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习的目的与意义新旧规范条文对比与说明问题讨论总结学习的目的与意义防规范抗规范建筑专业结构专业建筑是现今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基本场所新旧规范条文对比与说明6.5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2001):6.5.1抗震墙的厚度不应小于16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0,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墙厚度不应小于20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16,抗震墙的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和端柱组成的边框;端柱截面宜与同层框架柱相同,并应满足本章第6.3节对框架柱的要求;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端柱和紧靠抗震墙洞口的端柱宜按柱箍筋加密区的要求沿全高加密箍筋。(2010):6.5.1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厚度和边框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抗震墙的厚度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墙厚度不应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2有端柱时,墙体在楼盖处宜设置暗梁,暗梁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墙厚和400mm的较大值;端柱截面宜与同层框架柱相同,并应满足本规范第6.3节对框架柱的要求;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端柱和紧靠抗震墙洞口的端柱宜按柱箍筋加密区的要求沿全高加密箍筋。F11F11HLXYZEI=∞,EA=∞EI=∞,EA=∞FτbhHLXYZEI=∞,EA=∞EI=∞,EA=∞111Q1Mh/2h/2FFh/2Fh/2MFFFQ单位荷载下小柱弯矩图和剪力图实际荷载下小柱弯矩图和剪力图dsGAQQdsEANNdsEIMMpppGAFhdxGAFdsGAQQhpQ0))(1(EIhdxEIhxFhFxdsEIMMhpM12)2)(2(30222/12.3)(12.312hbGAhEIMQbh/其中,12.312.32QMQ0123456789100.00.20.40.60.81.0弯曲变形为主剪切变形为主单独小柱的变形分析EtdsGAQkdsEIM12.332211 12.31311EtKsc Ksc随α的变化关系0123456789100100200300400500公式计算结果有限元解Ksc(kN/mm)=3.533yyefhbf22yypfhbf极限承载力:HLXYZEI=∞,EA=∞EI=∞,EA=∞新旧规范条文对比与说明(2001):6.5.2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并应双排布置,拉筋间距不应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2010):6.5.2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300mm,并应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应设置拉筋。(2010):6.5.3楼面梁与抗震墙平面外连接时,不宜支承在洞口连梁上;沿梁轴线方向宜设置与梁连接的抗震墙,梁的纵筋应锚固在墙内;也可在支承梁的位置设置扶壁柱或暗柱,并应按计算确定其截面尺寸和配筋。(新增)新旧规范条文对比与说明6.6板柱-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2001):6.6.1板柱-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本章第6.4节的有关规定,且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上一层应按本章第6.4.7条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其他部位应按第6.4.8条设置构造边缘构件;柱(包括抗震墙端柱)的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本章第6.3节对框架柱的有关规定。(2010):6.6.1板柱-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本节规定,尚应符合本规范第6.5节的有关规定;柱(包括抗震墙端柱)和梁的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本规范第6.3节的有关规定。新旧规范条文对比与说明(2001):6.6.2房屋的周边和楼、电梯洞口周边应采用有梁框架。6.6.38度时宜采用有托板或柱帽的板柱节点,托板或柱帽根部的厚度(包括板厚)不宜小于柱纵筋直径的16倍。托板或柱帽的边长不宜小于4倍板厚及柱截面相应边长之和。6.6.4房屋的屋盖和地下一层顶板,宜采用梁板结构。(2010):6.6.2板柱-抗震墙的结构布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抗震墙厚度不应小于18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房屋高度大于12m时,墙厚不应小于200mm。(新增)2.房屋的周边应采用有梁框架,楼、电梯洞口周边宜设置边框梁。3.8度时宜采用有托板或柱帽的板柱节点,托板或柱帽根部的厚度(包括板厚)不宜小于柱纵筋直径的16倍,托板或柱帽的边长不宜小于4倍板厚和柱截面对应边长之和。4.房屋的地下一层顶板,宜采用梁板结构。新旧规范条文对比与说明(2001):6.6.5板柱-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应承担结构的全部地震作用,各层板柱部分应满足计算要求,并应能承担不少于各层全部地震作用的20%。6.6.6板柱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按等代平面框架分析时,其等代梁的宽度宜采用垂直于等代平面框架方向柱距的50%。(2010):6.6.3板柱-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房屋高度大于12m时,抗震墙应承担结构的全部地震作用;房屋高度不大于12m时,抗震墙宜承担结构的全部地震作用。各层板柱和框架部分应能承担不少于本层地震剪力的20%。2.