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从心理学的角度论减负
1从心理学的角度论减负教育是一个大问题,大到什么程度,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35中调研时明确指出,“一个国家的兴衰和强盛,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育发展的水平”。看一个国家对教育重视的程度,当代社会,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样就给孩子造成了巨大压力,造成了心理负担,目前国家实施的高考制度一考定终身,也给学生、家长和教师造成了巨大压力,但这些压力又最终集中在孩子身上,给孩子套上了枷锁,比如学习的情绪紧张、压抑、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对师长,家长的逆反心理,甚至厌学、怕学、逃学等,而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大大小小的压力,方方面面的期望,让孩子们不堪重负,所以减轻孩子的负担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我认为要减轻孩子的负担,不仅要减轻课业负担,更重要的是减轻心理负担,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我主要从这三方面谈一下这个问题:二、当前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的现状(一)学习压力、自身压力和教师压力过重总体来说,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大。学习压力是最大的压力源,然后依次为自身压力、教师压力、同学朋友压力、父母管教方式压力、社会压力及家庭环境压力。学习压力排在第一位,这与其他研究都比较一致,表明全国各地学生都感受到了学习负担的沉重。中学生普遍体验到学习任务过紧,考前复习紧张,J心理负担过重,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等,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更加担心中考或高考的成绩不好。看来,学习压力过重的问题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在这样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更需要努力学习,考个好学校,以便在以后的工作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给部分中学生带来了困惑,这是来自自身的压力排在第二位的原因。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中学生普遍感到睡眠不好(入睡困难、睡眠时间减少、早醒或梦多等),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当然,中学生具有的不良习惯,情绪不稳定,意志不坚强,逆反心理等也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来自教师的压力,如老师教育方式粗暴,被老师讽刺挖苦,或老师偏心、不公正,教学水平低,这些都可能造成学生厌学症、学校恐惧症等心理问题。而现实中,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一般都能够过关,但是,很多教师缺乏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也可能是对当教师缺乏热情,只想混口饭吃,这样的教师就不能够适应现代化的教学。再加上一些父母由于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所以来自家庭经济压力相对少一些,父母的教育方式压力也相对较少。但是,访谈中发现,2父母对子女学习上的高期望值,也给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二)女中学生感受到更多的心理压力相对于男生来说,女生感受到更多的心理压力,尤其在学习压力和自我身心压力方面,达到显著性水平。这可能是由于女生比男生更乖巧,更听话,所以学习上对自己的要求也较高,压力相应增加。同时,女生经历了青春期,身体变化更加明显,需要更多的精力去适应这种变化,所以感受到了更多的自我身心压力。二、导致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的原因分析心理学告诉我们,情绪对人的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效应.稳定的、健康的、良好的情绪产生增力效应.不愉快的、消极的、紧张、焦虑、害怕、恐惧的情绪具有减力效应。学生的学习情绪与学习需要相伴而生,与学习态度是孪生姐妹。情绪情感还能将学习活动的结果转化成对学习的有效的强化物,当学生取得成功时,成功的体验会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相反,失败的体验往往会使人紧张、焦虑、自卑、消极、削弱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屡遭失败的消极影响更大,使情绪处于低谷,容易冲动,变化无常,学习成为学生苦不堪言的一件差事,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导致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分析:(一)学习考试过多导致负担重据了解,现在中学生考试的次数明显过多,期末考试、期中考试、各种月考等等,频繁的考试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学习是学生共同面临的任务,并多以考试的形式去排定每个人的位置,这样竞争便不可避免。为了荣誉,为了自尊,为了自尊就要取得成功,考试失败便会带来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二)学校的压力、教师的不理解在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一种很强的向师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偏科现象。这种偏科现象一方面可能是学生学习需要的反映,另一方面向师性的因素也在起作用,即对任课教师的态度在起作用.尽管现在没有更多的实际数据来确定二者的相关,但经验表明,向师性因素不可忽视。这种向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想获得肯定的需要;另一个方面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智慧的启迪。学生对此二者的态度是认真的。学生对师生之间的关系及老师对白己的态度是极为敏感的,随之便在白己的态度中作出反映,而且这种态度首先反映在自己的学习行为上。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尊重、理解、信任和鼓励的,学生便在自己的学习行为中表现为积极的、努力的、热情向善的态度,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并试图更好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排斥的、怀疑的、歧视的,那么学生的态度则可能是消极的、对抗的,并表现为不再认真学习教师所3教的学科,不再执行教师的要求和建议,以示对教师的反抗与报复。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关系和谐的条件下,教师的教学技艺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无限的想象力,那么学生对他的态度是崇拜的,学习的,表现在学习上是刻苦的勤奋的,并因之而形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求索的态度.反之,教师的课讲的语言乏味,枯燥呆板,学生学习起来生硬艰涩,则他表现出来的是厌烦和回避的态度,精神极度疲劳,而使学习成为负担.