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动脉血压的短期与长期调节
动脉血压的短期与长期调节安徽医科大学生理学教研室1.血压: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不流动时的侧压力称体循环平均压(充盈压);流动时的侧压力称血压(分动、静脉血压)。一、动脉血压2.动脉血压:主动脉或大动脉内血液的压强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脉压)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一)基本概念前提:足够的血液充盈于心血管系统基本因素:心室射血(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辅助因素: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1)缓冲血压波动(2)使血管内血流连续(二)动脉血压的形成心室舒张心室收缩射血入主A+外周阻力大A回弹(势能释放)推血继续流动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降低到最小值=舒张压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上升到最大值=收缩压↓推血流动(1/3)+大A扩张(2/3)(动能消耗)(势能贮存+缓冲力)↓↓↓↓↓主动脉管壁的弹性对血流和血压的作用心室舒张弹性贮器血管回缩心室收缩1/3流向外周血压降落:主大A小A微A1.每搏输出量(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搏出量↑→♥由于收缩压↑→↑→BP↑(收缩压↑为主),脉压↑收缩压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大小心缩期射入主动脉血量↑→收缩压明显↑血流速度↑→心舒期大动脉内血量稍↑→舒张压轻微↑(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2.心率↑→心输出量↑→♥心率↑→心舒期↓→心舒期流到外→周的血液减少心舒期末留在动→脉内的血量增多舒张压↑,收缩压稍↑BP↑(舒张压↑为主),脉压↓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在心缩期,由于血压↑→↑→BP↑(舒张压↑为主),脉压↓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心舒期血液流到外周速度↓→心舒期留在主动脉内的血量↑→舒张压↑血流加快,收缩期动脉内血量轻度↑→收缩压轻度↑(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大动脉弹性↓(单纯性大动脉硬化)→收缩压↑,舒张压↓,脉压↑↑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正常时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相适应♥循环血量↓(大失血)→血压↓(失血量超过20%)♥大动脉、小动脉均硬化(老年人)→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血管容积↑(过敏、中毒性休克)→血压↓♥循环血量↑或血管容积↓→血压↑(输血和缩血管药物)二、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静脉系统位于毛细血管网与有右心房之间。因此,静脉压既能影响毛细血管的功能,又能影响心脏的功能。•血液回流入心脏的通道•血液贮存库的作用•低压、低阻、高容量系统1.外周静脉压:②易受重力影响,∴测量位取平卧位(被测部与心水平)(一)静脉血压指各器官的静脉血压当心脏射血功能降低,静脉回流降低时,血液将留滞在外周静脉,静脉压升高。特点:①近心端低,远心端高;⑴正常值:为4~12cmH2O。2.中心静脉压(CVP):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⑵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①心脏射血能力:如心脏功能良好,则中心静脉压较低。如心脏射血功能减弱,则中心静脉压升高;②静脉血回流速和量:静脉回流速度快,则中心静脉压升高;反之,中心静脉压下降。2.中心静脉压(CVP):临床:CVP偏低:CVP升高:⑶意义:①反映心功和静脉回流量②控制补液速度和量的指标输液量不足输液过快、过多或心脏功能不全(二)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重力作用血管内有静水压平卧:身体各部分与心脏水平差别不大,静脉压大致相等直立:心脏以上部位静脉压较低,矢状窦1.33kPa(10mmHg);心脏以下部位静脉压较高,足部静脉12kPa(90mmHg)1.体循环平均压(三)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抽吸↑中心V压↑心缩力↓→(心衰)↑→静脉回流量↑如:循环血量↑、血管容量↓→静脉回流量↑2.心缩力↑→射血分数↑→心室舒张期室内压↓静脉回流量↑←射血分数↓→心室舒张期室内压↑V回流量↓←颈V怒张、肝大、下肢肿←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肌缩挤压静脉→静脉血回流+静脉瓣膜的防倒流。例:①长期站立+静脉瓣膜的损伤→下肢静脉曲张②立正久站→下肢静脉回心量↓+精神紧张→虚脱。心输出量↑↓V回心量↑↓心房与V压差↑↓心房+大V扩张↓胸内负压↑↓胸廓↑↓吸气4.呼吸运动:5.