板柱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按等代平面框架分析时,其等代梁的宽度宜采用垂直于等代平面框架方向两侧柱距各1/4。3.板柱节点应进行冲切承载力的抗震验算,应计入不平衡弯矩引起的冲切,节点处地震作用组合的不平衡弯矩引起的冲切反力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一、二、三级板柱的增大系数可分别取1.7、1.5、1.3。(新增)新旧规范条文对比与说明(2001):6.6.7无柱帽平板宜在柱上板带中设构造暗梁,暗梁宽度可取柱宽及柱两侧各不大于1.5倍板厚。暗梁支座上部钢筋面积应不小于柱上板带钢筋面积的50%,暗梁下部钢筋不宜少于上部钢筋的1/2。6.6.8无柱帽柱上板带的板底钢筋,宜在距柱面为2倍纵筋锚固长度以外搭接,钢筋端部宜有垂直于板面的弯钩。6.6.9沿两个主轴方向通过柱截面的板底连续钢筋的总截面面积,应符合下式要求:As≥NG/fy。新旧规范条文对比与说明(2010):6.6.4板柱-抗震墙结构的板柱节点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无柱帽平板应在柱上板带中设构造暗梁,暗梁宽度可取柱宽及柱两侧各不大于1.5倍板厚。暗梁支座上部钢筋面积应不小于柱上板带钢筋面积的50%,暗梁下部钢筋不宜少于上部钢筋的1/2;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3/4倍板厚,肢距不宜大于2倍板厚,在暗梁两端应加密。2.无柱帽柱上板带的板底钢筋,宜在距柱面为2倍板厚以外连接,采用搭接时钢筋端部宜有垂直于板面的弯钩。3.沿两个主轴方向通过柱截面的板底连续钢筋的总截面面积,应符合下式要求:As≥NG/fy4.板柱节点应根据抗冲切承载力要求,配置抗剪栓钉或抗冲切钢筋。(新增)新旧规范条文对比与说明6.7筒体结构抗震设计要求(2001):6.7.1框架-核心筒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1.核心筒与框架之间的楼盖宜采用梁板体系。(删节)2.低于9度采用加强层时,加强层的大梁或桁架应与核心筒内的墙肢贯通;大梁或桁架与周边框架柱的连接宜采用铰接或半刚性连接。3.结构整体分析应计入加强层变形的影响。4.9度时不应采用加强层。5.在施工程序及连接构造上,应采取措施减小结构竖向温度变形及轴向压缩对加强层的影响。新旧规范条文对比与说明(2010):6.7.1框架-核心筒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1.核心筒与框架之间的楼盖宜采用梁板体系;部分楼层采用平板体系时应有加强措施。2.除加强层及其相邻上下层外,按框架-核心筒计算分析的框架部分各层地震剪力的最大值不宜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10%。当小于10%时,核心筒墙体的地震剪力应适当提高,边缘构件的抗震构造措施应适当加强;任一层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剪力不应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15%。(新增)3.加强层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9度时不应采用加强层;2)加强层的大梁或桁架应与核心筒内的墙肢贯通;大梁或桁架与周边框架柱的连接宜采用铰接或半刚性连接;3)结构整体分析应计入加强层变形的影响;4)施工程序及连接构造上,应采取措施减小结构竖向温度变形及轴向压缩对加强层的影响。新旧规范条文对比与说明(2001):6.7.2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核心筒、筒中筒结构的内筒,其抗震墙应符合本章第6.4节的有关规定,且抗震墙的厚度、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应符合本章第6.5节的规定;筒体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上一层不应改变墙体厚度。一、二级筒体角部的边缘构件应按下列要求加强:底部加强部位,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应取墙肢截面高度的1/4,且约束边缘构件范围内应全部采用箍筋;底部加强部位以上的全高范围内宜按本章图6.4.7的转角墙设置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仍取墙肢截面高度的1/4。6.7.3内筒的门洞不宜靠近转角。新旧规范条文对比与说明(2001):6.7.2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核心筒、筒中筒结构的内筒,其抗震墙除应符合本规范第6.4节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抗震墙的厚度、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应符合本规范第6.5节的规定;筒体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上一层,当侧向刚度无突变时不宜改变墙体厚度。2.框架-核心筒结构一、二级筒体角部的边缘构件宜按下列要求加强:底部加强部位,约束边缘构件范围内宜全部采用箍筋,且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宜取墙肢截面高度的1/4,底部加强部位以上的全高范围内宜按转角墙的要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3.内筒的门洞不宜靠近转角。新旧规范条文对比与说明(2001):6.7.4楼层梁不宜集中支承在内筒或核心筒的转角处,也不宜支承在洞口连梁上;内筒或核心筒支承楼层梁的位置宜设暗柱。(2010):6.7.3楼面大梁不宜支承在内筒连梁上。楼面大梁与内筒或核心筒墙体平面外连接时,应符合本规范第6.5.3条的规定。(2001):6.7.5一、二级核心筒和内筒中跨高比不大于2的连梁,当梁截面宽度不小于400mm时,宜采用交叉暗柱配筋,全部剪力应由暗柱的配筋承担,并按框架梁构造要求设置普通箍筋;当梁截面宽度小于400mm且不小于200mm时,除普通箍筋外,宜另加设交叉的构造钢筋。(2010):6.7.4一、二级核心筒和内筒中跨高比不大于2的连梁,当梁截面宽度不小于400mm时,可采用交叉暗柱配筋,并应设置普通箍筋;截面宽度小于400mm但不小于200mm时,除配置普通箍筋外,可另增设斜向交叉构造钢筋。问题讨论1.关于6.7.1(2)中框架部分承担剪力比例的问题。2.关于6.5.3板柱体系中抗震墙应承担结构的全部地震作用(程序上的实现问题),以及不同高度(12m)时区别对待的理解。3.关于6.5.3梁支撑在洞口连梁是构造措施的处理。4.关于6.6.2楼、电梯洞口处何时设置暗梁及构造措施的问题。总结
本文标题:抗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527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