(三)自我成长中的挫折由于学生的经验不足,但容易自以为是,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彼此之间互相矛盾的事情经常出现。他们往往不满现实,误以为任何事情都可以由个人的自由意识来决定,不计后果。缺乏最起码的集体与社会责任感。一旦其行为与集体、社会利益不一致或受到限制时,个人往往表现出无奈的沮丧情绪,导致个体与集体或社会之间的冲突。正是由于学生面临是与自己最为直接的上述方面问题,才使他们的自我成长经历着挫折的考验。因此对自我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将利于学生以积极的情绪去面对挫折,缓解压力,化不利为有利。就当前而言,学生缓解压力的方法很多,但大多数的同学选择了音乐。那为什么听音乐能够缓解压力呢?卡巴辛博士说:结果是获得一种摆脱身体之,而超然,放松地观察少年体的心态——如果一个人正在体验痛苦,这种超然的惊动就是游泳。他选择在影带中加如配乐,因为他的理论是:在音乐的悠扬旋律中,静坐指导的信息更容易打入焦虑、郁闷、担忧者的心理。而且,他选择竖琴奏出的音乐,因为在传统上,竖琴一直是一种医治和安静心灵的乐器。因此学校中可推行这样一个计划:比如说中午听一些轻松的音乐,时间12:00到13:00之间,这样一个上午的学习疲劳和繁重的学习压力可以缓解当然你在放松自己的时间,必然适可而止。比如说吃东西,看电视过多,会影响身体健康。三、给学生心理减负应采取的对策(一)家庭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生活环境1.家长要给自己的孩子定位根据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爱好、兴趣给孩子规划蓝图,不要急功近利,目光要长远,学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自己孩子想干什么;有什么特长,孩子热爱音、体、美就给他创造条件,说不定能成为一个艺术家,体育明星;孩子爱读文学书,就让他读,也许中国又出了鲁迅、林语堂、冰心;孩子喜欢钻研数理化,就让他钻,也许中国多出几个诺贝尔奖的大师,切记不要以自己的好恶来强制孩子,当然我说的是适度的放手,也不能让孩子像野马一样无拘无束;像野草一个疯长,我们家长也要给予恰当的指导。中国有句俗4语:孩子看着自己的好。一些家长,从小看着自己的孩子能当总理,出了一点点成绩,就说孩子考北大清华.更有一些家长说出非什么样什么不上。实际上家长这样做,严重损害了孩子的正常心态.家长的期望和孩子的成绩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当孩子觉的离过高的目标越来越远,就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忧郁,苦闷,精力分散,背上重重的躯壳缓缓前行,成绩就下降了.看是孩子好像成绩下降,实际是不是下,孩子也在前进,只是前进的慢了,让别的同学超前了.这时,家长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发生了,孩子大大的落后了.家长急,孩子急,教师急,只能无奈的急下去了.正确的做法是,家长要量力而行,依孩子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周围已升入大学的孩子比较一下,看看和谁最接近,这个孩子以及所上的大学就是你的孩子的目标.这样孩子就想着不仅达到这个目标,而且暗下决心,一定要超过这个目标,并相信自己的实力一定能行的.这样的心态,孩子学习就轻松多了,活泼多了,提高多了.2家长给孩子心理减压许多家长自己没能受到高等教育,工作不理想,生活环境差,事事不如意,就想通过孩子来改变自己的现状,打一个翻身仗。对孩子说:“好好学,只要上学,我们给你提供最好的经济条件,你看你们不学习你对得起谁呀!”家庭条件好,社会地位高的,对孩子压力更大,父母一辈是人中龙,林中凤,更是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让孩子上清华、北大,出国留学,使孩子不甘落于人后,孩子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把家长的压力转嫁到孩子的身上,所以家长应端正自己的态度,只要孩子努力了,拼搏了,不管他考什么成绩,上什么大学,参加什么工作,家长都应该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这样孩子的心理压力就会减少很多,会以轻松的心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3家长应加强和孩子的沟通,多和孩子相处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亲情的国家,父母应关心孩子的生活,情绪变化,带领他们接触大自然,不要认为自己工作忙,压力大,不和孩子在一起,还有的家长受西方电影电视的影响,以为让孩子离开父母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及自理、自立能力,以为西方家庭都是这样,其实大多数美国家庭父母是非常在乎和孩子相处的时间的,特别是未成年人,周末基本上是家庭成员的聚会。家长应该清楚,多和孩子相处,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有利于和孩子沟通,这样就有利于减轻孩子心理的压力,使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家庭是幸福的,在学习没有后顾之忧,就能勇猛向前。(二)教师应该改变观念,不能对学生有过高的期待首先,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待,什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什么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什么“只求耕耘,不求回报”,好像教师就是神仙,给教师造成了无形5的压力,教师他就是千万职业中的一种,对教师,社会应宽容,给他们生活的空间,心灵的空间。关心学生,自我牺牲,使教师具有超越人性或超越伦理要求的高度敏感性和献身精神。教师作为人,其关注个体自我幸福的需要是合理的。因而,教师当然也有其追求幸福的权利。但是,在教师追求个人幸福和帮助教育学生之间是否会存在矛盾和冲突呢?这个问题当然是可疑的。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在教师追求个体幸福和社会对教师的合理期望之间是否会存在矛盾或冲突?或者一个幸福的教师乃是学生幸福的基础和条件。如果为学生提供教育和帮助的教师是不幸福的,那么这种不幸福是否会影响到接受教育的幸福?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一贯的帮助,教师就必须关心自己的成就、成长和身心健康,一个精疲力竭、行将崩溃的教师能够给予学生的关爱是有限的。认毫无疑问,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而要做到这一点,社会就需要向教师提供更多的东西,“以便使适当地关心学生成为教师的日常生活中‘自然’而切实可行的一部分”如何看待教师的自我牺牲?有一种观点认为,极端的自我牺牲并没有对社会公正发挥有利效用。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人利益的后面,在一个不公正的社会之中,必然导致极端的自我牺牲。因此,在社会不公正这个前提下,另外一种取向认为,教师不仅应当要关注学生的权利和需要,而且还要适当地关注自己的权利和需要。然而,这里又会引出这样的问题,即谁来关注教师的自我权利和需要?是由教师自我还是由社会来给予关注?而就教师这个职业的特点来看,教师对自我利益和权利的关注显然是不适当的。因此,即使我们同意在学生的利益和需要与教师的利益和需要之间有一个能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平衡点,那么这个平衡点也应当由社会来给予确定。换言之,社会必须要重视对教师的伦理关怀。然而这
本文标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论减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562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