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武汉体育学院题目: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学生姓名:周旭,程业,任梦鑫,于艳芳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摘要】在世界人口走向老龄化和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同时,中国人口老龄化也在加剧。人口老龄化的产生,正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结果。中国人口转变一般被认为始于新中国成立,起先是死亡率明显而迅速地下降。而全国性的生育率转变则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介入,并迅速由高生育率水平转向低生育率水平。这样,人口的老龄化就导致了劳动力人口负担不断增大的问题,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对相应基础设施、法律制度等物质及精神各方面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全国老龄委发布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中国在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社会救助等,以及老龄事业基础设施建设、老年产业、老年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所要实现的目标和任务。我们既要正确认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形成原因、基本特征、发展趋势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更要弄清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运行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惟此,才能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有利的人口环境。通过对人口老龄化的科学内涵的界定,明确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通过对人口老龄化的演进过程的研究,重点阐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及其对经济、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从而解决自身不足,提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相应对策措施。关键字:人口老龄化,中国人口,解决政策目录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一)老龄化的概念(二)世界主要国家老龄化的程度(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后果三: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与主要对策(一)正视中国老龄化现象带来的问题与影响(二)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出政策性建议参考文献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一)老龄化的概念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二)世界主要国家老龄化的程度世界卫生组织定义,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时,为“老龄化社会”(Ageingsociety),达到14%为“老龄社会”(Agedsociety),达到20%时为“超老龄社会”(Hyper-agedsociety)。“老龄化社会”中的“老龄化”是由英文“age”的现在进行时“aging”翻译而来,表示正在向“老龄社会”发展;而“老龄社会”中的“老龄”是由英文“age”的过去完成时“aged”翻译而来,表示“老龄社会”已经形成。因为没有明确这三个概念,所以许多人把已进入老龄社会和超老龄社会的国家误称作老龄化社会世界主要国家老龄化排名超老龄社会国家2日本Japan:22.9%2011也有数据是23.3%,总和生育率仅为1.23德国Germany:20.6%2011人口负增长国家4意大利Italy:20.3%2011老龄社会国家和地区15西班牙Spain:17.1%201122法国France:16.8%201124英国UnitedKingdom:16.5%201130加拿大Canada:15.9%2011老龄化社会国家和地区50中国香港HongKong:13.5%201153美国UnitedStates:13.1%201154俄罗斯Russia:13%201158古巴Cuba:11.7%2011人均寿命79.1岁,婴儿死亡率为千分之四点九,与加拿大并列为美洲最低62韩国Korea,South:11.4%201165中国台湾Taiwan:10.9%201182中国China:9.1%2011人均寿命73.5岁88中国澳门Macau:8.2%2011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多的地世界平均Weightedaverage:8.1%Historicalcountries,unionsorotherregions:欧盟平均EuropeanUnion17.33(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最新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2006年统计数据表明,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是1490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1.3%,65岁以上的人口是10419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7.9%。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如下特点。1、纯老年人家庭迅速增加。“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一对夫妇同时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的家庭逐渐增多。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纯老年人家庭占老年人家庭比例,城市约为40.3%,农村约为37.8%,并在继续增加。2、高龄老年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1.4岁,80岁以上高龄老人高达1520万,高龄老人是老年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本世纪前半叶,我国高龄老年人平均增长率超过4%,是老年人口平均增长率的1.7倍。3、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倒置。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我国的情况则相反。2000年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为10.9%,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我国农村2006年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可见,中国未来老龄化对中国的挑战重点在农村。4、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而发达国家的情况则相反。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都在5000—100013美元以上。以现在这种发展趋势,中国老龄人口到了2010年将增加到1.12亿,2020年将达到2.48亿,2051—2100年将稳定在3~4亿。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广泛而深远。