体位改变:卧位→下肢静脉回心血量↑直立→下肢静脉回心血量↓(约多容纳500ml)例:①患肢抬高→利静脉回流,防水肿②心衰取半卧位→下肢静脉回心量↓(∵平卧回心量↑→前负荷↑→肺郁血↑→呼吸困难)③久蹲突站→血滞留下肢→静脉回心量↓→心输出量↓→Bp↓→脑、视网膜供血不足→暂时的头晕、昏厥,视物不清四、心血管的神经支配1.心脏的N支配(一)心脏的N支配和作用心交感N心迷走N起源脊髓胸段T1~T5延髓的迷走神经侧角神经元背核和疑核分布右:窦房结,房室肌前壁右:窦房结左:房室交界,束支,左:房室交界房室肌后壁房室肌少量递质NAAch受体β1M阻断剂心得安阿托品心交感节前神经元为胆碱能神经元,其末梢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与节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胆碱能神经受体结合,引起节后神经元兴奋。心交感节后纤维属肾上腺素能纤维,其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受体(β1型受体)结合。①心率加快(正性变时作用):去甲肾上腺素可促进细胞膜对Ca2+通透性。Ca2+内流增加,窦房结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加快,自律性增高②心缩力加强(正性变力作用):细胞膜和肌浆网对Ca2+通透性增加→心肌动作电位2期Ca2+内流量及肌浆网Ca2+的释放量增加使细胞内Ca2+的浓度升高→心肌兴奋-收缩耦联作用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③房室交界处传导性加强(正性变传导作用):Ca2+内流加快,使房室交界细胞的动作电位0期上升速度和幅度增加,故兴奋传导加快。心缩力加强,心率加快,故心输出量增加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ACh,其机制主要是: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高、对Ca2+通透性降低有关.①心率减慢(负性变时作用):乙酰胆碱与M型受体结合使细胞膜对K+通透性增加,窦房结细胞复极3期K+外流增加,导致最大舒张电位加大,使膜超极化;另一方面抑制4期内向电流If,使自动去极化速率变慢。②房室传导速度减慢(负性变传导作用):房室交界慢反应细胞膜Ca2+通道受抑制,动作电位的0期Ca2+内流减少,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均降低,因而传导速度减慢。2.心迷走N及其作用③心房肌收缩力减弱(负性变力作用):K+外流增加导致心房肌复极化加速,动作电位平台期缩短,则每一动作电位期间进入细胞内的Ca2+量也相应减少,兴奋-收缩偶联作用减弱。生理作用心交感N心迷走N变时4期Ca2+内流↑→自动去极速↑3、4期K+外流↑→最大舒张电位↑(自律性)↓自动去极速↓(正变时)自律性↑(负变时)↓自律性↓变传导0期Ca2+、Na+内流↑→0期0期Ca2+内流↓→0期(传导性)去极速+幅度↑去极速+幅度↓(正变传导)↓(负变传导)↓传导性↑传导性↓变力2期Ca2+内流↑+肌浆网释放Ca2+↑3期K+外流↑→3期复极化速↑(收缩性)↓↓ATP生成↑AP时程(2期)↓Ca2+内流↓(正变收缩)↓(负变收缩)↓收缩力↑收缩力↓(等长自身调节)变兴奋阈电位↓+Na+Ca2+通道激活率↑3期K+外流↑→膜电位距阈电位远(兴奋性)↓↓兴奋性↑兴奋性↓3.支配心脏的肽能神经元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证明,心脏中存在多种肽能神经纤维,如神经肽Y、血管活性肠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阿片肽等。现已知一些肽类递质可与其它递质,如单胺和乙酰胆碱,共存于同一神经元内,并共同释放。目前对于分布在心脏的肽神经元的生理功能还不完全清楚,但心脏内肽能神经纤维的存在说明这些肽类递质也可能参与对心肌和冠状血管作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有加快心率的作用等。略(二)血管的神经支配支配血管平滑肌的神经纤维称为血管运动神经纤维,分为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两类:1.缩血管神经纤维节前纤维起自胸腰段脊髓(T1~L2~3)灰质侧角的神经元,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ACh,节后神经元位于椎旁和椎前神经节内,其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NA。人体的大部分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的单一神经支配;在安静状态下,交感缩血管纤维持续地发放低频1~3次/Sec冲动,称为交感缩血管纤维的紧张性活动。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受体有两类:α受体:β2受体:NA与α受体结合→血管收缩NA与β2受体结合→血管舒张由于NA与α受体结合的能力大于NA与β2受体结合的能力。因此,交感缩血管纤维兴奋时,以缩血管效应为主。1)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器官血流量↓2)毛细血管前阻力/后阻力↑→毛细血管压↓→组织液重吸收↑、生成↓3)容量血管收缩→静脉回流↑交感缩血管纤维兴奋生理意义:根据机体需要,调配各器官的血流量。2.舒血管神经①交感舒血管神经:其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ACh,与血管平滑肌的M型受体结合,使血管舒张。