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给排水/暖通与智能化 > 《马列原著选读》复习思考题及答案整理-(1)
《马列原著选读》复习思考题及答案第二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发源地——《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1.马克思在《手稿》中是怎样论述“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的?对此应作怎样的评价?答案:“异化劳动”概念是以对人的真正的、符合人的类本质的劳动的认可为其思想前提的。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应当是自由、自觉地,只有这样的劳动才是真正的人的劳动,关于劳动的学说也必须要以这种劳动为核心。这是关于人的科学的一个基本要求。现实中的以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就是对这种劳动的“异化”。在内容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也就是说,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自身就变为越廉价的商品。第二,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决定了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过程之间的关系也必然是异化的。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中,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对于工人来说也就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一种不属于他自身的东西。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无法肯定自己的生存意义,相反,只能否定自己。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就是要劳动,要自由自觉的劳动。不允许人进行自由自觉的劳动,这是违反人的类本质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情况恰恰就发生了。第四,人同人相异化。在《手稿》中,这第四个异化规定是从前三个异化中推论出来的。在马克思看来,当一个人分别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类本质处于异化、对立状态的时候,这些东西必然属于另外一个“他人”。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评价如下:首先,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无疑是马克思世界观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开启了马克思的理论视角向现实的经济生活领域深入的先河,为其以后的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异化劳动理论又标志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观的一定程度上的克服和超越。其次,从当时理论界在异化问题上的思想水平来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深度也是很突出的。在与马克思同时代的思想家中,对“异化”概念研究得最深入的要数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之一赫斯了。赫斯提出了“金钱异化”的观点,但马克思对“异化”的理解却是明显超越出赫斯的水平的。在马克思看来,金钱、货币的异化根源于私有财产的异化,根源于劳动的异化。在当时的哲学理论界,马克思的这种解释显然是对“异化”的最深层阐释。最后,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参照物,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第一,尽管赋予了人的类本质以劳动的内涵,但异化劳动理论本身还是以人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的,本质上仍未脱离伦理人本主义的范围,抽象的东西仍然是其理论的主体。第二,异化劳动理论把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为理想劳动和异化劳动的矛盾,还没有深入到私有制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的层次,这说明它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依然是前科学的。第三,异化劳动理论把人类的历史理解为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及其扬弃的过程,把人类的解放理解为异化的消除、人向自己的类本质的复归,这样的理解显然跟唯物史观的结论还相距甚远。《手稿》中,马克思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其共产主义观的:第一,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在《手稿》中,“共产主义”是作为“异化劳动”的对立面来设定的。在“异化劳动”的部分,马克思已经明确地说明,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手段及其必然结果,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作为异化劳动之消除的共产主义当然应当把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作为其核心的内容。第二,共产主义作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只抛弃私有财产身上体现出来的异化关系,而不抛弃物质财产本身。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不是虚无主义,它不会抛弃人的对象化劳动的物质成果,即人类文明的物质成就,它只抛弃附着在这些物质成果之上的异化的关系。共产主义者不是禁欲主义者,他们也要占有财富,只不过是作为类的人来占有这些财富而已。第三,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彻底扬弃,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第四,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存在于私有财产的运动之中。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的统治使工人越来越穷,无法继续生活下去,因而只能起来革命,这就是私有财产的运动给共产主义提供的经验基础;私有财产又是作为异化劳动的结果而出现的,就劳动而言,它不可能一直处于异化的状态,异化劳动总会被克服,这就需要共产主义来完成这一根源于人的类本质的历史使命,这是私有财产的运动给共产主义提供的理论基础。对《手稿》中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的评价如下:首先应当确认的是,马克思《手稿》中的共产主义观点也同样带有无法抹去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思维色彩。共产主义之所以是必须的,也并非因为它和历史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而是因为它与人的理想本质的要求相一致。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马克思对共产主义观的理解中,也包含一种从现实经济事实出发的科学的思维逻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对现实的劳动的客观作用的重视。(2)在认识论的向度上对客观对象在人的感觉形成中的作用的重视。(3)对经济因素在社会形态中的作用的重视。2.《手稿》中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个概念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马克思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理解?答案: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一个环节、一种原则,即扬弃私有财产的环节,人的类本质复归的原则,对于处在私有制下的人来说,共产主义是其最近的将来必须要达到的一种形式,这是他真正成为类的人的一个前提条件,但共产主义还不是人类社会的真正形式,还不是人类的最终发展目标。《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概念,在他看来,只有社会主义才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形式。社会主义的历史是真正的人的历史,而共产主义只是人向自己的类本质的复归的历史,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把它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准备史。