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个人总结)城市建设史期末考试资料总结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篇古代部分绪论一、城市的起源1、在原始社会,随着农业的出现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捉奸产生了原始的固定的居民点;2、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在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商业手、工业是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3、出现在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过渡到时期;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二、城市概念的变迁1、城与廓、市与井的区别城廓——城郭:城墙城郭之别: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之为城,外之为郭古代城市的营造原则,一般分为两种类型:1)郭位于城的一侧;2)郭在城的外围“城廓之制”的产生从本质上来讲是为了军事防御与政治统治的需要。2、城市的原始定义:防御功能、商品交换的职能、固定的居民点3、城市社会时期城市定义的延伸城市的原始职能、一级法律实体、精神寓意4、现代城市的定义:*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一定地域中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要求相对集中*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根据共同的社会需要而进行各方面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有继承和延文化传统的使命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位置: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2、规模:3、建筑组合4、一定的功能分区5、原始居民点初步且有城市最基本的“集中”的特征(城市最大特征是聚集)二、中国城市的形成城市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群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大概在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约公元前17世纪左右)河南偃师市二里关村古城——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城市商朝城市实例(公元前6—11世纪)河南偃师市乡沟商城总体布局:宫城居中、三套城墙、追求方正开创了以后历代都城多道城墙和宫城局中的先河。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西周的城建制度及其影响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观,这在城建制度中都有明显的反映。1、政治上“分诸侯、建藩卫”——西周成为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的朝代2、西周的城建制度西周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夫为面积,100亩;以左为尊,左祖)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是儒家礼制思想的体现。3、城市建设体制a、三级城市系统:王城、都城、都邑各城的等级都是以2为等级差数,体现等级制度b、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城市主体规划结构——三道城墙*礼制规划秩序——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经纬涂道路系统C、影响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对于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得到越来越完全的体现。解释: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城:“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土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战国纷飞,百家争鸣)一、社会背景1、东周春秋战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2、生产力的提高——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扩大3、诸侯混战,城市的防御作用突出4、诸子百家时代,因此东周也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二、城市建设实例1、赵邯郸特点:a、由宫城与大城两部分组成b、宫城独立成城,与大城相隔一段距离c、宫城由三个小城组成,成“品”字形。2、齐临淄特点:a、内外城组成b、内城镶嵌在外城西南角c、城市形态不规整d、体现了管子的规划思想e、城墙和道路并不很直,而是根据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灵活设计,尤其是东城墙齐临淄特点:1)规模远远超过了营国制度的规定,城市规模的扩大主要表现为增建了外廓。2)按地形构筑,与营国制度规定的城邑方整形制不同。3)城廓之间明确分工,城的功能是整治活动中心,廓的功能为经济活动中心。4)增设了公共集中市区,民间手工业区。3、淹城特点:a、三道城墙,分为王城、内城、外城b、三道城墙外都有护城河c、三道城墙都只有一个旱路城门,且不在一个方向。燕下都特点:1)强调城防,处处着眼于战备,把平时建设与战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最大的特征2)结构严谨,继承以宫为中心的传统,充分利用高台建筑作为强化中轴线的手段。3)改变一般以外郭作为城市经济活动中心的作法,按照军事需求,以外廓作为城防区,同时综合运用城廓分工传统概念。三、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1、城市数量激增,规模扩大2、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丰富多样3、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城市规划理论4、列国都城一般由大小城组合,并有多种组合方式齐临淄——小城在大城一角鲁国曲阜——内外两重燕大都——大小城并联赵邯郸——大小城相隔一定距离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一、城市建设背景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郡县制汉:文景之治西汉:城市发展以北为主(长安)东汉:南方城市大为发展(洛阳)二、秦汉都城秦:咸阳——天然要塞,易守难攻,水资源丰富,已成一定规模,气候好,植被茂盛,粮食丰富西汉:长安东汉:洛阳1、秦咸阳:秦统一六国,都市急剧扩大规模到了无以加的程度咸阳之旁,二百里观二百七十复单道相连a、主要城市建设:六国宫室于渭水北岸;迁徙六国贵族和富豪十二万户于咸阳城;作朝官于渭南上林苑中b、特点:规模大,用地规模无法确定,人口将近百万,占地很广,布局较松散课件特点一:秦咸阳城打破了传统的集中封闭形制的约束,扬弃了旧有的城廓配置观念秦咸阳并非仅仅是一个城池,而是一个城市综合区。推行不建外郭的革新措施,增添了辽阔无限的气势。