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TheChangchunHospitalofT.C.M煎药知识概述王华主要内容煎药法的产生和理论简介现代规范化煎药传统煎服法煎药法的产生和理论简介•煎药法的产生•煎药法的理论简介煎药知识概述煎药法的产生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49)本名伊挚,夏末商初人。商朝初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煎药法的产生“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针灸甲乙经﹒序》~汤剂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水等液体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煎药法的产生“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之为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十之数。”—《吕氏春秋﹒本味》煎药法的产生陶鼎煎药法的理论简介•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认识到运用多样的煎煮方法、多种溶媒、与药引在煎煮中增强药效、提高用药安全。•认识煎煮火候、到加水量、煎煮器皿对药效及用药安全的影响。煎药法的理论简介“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內诸药,煮取三升,去滓。”——《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方“凡煮汤,欲微火令小沸。其水数依方多少,大略二十两药,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为准。然则利汤欲生,少水而多取;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好祥视之,不得令水多少。”——《本草经集注》煎药法的理论简介•唐代到明清,总结了较多的煎煮时间、煎煮火候影响药效及用药安全的理论,并提出煎煮器皿的选择。“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如剂多水少,则药不出,剂少水多,又煎耗药力也。”“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本草纲目》煎药法的理论简介“煎药之法,最易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故方药虽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药必无效。”—清˙徐灵胎煎药法的理论简介煎煮的作用1.改变药性,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2.控制药物不同功效的发挥3.掌控药物的作用趋向,达到上下表里定位分明,敛散补泻规矩井然的效果4.使方剂功效最优化传统煎服法•传统煎药法•服药法煎药知识概述传统煎药法1.煎药器具2.煎药溶媒3.药物浸泡4.煎药火候、煎药时间5.煎药次数、煎取药液量6.特殊煎药法传统煎药法煎药器具•砂锅•陶瓷锅•玻璃器皿•搪瓷锅•不锈钢锅选用要点:化学性质稳定,导热性好传统煎药法煎药器具忌用:铁、铝、铜、银等金属材质的器皿原因: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易与煎煮的中药所含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导热快传统煎药法煎药溶媒•煎药用水: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古时曾用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米泔水等选用要点: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水质洁净新鲜传统煎药法煎药溶媒•特殊溶媒:酒、醋、蜜、药汁等古籍中曾用,现在已不常用传统煎药法药物浸泡•浸泡温度:冷水浸泡目的:水分子渗透到药材细胞内,细胞软化膨胀,有利于成分溶出避免药材组织中的蛋白质突然受热凝固,妨碍有效成分溶出传统煎药法药物浸泡•浸泡时间:一般30~60分钟,但不宜过长根据药物性质:花、茎、叶、全草类药材可浸泡20~30分钟。根和根茎、果实、种子类药材可浸泡60分钟。传统煎药法药物浸泡•加水量:一煎加水没过药物表面2~5厘米二煎加水没过药物表面1~2厘米包括:饮片吸水量、煎煮时蒸发量及煎出药液量传统煎药法煎药火候•文火: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武火: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火力过强,水分蒸发快,成分不宜煎出,容易煎干、煎糊;火力过弱,成分不易煎出,煎煮效率低。传统煎药法煎药火候•一般煎药时,先用武火煮沸,然后用文火保持微沸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宜武火速煎,时间宜短;滋补类药物需文火慢煎,时间宜长。传统煎药法煎药时间•第一煎煎煮一般药20~30分钟解表剂15~20分钟滋补剂40~60分钟•第二煎的煎煮时间比第一煎的时间略短传统煎药法煎药次数一般中药需煎煮两次,滋补剂可煎煮三次,各煎药汁需混合后服用。