社会主义中的人跟异化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包括对异化的否定关系,而在共产主义的环节上对异化的否定恰恰是其主要的内容。在《手稿》中,马克思在思想的总体基调上是采用了费尔巴哈的方法的,因此,在他看来,共产主义阶段上的人因为还没有达到从自身出发证明其真实存在的程度,所以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类的社会形式中的人,只有社会主义,才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形式,人们在其中用不着他物的中介就能证明其自身的真实存在。在马克思这里,“社会主义”、“社会”、“类”这三个概念是处在同一个人的本质的实现层次上的。3.在《手稿》中,马克思的世界观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为什么说《手稿》是马克思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答案: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无疑是马克思世界观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开启了马克思的理论视角向现实的经济生活领域深入的先河,为其以后的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异化劳动理论又标志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观的一定程度上的克服和超越。因此,《手稿》是马克思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4.《手稿》中,马克思是怎样理解人的价值问题的?在价值观上,《手稿》在哪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答案: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的价值问题的理解是理论立足点上的抽象人性价值论,加上批判对象上的经验论这两者的统一。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参照物,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第一,尽管赋予了人的类本质以劳动的内涵,但异化劳动理论本身还是以人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的,本质上仍未脱离伦理人本主义的范围,抽象的东西仍然是其理论的主体。第二,异化劳动理论把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为理想劳动和异化劳动的矛盾,还没有深入到私有制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的层次,这说明它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依然是前科学的。第三,异化劳动理论把人类的历史理解为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及其扬弃的过程,把人类的解放理解为异化的消除、人向自己的类本质的复归,这样的理解显然跟唯物史观的结论还相距甚远。5.在对历史主体的认识上,《手稿》达到了怎样的理论水平?马克思是怎样理解“类”和“社会”这两个概念的?答案:异化史观对人的本质、人性、历史主体、社会等概念的理解是唯心主义的。这种理论不是把人置于现实的社会关系及其历史发展之中,而是从所谓的人自身出发,孤立地、抽象地考察人性,把观念性的人性当成了人的本质内涵,其结果必然是如马克思所说的“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发展的过程”。6.如何正确评价所谓的“社会主义异化论”?答案:前几年,由于党风和社会风气方面的原因,我国国内理论界有人提出了“社会主义异化论”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不仅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异化,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异化,“异化是社会主义一切弊病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上大量存在的丑恶现象所能给予的最科学的说明”。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首先,从异化概念本身的内涵来看,在思想史上所有使用过这一概念的思想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都有两个明确的界定:第一,异化必须是异己化。第二,异化是母体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因此,如果承认社会主义社会的异化论,那事实上就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加区别地等同了起来。而社会主义社会尽管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跟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也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其次,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是特别针对私有制社会来使用的,至于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从未用异化来加以解释。由此可见,把社会主义下的非对抗性的分工和私有制下的对抗性的分工混淆起来,认为既然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分工,因而就必然存在异化的看法,是不符合马克思的本意的。再次,从现实的实践看,“社会主义异化论”的观点是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的。如果把一些消极现象仅仅归结为社会主义的异化,那么,这只能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把具体的问题抽象化,这在认识上无助于推进对真理的追求,在实践上无助于促进对问题的解决,因而,这样的观点是不足取的。第三章“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怎样理解《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实践观点的提出在马克思世界观的发展史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答案:对于马克思来说,《提纲》的转折是巨大的。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实践的世界观思维方法,这标志着马克思已经找到了解开困扰他思想的疙瘩的钥匙。按照这种新的世界观,世界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人与外界客体在世界中是以实践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人类的社会历史既不是精神发展的历史,也不是事物客体的机械运动的历史,但它也不是对人类的精神、价值以及客观对象的抛弃,它是以人的实践的方式把上述主体与客体两方面的因素统一在一起的过程。通过实践,人在改造外部对象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活动方式,从而体现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的不断实现。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这必然要通过生产关系的革命来完成,共产主义是人类主体价值的真正实现,而历史的意义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在这一理论维度上,实践又具有革命的批判的意义。因此,随着实践世界观的诞生,便出现了一种新的精神即现实的、实践的人文精神,一门新的科学即关于社会历史的真正的科学。在世界观维度上的实践的立足点为马克思得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法直接打通了道路。2.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世界观相比,马克思的《提纲》中以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的根本特点是什么?答案:费尔巴哈的哲学主要是用来批判宗教神学的。在宗教中,神具有独一无二的自明性,费尔巴哈的哲学为了达到批判宗教的目的,用自然界和人代替了神的地位,因此,在费尔巴哈看来,外界事物和人即整个感性世界时独立自存的。这就等于把现实世界看成了一个凝固的客体。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直观的。进一步来说,费尔巴哈理论的目的也并没有向他发出实践式思维的呼唤,作为对神性的批判,费尔巴哈只需指出神的观念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就可以了。费尔巴哈除了宗教批判之外,就是忙于建立他的爱的新宗教了,这就更不需要实践式的思维方式了。因此,从这点也
本文标题:《马列原著选读》复习思考题及答案整理-(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661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