②副交感舒血管神经:主要分布在脑、唾液腺、胃肠道腺体等器官的血管。其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ACh,与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M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此舒血管神经一般无紧张性活动,只对所支配器官的血流起调节作用。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感觉信号一方面向中枢传导,另一方面可通过其分支到达受刺激部位邻近的微动脉,使微动脉舒张,局部皮肤出现红晕。③脊髓背根舒血管神经④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这类神经元中血管活性肠肽和乙酰胆碱递质共存,目前对于分布在心脏的肽神经元的生理功能还不完全清楚,这些肽类递质可能参与对心肌和冠状血管作用等。略(三)心血管中枢1.延髓心血管中枢:实验观察:如果从中脑向延髓方向逐段横断脑干,只要保持延髓与脊髓的完整及其正常联系,动脉血压并无明显变化,一些心血管反射仍存在;因此,延髓是心血管活动的最基本中枢。心血管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与调节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细胞群。各级都有,延髓为主。心交感中枢包括:心迷走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延髓头端腹外侧部——缩血管区——增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延髓尾端腹外侧部——舒血管区——降低交感缩血管紧张。孤束核——压力感受性反射的传入神经接替站。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心迷走紧张。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在延髓以上的脑干部分以及下丘脑、小脑和大脑中,都存在与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在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中:(1)下丘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整合中枢。在体温调节、摄食、水平衡、情绪反应等的整合中,下丘脑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反应中都包含有相应的心血管活动的变化。例如:电刺激动物下丘脑的“防御反应”区.可引起警觉状态、骨骼肌肌紧张加强、发出准备进攻的姿势等行为变化,同时也出现一系列心血管活动的改变。(2)大脑边缘系统也参与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略(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1)压力感受器部位: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神经末梢。适宜刺激:血管壁的牵张度≈血压的变化。五、动脉血压的短期调节1.反射弧(2)传入神经心脏血管颈动脉窦N(加入舌咽N)主动脉弓N(加入迷走N),家兔游离较长称减压N(3)传出神经(5)中枢联系:心血管中枢心迷走N心交感N交感缩血管N(4)效应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过程颈动脉窦传入冲动+压力感受器兴奋主动脉弓心交感中枢-心血管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迷走中枢+交感缩血管N-心交感N-心迷走N+血管舒张心脏-小动脉舒张外周阻力静脉舒张回心血量当血压升高时搏出量血压降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过程颈动脉窦传入冲动-压力感受器兴奋主动脉弓心交感中枢+心血管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迷走中枢-交感缩血管N-心交感N+心迷走N-血管收缩心脏+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当血压降低时搏出量血压升高主动脉弓N颈动脉窦N2.反射特点:(1)具双向性作用:Bp↑→降压反射↑→Bp↓Bp↓→降压反射↓→Bp↑缓冲Bp的突然变化,维持Bp相对稳定。∴又将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称缓冲神经。(2)感受器感受的敏感性刺激:Ⅰ:Bp的突变敏感性>缓慢持续的变化。Ⅱ:窦内压变动在100mmHg(13.3kPa)左右时,对血压的调节作用最敏感。3.生理意义: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压力感受性反射在动脉血压长期调节中不起主要作用。在慢性高血压病人,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右移——压力感受性反射重调定(resetting
本文标题:动脉血压的短期与长期调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573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