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马列经典著作选读综合练习题
117下《经典选读》综合练习题一、判断1.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2.19世纪40年代,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大发现。3.实践的观点是新唯物主义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本质特征。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和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5.恩格斯认为,人的思维是至上与非至上的辩证统一。6.马克思主义认为,平等观不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7.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相对真理观和相对道德观。8.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来源。9.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10.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具有四个规定。11.《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现在支配过去。12.圣西门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代表人物。13.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4.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5.马克思认为,宗教根源于现实世界,实践是消除宗教这一异化现象及其世俗根源的根本途径。16.马克思认为,道德不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社会性。17.列宁专门论述过哲学的物质范畴,强调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18.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时代的阶级斗争都是自己的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19.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20.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阐述的“两种生产”理论,就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二、单选1.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第一章中指出,()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22.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而资本的条件是()。3.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4.在()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5.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本,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6.资本主义对人类社会最重大历史性贡献。7.《共产党宣言》的7篇序言的作者。8.人的本质。9.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10.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11.马克思、恩格斯与1845-1846年合作撰写的著作。1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13.恩格斯所说的“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其主要内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14.马克思曾指出,()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5.《共产党宣言》正文的第一句话。16.《共产党宣言》中提到的“两个最彻底决裂”。17.恩格斯曾说:“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是非常宝贵的”。这“第一个文献”是指()。18.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转变”。19.《论我国革命》的作者。20.()是马克思耗费毕生精力创作的鸿篇巨著,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工人阶级的“圣经”。21.马克思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2.《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无产者与共产党人”中指出,“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这里的“他们”是指()。323.在()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24.《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指出,现代的、资产阶级的家庭是建立在()基础上的。25.《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一句话即()。26.《共产党宣言》是为()而写的。27.19世纪初期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28.共产党员既是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又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二者之间是()。29.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30.《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1.《共产党宣言》中说: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旧的欧洲一切势力……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的同盟。这里的幽灵是指()。32.()开辟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人类历史新纪元。随后中国人民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33.第一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内在联系的著作。34.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了杜林的思想,论证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35.《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作者。36.《资本论》共有四卷,马克思生前出版了()。三、答题1.《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序言强调唯物史观是“《宣言》的基本思想”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明确指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是;“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4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斗争的观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战争思想)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在1845年春的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实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意识的关系(自身)马克思通过对人类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分析,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思想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第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从人类生存的前提来看,正是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人则是在利用积极地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成为社会的主体。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和提升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系统。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这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们正是在实践中创造和产生了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和人类历史等全部社会关系。第四、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第五、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可见,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5总之,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3.恩格斯是怎样论述自由和必然的关系的?(《反杜林论》)恩格斯在实践基础上既唯物又辩证地阐明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首先,自由是以自然界和社会的客观必然性为前提。这一观点划清了唯物主义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界限,批判了杜林的意志绝对自由的唯心主义观点。其次,自由是以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为基础。自由的大小取决于对客观必然性认识的深浅。再次,自由是根据对必然性的认识去支配外部世界,即有效地改造世界。不管是对必然性的认识,还是对外部世界的改造,都要靠人们的社会实践。因此,实践是自由和必然相互转化的基础和条件。最后,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的发展过程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4.《德意志意识形态》如何论述“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的”?第一,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实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对统治阶级来说,要实施自己的统治,不仅要在物质力量方面占有统治地位,而且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有统治地位。而统治阶级在物质力量方面所占的统治地位,也就决定它必然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这表明,统治阶级的统治,不仅表现在社会物质领域和政治领域中,而且也必然表现在思想领域中。统治阶级之所以需要思想、意识形态,是因为他们不仅需要支配物质生产资料,还需要支配精神生产资料。只有这样,统治阶级才能实现长久统治。第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深刻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根源,认为统治阶级在社会物质关系领域居统治地位,统治阶级的物质关系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可见,在意识形态问题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彻底坚持了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他们的存在、而是他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他们的意识的观点。由于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物质关系的反映和表现,因此它为统治阶级物质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服务,是维持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的必要条件。第三,统治阶级维持思想统治需要职业思想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主要是统治阶级中有概括能力的思想家的产物。在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人是以该阶级的思想家的面貌出现的,他们把编造这一阶级关于自身的幻想当做主要的谋生之道,这就是职业思想家的产生。第四,历史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6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统治阶级中职业思想家编造思想的手段归结为以下三种:一是把进行统治的个人的思想同这些进行统治的个人本身分割开来,从而承认思想或幻想在历史上的统治。二是使这种思想统治具有某种秩序,证明在一个承继着另一个而出现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把这些思想看做是“概念的自我规定”。三是为了消除这种“自我规定着的概念”的神秘外观,便把它变成某种人物——“自我意识”或“思维着的人”、“哲学家”、“意识形态家”等。。5.《共产党宣言》序言中说其基本原理至今仍是正确的,而对它的运用为什么又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段重要论述,确立了两个基本原则:其一,不管情况发生多大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完全正确的,必须永远坚持,决不能背离和丢弃。其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革命实践的产物,坚持和运用这些原理必须以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决不能把它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运用,突出地表现在他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本质,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情况、新特点为转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人地总结、研究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经验、新规律,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在他那个时代被不断地补充进新的内涵而获得新的活力。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是照搬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原则,还是以中国革
本文标题:马列经典著作选读综合练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661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