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记叙文的构思技巧(一)
1记叙文构思技巧·学案(一)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矣……凡大体文章,类多枝派;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干。是以附辞会义,务总纲领;驱万涂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扶阳而出条,顺阴而藏迹;首尾周密,表里一体:此附会之术也。——《文心雕龙·附会》高考记叙类作文要想脱颖而出,在构思上就一定要有过人之处,“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里徘徊了”(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语)。一、一线串珠法“流水账”是记叙类作文写作的大忌,究其因,主要是作者缺少连缀典型事件的功力。如果作者能在文章“明晰的发展脉络”这根红线上,巧妙地缀上几颗闪亮的事件“珍珠”,就能逐层拓展开文章丰厚的内涵,使文章迸射出强劲的纵向穿透力。天津考生的《范儿》通过对王小凯、范小帅这一正一反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表明了作者对“什么是真正的‘范儿’”的看法。作者在“范儿”这根红线上,巧妙地缀上了范小帅三颗畸形“范儿”事件的“珍珠”:一是涂画校服,二是聚众抽烟,三是街道游荡。请看第一颗“珍珠”:新学期伊始,学校将校服分发到学生手中,范小帅看着将校服套到身上的邻居兼同学王小凯,不屑地撇了撇嘴角。“土包子!”范小帅心想,“这么普通的校服也愿意穿,真是没格调!”次日,王小凯在上学路上偶遇范小帅,震惊地瞪大了双眼:“你……你怎么把校服涂成这样!会被批评的!我……我这里还有一件校服,要不你先换——”“用不着!”范小帅暗骂王小凯扫兴,“这叫‘范儿’,你懂吗?”一路上,范小帅收获了无数惊奇的目光。进入学校后,更是成为焦点,一声声“画得真漂亮”使他沉浸于满足感中,众人的称赞也使他从被班主任责令整改的愤怒中走了出来。三颗事件的“珍珠”恰似小品中的三个包袱,不仅摇曳着“事趣”,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而且不断地发出“青春期叛逆少年如何走出‘范儿’的误区”这一揪心的叩问,让读者笑中含泪。二、设计悬念法电影“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对“悬念”有一句经典的诠释:“我在影片中放置的定时炸弹,它一刻不爆炸,观众的心就一刻放不下来。”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如果作者能在记叙类作文中巧妙地设计出扣人心弦的悬念,就可以使读者产生追根究底的阅读冲动,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神奇的构思效果。上海考生的《讲和》正是采用了设计悬念法,一下子抓住了阅卷老师的眼球。文章开篇交代了“我们”家两头犟“牛”:老张是我爸,但我从来不喊他“爸”。他自命为一家之主,强硬地要求我服从他所有的命令;如果不从,他就来硬的——打骂。而我也很倔犟。我妈说我们家有两头“牛”:一头“老牛”,一头“小牛”。于是,家里常常上演“斗牛”的场景。不是人跟牛斗,而是“牛”跟“牛”斗。悬念由此而生,“两头犟‘牛’能否讲和”成了压在读者心头的一块沉甸甸的石头。我一直盼望着快点长大,好能养活自己,不需要老张的“救济”,不想听他说“我赚钱多不容易”。我不止一次问我妈,我是老张的亲儿子吗?随着我叛逆期的到来,我跟老张更像两头裹着“软猬甲”的牛,互相用坚硬的刺伤害着对方。时间在一天天地推移,读者的心也在一天天地收紧。学校要求在父亲节那一天,每个学生都要给自己的父亲洗脚,要录成视频传给班主任。这是什么奇葩规定!为什么要给父亲洗脚?如果是给我妈洗脚,我一定很愿意!“小牛”肯服软低头吗?“老牛”肯吃软接受吗?至此,悬念已推向极点,读者的心弦也绷紧到了极2点。父亲节终究还是到了……我忍住心里的不满,用只有自己才能听见的声音指着水盆说:“我给你倒了洗脚水。”他一愣,似乎想说什么,但还是默默地坐下了。他脱了鞋,我又主动帮他脱了袜子,帮他把脚放了进去……我低头帮他洗脚,他似乎很不习惯,但还是任由我摆弄。他的脚有些浮肿,开了一天的出租车难免这样。我不敢抬头看他,因为我已经泪流满面。我能感觉到他也很激动,应该也哭了。我帮他擦好脚,准备去倒水的时候,他拉住了我。“儿子,对不起,爸爸平时对你太严厉了。”