特点二:天体观念贯穿城市建设之中,气魄宏大,规划中体现了至尊的君主专制。2、汉长安:是在长安、阳乡和建章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追求规整a、规划布局与战国时期很不一样b、部分体现《周礼考工记》的记载c、宫殿占据城市的很大空间d、居住实行“闾里制”,共有160个闾里课件汉长安区域规划的特点:a由概念性的城市群组合,演进而为实体城市组合。b革新区域宏观规划,协调区域内各级城市经济和政治的分工配合,进一步强化京城和京畿相结合的规划体制。c扩大渭南离宫范围,发展渭北陵邑极重点郊县的工商业基地,从区域层级进行功能分区。3、东汉洛阳a、邙山、洛水b、“九六城”c、总面积约9.5平方公里d、12城门不均匀分布e、以南宫和北宫为主的宫殿占洛阳城总面1/3以上f、已不拘泥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三、秦汉时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特点1、郡县制的推行,行政中心城市得到了大量发展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城市建设方面:居住实行“闾里制”,都城实行“多宫制”秦汉时期城市总体特征:①都城形态规则、规模大,富户集中,城市沿用一些传统城制进行修建,宫殿部分有中轴线。②城市内部无陵墓区,道路系统完整,且有较完善的建造技术。③城市的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活动区域增大,有集中的市场。④按照闾里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⑤宫殿占城市面积比例较大,出现了礼制建筑。⑥城市,尤其是都城的周围有一些离宫园囿。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一、社会背景1、大分裂,大统一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2、封建经济逐步走向鼎盛,至南朝,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并重3、城市发展和分布重心明显南移,“南开北降”4、形成了我国十分典型的传统城市空间结构模型二、主要城市1、曹魏邺城(“七五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中国城建史上的第一个砖城)a、平面图b、平面布局:平面呈横长方形,城市分成南北两部分,御苑—铜雀园兼具游赏与军事堡垒功能c、曹魏邺城规划特点*城市有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宫城由多宫变为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的坊里*中轴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这种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分布有很大影响课件曹邺城的规划特征:1)不拘旧格,大胆创新A由东西干道将城分为南北两部分。B整治活动区域从整体看实为一个坚强堡垒,为适应战备需要。C从宫廷分区布局看,遵从汉制,又灵活运用传统朝寝规划制度。2)重实效,反夸张减少宫廷用地,适当增加其他分区用地,保持较为恰当的分配比例。3)结构严谨,格调新颖曹魏邺城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的重大意义严格的功能分区,改变了此前宫室与闾里杂处的局面,实现了一种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采用了城廓之制,城市平面方正整齐,以宫城内正殿引出的主轴线,采用轴线对称的手法进行城市布局,使城市主次分明,结构清晰。2、北魏洛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洛阳是东汉、魏、西晋、北朝历代的都城,为了便于统治全国和进一步学习汉族先进文化,501年新筑城郭,即外城。套城制→明清城厢制b、城市布局:多重城廊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封闭的里坊制集中市制c、规划特点:单一的宫城;三套城垣:宫城、内城、外城道路成方格状中轴线(自南向北,干道—衙署—宫城—御苑)全城寺院多,重视宗教d、意义北魏洛阳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功能分区较之汉魏时期更为明确,规划格局更为完美城市完全成熟的中轴线规划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的基础确定了以后的皇都格局的模式。2、隋大兴、唐长安城城址选择:汉长安城规模较小,缺乏整体规划,水灾频发,渭河水患。西北→东南,地势逐渐变高隋大兴城,人口多大100多万,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a、平面图、规划师隋大兴城:宇文恺唐长安城:阎立德b、城市布局1)方城——宫城、皇城、外郭城2)宫城居中3)中轴对称太极殿——唐初政治中心大明宫——盛唐政治中心兴庆宫——玄宗政治中心4)方格网道路系统5)坊里制:各坊面积不等,偏大,坊内一般设十字街,实行宵禁制度6)集中设市c、规划思想:承袭《周礼.考工记》中传统的王城制度规模宏大布局上,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城市布局有一定的数字概念唐长安城的城市建设特点方正的城市平面轮廓多重城墙宫城居中及对称布局左祖右社棋盘式路网e、长安城市规划的缺点*规划建设用地面积太大*东西大道应成为主要干道,但规划强调南北轴线*政治中心的转移造成东北部交通、居住的拥挤唐东都洛阳城的规划特点因地制宜、布局灵活、水工设施甚多宫城皇城位于都城的西北隅——“以高为贵”戒备坚固严密,远在大兴之上——曜仪、圆壁、东城、洛水缩小里坊面积,以强化对居民的控制设三个市,更多考虑工商业的繁荣第六章宋元时代的城市一、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1、城市发展和分布呈“南开北降”态势(始于两晋,逐渐南开)2、兴起许多大的商业都会和许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3、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东部沿海港口城市兴起4、以省会为中心的省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元)5、都城在地理位置上转移较频繁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二、城市的建设1、北宋东京汴梁(开封)选址:城处中原,接近东南经济中心,繁华的商业城市总体布局:宫城、里城、外城,三道城墙,三道护城河规划特点:a、以宫城为中心b、城市形态和道路系统不想唐长安城那么规整端直,道路普遍比隋唐长安的道路窄;c、市场不再过于集中,遍布全城,商业街d、坊里制打破,形成院落式的街巷制2、南宋临安(杭州)规划特点:a、城市形状呈宽带状;b、宫城、大城两套方城;c、宫城偏于城市南端,外形不规整;d、宫殿建筑规模趋小,但更精巧奢华。规划思想:因地制宜,道法自然2、元大都(公元1267年,汉人刘秉忠主持规划和设计,以大宁离宫为中心进行规划,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面积49.1平方千米)a、北京历史:时期名称春秋战国、隋唐蓟城(燕国都城贸易中心,军事重镇)晚唐以后幽州(边防中心)辽燕京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b、元大都的城市规划:设计师:刘秉忠城市布局:三套方城;宫城居中,偏南;中轴对称;三个
本文标题:(个人总结)城市建设史期末考试资料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533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