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给排水/暖通与智能化 > 5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1刺法灸法学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江西中医药大学2第一节针刺补泻《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一、针刺补泻的概念和范畴(一)补泻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二)针刺补泻是针对病证虚实而实施的针刺手法。(三)针刺手法要达到补虚泻实的临床效应。3二、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则概念:迎者逆也,随者顺也,迎随有逆顺之意。《灵枢·九针十二原》说:“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逆经气来时而施,为泻为迎;顺经气去时而施,为补为随。4迎随《灵枢·小针解》解释“迎随”时说:“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指出要根据经气的逆顺、盛虚来进行补泻,经气来时,经气充盛,不可用补法,只能用泻法,称为迎;经气去时,经气亏虚,不可用泻法,只能用补法,称为随。5迎随《灵枢·终始篇》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也就是说迎就是泻法,随就是补法。6迎随《难经·七十二难》说:“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说明经脉走向有顺有逆,营卫气血运行有浅有深,有盛有衰,根据经脉走向、部位深浅,气血盛衰,采用不同的针刺补泻方法,都叫迎随。根据迎随即补泻的原则,后世发展为针向迎随等多种可行操作的迎随补泻方法。71.针向迎随法针尖顺经而刺为补,逆经而刺为泻。依据:《难经·七十二难》:“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金元·张壁在《云歧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中说:“顺经而刺为之补,逆经而刺为之泻。”很多教科书与著作、期刊所称的迎随补泻法,都是指针向迎随法。82.深浅迎随法(补生泻成法)补用生数(1~5分)浅刺,泻用成数(6~10分)深刺。依据:《难经·七十二难》“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卫属阳属气较浅,荣属阴属血较深,补阳气,泻阴邪。金元医家还依据了古代河图五行生成数,补用生数,针深1~5分,泻用成数,针深6~10分。9其他迎随法3.流注盛衰时间迎随法即子午流注针法,详见《针灸治疗学》。4.提插迎随法《标幽赋》:“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插针左捻为补为随;提针右捻为泻为迎。5.捻转迎随法汪机《针灸问对》:“吸而捻针,右转为泻为迎;呼而捻针,左转为随为补。”10其他迎随法6.呼吸迎随法呼内为补,吸内为泻。张景岳《类经》:“故泻必因吸内针,补必因呼内针,此即迎来随去之义。”11其他迎随法7.补母泻子迎随法虚证补母穴,实证泻子穴。《难经·七十九难》:“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如心病,泻心包经输穴大陵(迎者迎于前),补心包经井穴中冲(随者随其后)。12三、针刺补泻的临床依据(一)辨别虚实1.证候虚实:通过四诊合参,辨别证候虚实,作为针刺补泻的依据。虚证采用针刺补法,实证采用针刺泻法,虚实不明显者采用平补平泻法,属气机紊乱者用导气法。2.脉象变化3.虚实夹杂13(二)审察经气1.根据切循按弹和针下感应辨别经气虚实2.根据得气针感辨别正邪虚实,决定补泻《灵枢·终始》:“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凡针下得气徐缓,如鱼吞钩铒之沉浮,病人自觉针下柔和舒适,为谷气至。凡针下沉紧、牢实,行针涩滞,病人感觉针感强烈难忍,为邪气盛。凡针下虚滑无力,如插豆腐之空虚,经行针手法之后仍然针感微弱者,为正气虚。14审察经气3.根据补泻效应辨别手法是否适宜若施行补泻手法后,虚者针感由弱转强,或出现热感,说明补泻手法适宜,起到了补虚扶正的治疗作用。若施行补泻手法后,实者针感由盛转衰,强烈感应变得柔和,或出现凉感,说明补泻手法适宜,起到了祛邪泻实的治疗作用。15(三)明辨经络针刺补泻须掌握经络的循行方向,熟悉经络的气血流注,方能遵照迎随补泻原则施行补泻.16四、决定针刺补泻的主要因素针刺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下三因素。