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减轻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压力,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由此大大降低了全社会的生育水平。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在健康和长寿方面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人口寿命大大延长。以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在全社会人口中,年轻人口比重的进一步降低和老年人口比重相对的提高,最终表现为全社会人口中老年人口过快增长和比重的加大,即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具体原因:1死亡率降低,平均预期寿命增加建国后消除了战争对人口死亡的影响。政府采取措施减少或根除了饥荒、疾病、溺婴、社会剥削等因素,基本上控制造成人口大批死亡的霍乱、天花、疟疾,还着手完善和提高了医疗、卫生设施和保健服务水平。哈尔滨市人口的平均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10.6‰,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的5.2‰。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1990年的69.82岁。人口平均出生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42.2‰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的13.9‰,1998年下降到9.72‰。2000年以来进一步下降到9.0‰以下,自然增长率更降至5.0‰左右。人口再生产模式完成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在平均寿命延长的初期,最大的受益者是婴儿和儿童。婴儿死亡率从解放前的200%左右急剧下降到两位数,这就使得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绝大部分婴儿有更为良好的生存机会活到老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国男女平均寿命分别为71岁及74岁。2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高生育率的影响建国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一五”时期,全市大规模经济建设,迁人大量青壮年人口,这包括外省市的人口,也包括县城和大量农民等寻求生存的人,这是导致20世纪50年代人口机械增长的原因之一。在此之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过去在战争时期受到抑制的生育率产生反弹,与全球这时期的“婴儿热”一样,结婚生育出现高潮,哈尔滨市人口出生率处于40‰以上的高水平,死亡率在10‰以下,自然增长率保持在30%o以上的高水平。当时每对夫妇平均生育子女数一度超过七个,这些人口群体绝大部分在20世纪90年代步入老龄人口行列,从而增加了老年人口比例。3“文革”期间人口生育的无政府状态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负责计划生育的机构取消了,人口生育又处于无计划、无控制状态,在此期间出生率基本处于30%以上的较高水平。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到10‰以下的低水平,而自然增长率基本保持在20‰的较高水平。这期间出生的人口数量极大,到目前其年龄结构基本在40—50岁左右,为哈尔滨市今后人口老龄化快速增长的步伐打下了深深的伏笔。4“文革”后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1973年全国恢复了计划生育组织机构,群众对计划生育有了新的认识,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于1979年首次降至8.9‰,受人口惯性作用的影响,出生率始终在20‰左右,死亡率保持在5‰左右的低水平,自然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0‰以下。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完善。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全国人口出生率保持稳步下降,1991--1999年人口出生率在9‰~12‰之间。2000年以来,人口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到9‰以下,自然增长率更降至5‰以下,人口再生产模式完成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后果1、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根据人口学的基本规律,老龄化使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比重下降和劳动力年龄的老化导致劳动力供给的缩减以及劳动生产率的下降。2045年劳动力老化程度可能升至32.14%。近年我国依靠供应充足的廉价劳动力进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然而老龄化将会弱化这种优势。一方面,老龄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的下降,从劳动力价格上升,产品的成本增加,导致商品价格优势丧失。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劳动者年龄的增长使得身体机能也会随着退化,体力和脑力都处于衰退状态,降低了劳动生产率。2、人口老龄化使企业和政府的养老支出的影响。对政府来说,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养老金、退休金,医疗保障的需求自然会扩大,引起老年退休金、养老金、医疗卫生支出、老年福利设施和老年服务等国家支出上升。这也就意味着政府消费基金的增加。对企业来说,企业也要负担一部分离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社会养老基金。另一方面,国家为了缓解养老支出的财政压力,会加大税收,这就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打击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投资。3、我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老年人是特殊生活用品、住房、医疗保健以及护理服务等产品的主要消费者。特别是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现代社会,老年人在满足了物质消费的前提下,也会追求家庭服务、心理咨询、休闲旅游等非物质消费。随着老年人占的比例不断上升,社会对老年消费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老年人由于心理、生理上的差异,衍生出了特殊的市场需求。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消费正作用于现存的消费结构,促使其发生改变。4、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压力增大。中国老年人口的近60%分布在农村。同时,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还处在试点阶段,农民的养老、医疗社会保障有待加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相对城镇将更加突出,西部和贫困地区尤为严峻。论文之家5、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障资金需求影响。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障资金需求
本文标题:人口老龄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568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