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5年度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调查方案1、调查计划1.1.项目背景(假设):项目来源:国家农业部调查时间:2015年2月、5月、8月、10月进行,共完成了4个航次调查区域: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即119°20′~121°10′E,34°20′~35°40′N1.2.调查内容游泳生物:游泳动物调查内容包括游泳动物(鱼类、甲壳类、头足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态优势度、资源量指数、群落多样性指数及群落结构。鱼卵仔稚鱼:调查各海区近岸水域产卵亲体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特征,主要渔业资源种类的产卵行为方式;调查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特征。重点了解小黄鱼、鳀鱼、蓝点马鲛、白姑鱼、银鲳、带鱼、斑鰶、棱鳀属、日本鲭、龙头鱼、蓝圆鲹、竹荚鱼等主要鱼类。1.3.调查站位调查站位采用分层随机设置:首先按经纬度设置均匀分布的网格状采样点,以观测大范围海洋生物资源和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变化。以每经度10′,纬度10′为一个采样点,全海域共设置76个站位。其后根据水深、纬度方向等因素将调查海域分为5个典型区域A,B,C,D和E,在每个区域内按固定比例随机设置调查站位。每个调查航次共选取24个站位(见附图)。2、技术方案生物资源调查采用逐站拖网的方法进行。拖速一般为2-3节,平均每站位拖网时间60分钟。所有样品带回实验室分析鉴定,记录每种鱼类的重量和尾数,并进行生物学测定,参考“海洋调查规范”。数据分析前进行了拖网时间(1h)及拖速(2kn)的标准化处理。生物资源量采用扫海面积法进行估算,其计算公式为ρ=C/(aq)B=ρ×A其中ρ为资源密度,C为每小时平均拖网渔获量,a为网具每小时扫海面积,q为网具的可捕系数,B为总资源量,A为调查海区总面积2.1游泳动物游泳动物采样及样品分析均按《海洋调查规范(GB/T12763.6-2007)》进行。鱼类种类名称及分类地位以《海洋生物分类代码(GB/T17826-1999)》和《中国海洋生物名录》为依据。调查船为“鲁昌渔4193号船”,调查网具为单船底拖网,网口周长30.6m,囊网网目20mm。拖曵时,网口宽度约8m。每站拖曵1h,平均拖速3.5kn。渔获物现场分类并记录种类,样本冰冻保存带回实验室详细测定生物学数据。生物学测定采用随机取样法收集各种类的样品,超过50ind的种类,随机抽取50ind进行生物学测定,不足50ind则测定全部样品,生物学测定内容包括体长、体重、胃饱满度、性腺成熟度等生物学特性。2.2鱼卵仔稚鱼鱼卵、仔鱼调查根据GB12763.6《海洋调查规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的有关要求执行。定量样品采集使用浅水I型浮游生物网(口径50cm,长145cm)自底至表垂直取样,定性样品采集使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口径80cm,长280cm)表层水平拖网20min,拖网速度2nmile/h。采集的样品经5%甲醛海水溶液固定保存后,在实验室进行样品分类鉴定和计数。调查报告内容:前言第一章调查研究方法第一节调查设计一、调查海区、时间与站位二、调查船只与网具第二节调查项目及方法一、游泳动物调查二、鱼卵仔鱼调查第二章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第一节种类组成一、渔获种类二、渔获种类的季节和区域变化三、区系特征四、渔业资源组成第二节渔业资源优势种一、鱼类二、无脊椎动物第三节渔业资源群落多样性特征一、鱼类群落多样性特征二、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特征第四章渔业资源数量分布与群体结构第一节渔业资源密度分布一、渔业生物总资源密度分布二、鱼类及优势种资源密度分布三、虾类及优势种资源密度分布四、蟹类及优势种资源密度分布五、头足类及优势种资源密度分布第二节主要渔业种类一、大泷六线鱼二、方氏云鳚三、棘头梅童鱼四、六丝钝尾虾虎鱼五、小黄鱼六、星康吉鳗七、长吻红舌鳎八、鹰爪虾九、口虾蛄十、日本蟳十一、短蛸十二、枪乌贼附录一:海州湾生物种类名录附录二:海州湾鱼卵仔稚鱼种类名录站位图图12月份海州湾渔业资源底拖网与生态环境调查站位设计图25月份海州湾渔业资源底拖网与生态环境调查站位设计119.0°119.5°120.0°120.5°121.0°E34.5°35.0°35.5°N设计站位取样站位A区B区D区E区C区119.0°119.5°120.0°120.5°121.0°E34.5°35.0°35.5°N设计站位取样站位A区B区D区E区C区图38月份海州湾渔业资源底拖网与生态环境调查站位设计图410月份海州湾渔业资源底拖网与生态环境调查站位设计119.0°119.5°120.0°120.5°121.0°E34.5°35.0°35.5°N设计站位取样站位A区B区D区E区C区119.0°119.5°120.0°120.5°121.0°E34.5°35.0°35.5°N设计站位取样站位A区B区D区E区C区
本文标题:渔业资源调查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587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