传统煎药法煎取药液量儿童每剂100~300毫升成人每剂400~600毫升传统煎药法特殊煎药法•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传统煎药法先煎•一些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金石、矿物、介壳类质地坚硬的药物,应打碎先煎20~30分钟,再下其它药物同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附子、制川乌、制草乌等毒性强的药物,宜先煎久煎45~60分钟后再下它药,可以降低毒性。传统煎药法先煎2015版《中国药典》规定的品种:蛤壳、紫石英、石决明、珍珠母、瓦楞子、鳖甲、龟甲、鹿角霜、牡蛎、磁石、石膏、赭石、自然铜、滑石、禹余粮、赤石脂、青礞石、金礞石、钟乳石、水牛角。部分未列入药典的品种:龙骨、寒水石等。传统煎药法[黑顺片]【解毒机制】附子所含乌头类生物碱尤其是双酯二萜类生物碱,有效量和中毒剂量极为接近,口服0.2毫克可导致中毒,2~3毫克即可致人死亡),且不溶于水,受热可分解,加热水解后可变为乌头原碱,毒性只有原来的二千分之一。传统煎药法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有效成分易与挥发而降低药效,需在第一煎其它药物煎沸5~10分钟后放入同煎。如薄荷、沉香、青蒿、砂仁、豆蔻、降香等。•有些不属于芳香药物,但久煎能破坏其有效成分也应后下。如钩藤、苦杏仁(生品)、番泻叶、大黄(泻下)鱼腥草等。传统煎药法包煎•粘性强、粉末状或药材表面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扎紧,再与其它药物同煎,防止药液浑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如车前子、葶苈子、蒲黄、蛤粉、滑石粉、海金沙、儿茶、旋复花、辛夷等。传统煎药法另煎•某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的煎出有效成分而单独煎煮,切薄片另炖2~3小时,可以单独服用也可以与其它煎液混合服用。如人参、西洋参、红参、羚羊角等。传统煎药法烊化•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易溶的药物,为避免入煎剂粘锅或黏附其它药物影响煎煮,可用水或黄酒或煎好的药液加热溶化后服用。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蜂蜜、芒硝等。传统煎药法泡服•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用量少的药物可用少量开水或煎出药液趁热浸泡,加盖闷润,半小时后去渣服用。如胖大海、番泻叶、西红花等。传统煎药法冲服•某些贵重药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需要研成细末用温开水或其它药物煎液冲服。如牛黄、鹿茸、蛤蚧、三七、琥珀等。•某些高温以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药物不入煎剂。如雷丸、朱砂等。•一些液体药物也需冲服。如竹沥汁、姜汁、藕汁等。传统煎药法煎汤代水•某些药物宜先煎取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它药物,防止与其它药物同煎使药液浑浊,难于服用。如灶心土等。•某些药物质轻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也需煎汤代水。如玉米须、丝瓜络等。服药法1.服药温度2.服药时间3.服药剂量4.饮食禁忌服药法服药温度温服:一般情况下宜温服。热服: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真热假寒证当寒药热服;发散风寒药。冷服:热证用寒药宜冷服;真寒假热证当热药冷服。服药法服药时间饭前服:多数情况下;病位在胸腹以下(胃、肝、肾脏疾患)补益药。饭后服:病位在胸膈以上(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消食药;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空腹服:热证用寒药宜冷服,真寒假热证当热药冷服;驱虫药、攻下药。睡前服:安神药,缓泻通便药。不定时服:急性病、呕吐、惊厥、咽喉病需煎汤代茶饮者。服药法服药剂量成人一般每次200~300毫升,每天2次;儿童一般每次50~150毫升,每天2次;婴幼儿可少量多次,50毫升为宜;危重病人、呕吐患者宜少量频服。应用发汗、泻下、清热药时,一般得汗、泻下、热降即可停药,不必尽剂,以免汗、下、清太过而损伤正气。服药法饮食禁忌一般情况: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热性病:忌食辛辣、油腻、煎炸性食物,酒类、辣味、鱼类、肉类等。寒性病:忌食生冷食物、清凉饮料等。温补:忌食茶、萝卜。现代规范化煎药煎药知识概述现代规范化煎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煎药机煎药法出现。半自动煎煮:每个环节都有人工控制,对袋装煎药液的污染和保质期认识不充分。全自动煎煮:可调式微电脑控制,操作简便、灵活、节省人力;煎煮到灌装整个过程在密闭状态下进行,高效、快捷、卫生。现代规范化煎药现代规范化煎药现代规范化煎药煎出药液对比传统煎药法:有少量析出的沉淀和药渣,颜色深一些煎药机煎药法:沉淀量少,药液相对澄清,口感清淡,颜色略浅现代规范化煎药存在问题:1、机器在高温高压下煎煮,能完全溶解出中药有效成分,不进行浸泡。2、煎药袋捆扎松紧不一,导致浸泡不彻底,受热不均匀。3、加水量控制不好,过多或过少。4、很少根据药材性质设定个性化煎煮条件。5、不进行先煎、后下等特殊处理。PPT模板下载:行业PPT模板:节日PPT模板:素材下载:背景图片:图表下载:优秀PPT下载:教程:教程:教程:资料下载:课件下载:范文下载:试卷下载:教案下载:谢谢聆听!TheChangchunHospitalofT.C.M
本文标题:煎药知识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549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