(一)机体反应状态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病理状态时,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补泻效应。临床与实验研究表明:机体所处的功能状态是针刺补泻效果产生的主要因素。针刺具有双向、良性的调节作用。17(二)腧穴的特性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是产生补泻效应的重要条件。1.偏于强壮补益作用的穴位有:关元、气海、命门、膏肓、足三里、百会、神阙、五脏背俞穴等穴。2.偏于祛邪泻实的穴位有:十宣、八风、八邪、委中、井穴、荥穴等。18(三)针刺手法针刺手法是促进内因转化,产生补泻效果的主要手段。通过针刺补泻手法,可以使针刺的良性调整作用进一步加强,补虚泻实的效应进一步提高。19第二节针刺补泻手法一、单式针刺补泻手法(一)徐疾补泻法:徐,缓慢;疾,快速。徐疾补泻法是以进针、出针以及行针的快慢分补泻的针刺手法。《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20徐疾补泻法原理:补法慢进快出,引导阳气由浅入深,令经气充实于针下;泻法快进慢出,使邪气由深出浅,随针外泄。21徐疾补泻法图图221.操作方法补法:毫针刺入皮肤后,先在浅层得气,然后将针慢慢推进到深层,快速退针到皮下,(可反复施术);出针时快速出针,疾速按压其穴。泻法:将针快速透皮后,迅速插入深层得气,然后慢慢退针到皮下(可反复施术);出针时慢,不按针孔。232.临床应用本法调和阴阳,徐疾补法治疗虚寒证,徐疾泻法治疗实热证。3.注意事项①行针手法以提插为主,可结合捻转。②有人认为,徐疾指行针的快慢,“徐而疾”之补法,指针刺入穴位后,行针的频率由慢到快,可持续操作1~2分钟;“疾而徐”之泻法,指针刺入穴位后,行针的频率由快到慢。行针采用小幅度捻转提插(范均铭等《上海针灸》1990.2)。24(二)提插补泻法以提插手法的用力轻重分补泻。《难经·七十二难》最早提出提插补泻手法,“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指出得气后下插推纳为主者为补法,动伸上提为主者为泻法,这时还只是一个提插补泻的原则。明·杨继洲等则提出具体的操作法。《针灸大成》说:“凡补,针先浅而后深”,“慢提急按”;“泻,针先深而后浅,急提慢按”。25提插补泻法图图261.操作方法补法: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提插,重插轻提(慢提急按)。下插时用力重,速度快;上提时用力轻,速度慢。泻法: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提插,重提轻插(急提慢按)。上提时用力重,速度快;下插时用力轻,速度慢。272.临床应用原理:补法向内下插推纳为主,引导阳气由浅入深;泻法向外上提伸引为主,使阴邪由深出浅。本法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用于治疗各类虚寒证和实热证。283.注意事项①提插补泻与行针法中的提插法应区别。提插法上提下插的幅度、频率一致,用力均匀;而提插补泻法的用力、频率都有明显区别。②提插补泻针感比较理想,敏感者可出现凉热感。29③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的区别徐疾补泻法以进针、出针的速度为标准区分补泻;而提插补泻法以提插时用力轻重为标准区分补泻。30(三)捻转补泻法根据捻转的方向、用力的轻重分补泻的针刺手法。捻转补泻法从针刺的基本手法发展为独立的补泻手法,肇始于金元时代。窦汉卿《针经指南》:“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大指往下退谓之右。”《标幽赋》:“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31捻转补泻法图图32捻转补泻法明代很多医家都很重视捻转补泻法。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说:“补针左转,大指努出;泻针右转,大指收入。”捻转补泻法的原理:杨继洲还根据《内经》“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的阴阳学说,指出“左转从阳,能行诸阳;右转从阴,能行诸阴。”331.操作方法1补法: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沉重向下),拇指向后右转还原时用力轻,反复操作。