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最新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1八年级地理学科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参考,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加强集体备课,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我所教的班级八年级151班共有学生42人,其中男生18人,女生24人;经过七年级的地理教学和八年级上学期教学,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从上个学期期末检测的成绩来看,本班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在校全年级都是名列前茅,由此可见,151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比较浓厚,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这对于学生学习八年级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教材分析本册内容共分五章: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本章是中国区域地理的开篇,上承中国地理总论部分,下启中国地理区域部分。在前四章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本章将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要求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区域地理的概况,认识各地区的地理差异,为学好分区地理打下基础。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一条:为了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维护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本法。第八条:全社会应当高度重视农业,支持农业发展。国家对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第五十七条: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水、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能、沼气、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第六章认识区域——了解东北地区的位置与分布。从了解区域位置与自然环境着手,探讨人口、城市和产业的空间分布,引导我们认识区域的基本特征,进而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法制渗透教育: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第十条: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2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由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区域与区域之间、区域内部既存在着差异,有保持着联系。这章我们学习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旅游文化特色;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和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第八章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宝岛台湾是我们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美丽富饶,令人魂牵梦绕;走进新疆,领略那里的风土人情以及西部大开发带来的辉煌;走进贵州我们仿佛置身于碦斯特高原,探究国土整治的成功经验;走进黄土高原我们能感受到当地居民的质朴生活以及区域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第九章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中国,这只腾飞于世界的东方巨龙以崭新的姿态翱翔于天宇、走向世界。四、教学目标和任务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绘图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地理概况,包括中国疆域概况,中国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中国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认识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和地区差异,了解人文地理的区域差异。五、教学要求1、上课之前深入挖掘教材,勤阅资料,力争备好每一堂课。2、上课时精讲细讲,突破重难点,讲练结合,落实巩固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思路七、教学方法1.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捕捉课改信息,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力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品质。2.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与学生沟通,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训练考点、热点,强化记忆,形成能力,提高成绩。4.改进教学方法,用挂图,实物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5.精讲多练,在教学新知识的同时,注重旧知识的复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在练习、测试中巩固提高,减少遗忘。6.加强培优补中促差生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特别要多鼓励后进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1)课前预3习习惯;(2)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习惯;(3)自主作业习惯;(4)课后复习习惯。7.改进阶段考试形式,改进评价方法,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基础知识技能“推迟判断”,让学生有再次考试的机会,成功的喜悦,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八、教学进度安排表(附)章节课时周次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21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22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23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25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16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16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18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旅游文化特色18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19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29-10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110第八章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212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21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发展114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114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115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115期末总复习416-204第五章中国的区域差异NO01第一节秦岭—淮河[课标要求]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臧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在地图上识记秦岭—淮河线的位置2、根据已学的知识,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3、运用地图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位置。4、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组内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通过必答和抢答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我国辽阔的美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难点]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工具,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学习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教学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从本册教材的体系,由中国地理的总论到区域地理,自然延伸到我国重要的重要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一、秦岭—淮河的位置(一)认识秦岭—淮河的位置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根据地图请你说说秦岭的走向?淮河的流向是自至。目前淮河的河水大部分经注入东海。4、图上填注秦岭—淮河经过的省级行政区5、判断下列,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的有哪些?A、湖北B、山东C、江西D、山西E、河北F、浙江(第1、2题为读图基础题;第3题为知识拓展题;第4、5题既复习了省级行政区的分布,又为进一步明确位置奠定基础)(二)、介绍秦岭和淮河介绍秦岭:学生看景观图并阅读课文材料介绍淮河:学生在阅读材料后,完成下列问题黄河夺淮入海是怎么回事?黄河水改道淮河,流入海洋5B、黄河夺淮入海后,淮河成为“害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黄河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淮河的河道中,使淮河水流不畅二、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1、从复习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温度带的分布、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干湿地区的分布、水资源的分布,加深对秦岭—淮河线地理意义的理解。(0℃、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水资源中过渡带和丰水带的分界线。)2、课本P76活动我国某东西走向的山脉,山北以旱地为主,山南以水田为主;山北树木冬季落叶,山南树木大多常绿;山北人们以面食为主,山南人们以大米为主食。猜一猜,这是我国的哪一条山脉?(秦岭)3、课本P77活动1955年1月发生强寒潮时,秦岭北侧的西安最低气温为-20.6℃,秦岭南侧的安康最低气温为-7.6℃。请你解释两地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由于秦岭的阻挡,冷空气的影响,在秦岭南侧减弱。)4、学校的紫荆花正鲜花怒放,而我国的北方是一片什么景色呢?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弛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5、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竞赛)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拓展)茶茶树树、、柑柑橘橘、、柚柚苹果、柿、枣主要经济林木一一年年两两到到三三熟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作物熟制水水稻稻小麦、玉米主要粮食作物水水田田为为主主旱地为主耕地类型亚亚热热带带常常绿绿阔阔叶叶林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森林植被公公路路、、铁铁路路、、水水路路公路、铁路主要运输方式>>880000毫毫米米<800毫米年降水量不不结结冰冰结冰河流封冻状况>0℃<0℃一月均温以南以北66、下列词语显示了我国南北的差异,请你进行解释并说说其中的缘由。A、南船北马(交通工具)B、南米北面(主食)C、南矮北高(身材)D、南繁北齐(地方方言)E、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传统民居)F、南涝北旱(气候灾害)综上所述: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课本P76)三、四大地理区域课本P78活动看一看下列山脉是哪些地区的分界线。并用线连接起来。阴山第二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太行山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秦岭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课本P79活动根据课本阅读材料,用直线将下列地理事物合理地连接起来。沙漠广布东南半壁农耕为主牧业为主西北半壁人口众多紧张又愉快的一节课结束了,你在本节课中有哪些收获?一、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它分别是哪些地理事物的分界线?二、我国分为哪四大地理区域?它们之间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课后或课堂作业填充图册P32—34一、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它分别是哪些地理事物的分界线?二、我国分为哪四大地理区域?它们之间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课后或课堂作业填充图册P32—34亚热带暖温带温度带红壤棕壤红红壤壤土壤大气降水大气降水、积雪融水河流补给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干湿状况汛期长,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汛期短,流量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河流水文(填长、短或大、小)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类型秦岭—淮河以南秦岭—淮河以北7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NO02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3.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学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教学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一节,我们了解到利用地形、气候等综合指标,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谁能说出这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名称?我们所划分出的区域是:两个区域间差异性较强,区域内则具有更多的共同性。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这些特点。【板书】:第二节北方地区和
本文标题:最新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535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