嫂子们是不在这里吃饭的。你是客,原该这么坐。”黛玉方告了坐,就坐了。.....对答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刚念了《四书》。”……宝玉便走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所感所想这黛玉尝听得母亲说,他外祖母家与别人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的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何况今至其家,都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心理活动与言谈举止
本文标题:我国古代小说发展概况一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519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