泻法: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前左转还原时用力轻,反复操作。34操作方法2△也有以捻转角度、频率、用力、时间分补泻的捻转补泻手法。补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时间短。泻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时间长352.临床应用①补虚泻实:用于虚证与实证。②守气,催气,行气。363.注意事项①注意针体还原,灵活自如。防止因捻转角度过大、用力过重、频率太快时,造成肌肉缠针而滞针。②捻转补泻应与捻转法区别开来。捻转法是行针的基本手法。要求捻转的用力、角度、频率在往返过程中均匀一致,而捻转补泻法在往返过程中,补法时左转用力重,泻法时右转用力重。37(四)呼吸补泻法施行针刺手法时,配合患者呼吸的补泻手法。《内经》有呼吸补泻的记载,《针灸大成》则明确指出了呼吸补泻的具体操作方法:“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入针出;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即补法呼进吸出;泻法吸进呼出。38呼吸补泻法原理补法:气出而针入,针与气相随,随而济之为补。泻法:气入而针入,针与气相迎,迎而夺之为泻。391.操作方法补法:患者呼气时进针,得气后,患者呼气时行针;患者吸气时出针。泻法:患者吸气时进针,得气后,患者吸气时行针;患者呼气时出针。402.临床应用呼吸补泻法是一种辅助补泻手法,必须配合提插补泻或捻转补泻手法应用。3.注意事项实施呼吸补泻法时最好是医生与病人同时进行呼吸调息,作深长而徐缓的呼吸,以便掌握患者的呼吸实施手法。41(五)开阖补泻法出针时是否按压针孔以区分补泻的方法。《素问·刺志论》说:“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王冰注:“实者左手开针空以泻之,虚者左手闭针空以补之也。”《素问·离合真邪论》:“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名曰补”;“大气皆出,故名曰泻”。421.操作方法补法:出针后疾按针孔。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针孔。原理补法:疾按针孔使正气存留而不泄。泻法:摇大针孔,不按针孔使邪气随针外泄。433.应用与注意事项开阖补泻法是一种辅助补泻手法,一般不单独应用,应配合捻转补泻或提插补泻法应用;亦可配合复式针刺补泻手法44二、复式针刺补泻手法复式手法是由宋元明针灸医家所创立的,由多种单式补泻手法组合而成的补泻手法。其中以烧山火,透天凉应用较多。45天部提插法图46人部提插法图47地部提插法图48(一)烧山火《素问·针解篇》:“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针经指南》载“寒热补泻法”。49烧山火《金针赋》明确提出“烧山火”法:“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指出烧山火法的操作方法与适应症。明代医家杨继洲、高武、汪机进一步完善了烧山火的操作方法。501.操作方法①将穴位分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得气后施术。②按浅中深顺序每层各作紧按慢提9次,然后退至浅层,称为1度。③反复施术1~3度,使针下产生热感。51操作方法④于地部留针(或产生热感部留针)15~20分钟,出针后按压针孔。⑤可配合呼吸补法,呼气时进针、插针,吸气时退针、出针。操作要点:先浅后深,三进一退,紧按慢提,行九阳数。52烧山火操作图图532.临床应用顽麻冷痹、虚寒性病证。如脾肾阳虚、沉寒痼结等所致的寒湿痹证、瘫痪、痿证、中风脱证等。如膝关节寒痹,可在足三里穴烧山火。543.注意事项①必须在肌肉丰厚处施针,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大血管部位不宜施针。②一般分浅中深三层,也可分浅深两层。③押手要重,进针时用力切压。④热感是在得气的基础上产生的,临床上以酸胀感容易引出热感,麻胀感则难以引出热感。若施针3度仍无热感,放置浅部候气3~5分钟后再行手法。55注意事项⑤热感无论在哪一层出现,都可以停止操作而留针。若操作3度仍无热感,不必强求,以防晕针。(动作到位)⑥操作过程中,必须观察病人的表情,及时发现晕针先兆后马上处理。56注意事项⑦可用捻转补法代替提插补法。⑧施术过程中,医患双方都要注意力集中,患者要细心体会针感。⑨烧山火是
本文标题:5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590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