我抱着他哭了。那一刻,我们都除掉了所有坚硬的刺,露出了彼此内心柔软的一面。我跟老张终于讲和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至此,压在读者心头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扣人心弦的悬念设计,使读者的心与作品人物的心一起跳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悬念设计的神奇的效果。三、情节突变法记叙类作文叙事的常规模式是“起因——经过——结果”,受其负面影响,许多学生作文的构思常常会落入平铺直叙的窠臼,使读者产生“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消极的阅读心理。如果作者在构思的过程中,能跳出程式化的框框,别出心裁地设计出出人意料的突变式情节,就可以使文章显示出腾挪跌宕、一波三折的情节魅力,从而激发起读者“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阅读快感。四川考生的《香,不香》以先闻其声的开端紧扣“老实”落笔,由“我”来“不香”店的后悔和对面“香”店老板的招呼,转入故事的发展,巧妙地扣住“聪明”做文章:“冲我笑,闪烁的眼睛”,一见“聪明”;“冲我招手”,二见“聪明”;送笔,三见“聪明”;讲述自己的故事,打动顾客,四见“聪明”。如果按照程式化的情节设计,“聪明”的文章已经做足,也该收尾了,但是作者却匠心独运,设计出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突变式结尾:日子一天天过去了,“香”店的米线依旧牢牢地抓住我的胃。暑假刚过,我又迫不及待地来到“香”店。怎么关门了?正在纳闷,地上的一张旧报纸映入我的眼帘:“黑心老板使用‘一滴香’,店铺被查封。”图片上正是这家“香”店啊。我的脑袋嗡的一声,一种翻肠倒肚的感觉,让我几乎要跌倒。脑海像过胶片似的,晃过“香”影子和金镶牙狡黠的微笑,记起曾经上课时有过晕乎乎的状况,原来,这都是“香”惹的祸。内心的震惊无法用语言表达,握紧的拳头满是被人欺骗的不快与愤怒。一阵凉风吹来,对面“不香”店的那位老实的爷爷,脸上打着皱却永远笑眯眯地冲着过往路人打招呼呢。突变式情节设计昭示出“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未必是真聪明”的深邃内涵,峰回路转,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四、欲扬先抑法虽说日常生活信奉“平平淡淡才是真”,但记叙类作文写作的法则绝不是平淡,而是“文似看山不喜平”。欲扬先抑的构思方法能使平淡的写作素材尺水兴澜,通过情节的起伏、情感的波折,激荡起阅读心理的落差,从而产生震撼人心的构思效果。安徽考生的《真正的美》成功地演绎了欲扬先抑构思方法的独特效果。刚来城市打工的乡下妹子翠翠去理发店理发,因装扮不合时宜而遭理发师冷遇;而长腿美女却因装扮时尚而受理发师热捧。一抑一扬,冷热分明。但在老人和孩子这面“镜子”的照射下,理发师的态度发生了逆转:一会儿,一位脏兮兮的老奶奶牵着一个营养不良的小孩出现在了香樟树下,他们大概是来乘凉的。长腿美女从镜子中看见了,马上捂着鼻子,抱怨地说:“老板啊,这儿怎么这么臭啊?”……嚷着要把老奶奶赶走。刚凉下来的老奶奶听到了这些,对姑娘说道:“我小孩一天没吃东西了,再加上大热天他又中暑,你就让我们在这休息一会儿吧。”……翠翠立马从沙发上站起来,从包里慢慢地抽出了一张十元人民币,快步走到树荫底下,把钱递给了老奶奶,说:“老人家,我钱不多,但我希望能帮到你们。”老奶奶一把抓住翠翠的手,激动地说:“谢谢你啊,你真是个好姑娘。”理发师怔了一下,大概被翠翠的精神给震住了,说:“人家乡下孩子多不容易啊,自己在城里拼死拼活,还热心地帮助别人。”美女红了脸,气愤地说:“你话怎么那么多啊,到底还剪不剪啊?”理发师不屑地放下了吹风机,说:“你还不乐意啊?那就不剪了。哎,对了,姑娘啊,头发快干了,快进来剪吧。”3从“外表之美”到“心地之美”,理发师终于发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美”,欲扬先抑方法的成功运用,展现出当代中学生对“美”的认识历程,更凸现出作者的悲悯情怀。五、细节凸现法人们常说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而细节则是人物的血肉。可见,细节在记叙类作文写作中的重要作用。而细节描写的成功,关键在于细节要细。细节不细,就使人物成了一个个活动的影子,事件成了一个线路图,主题也就成了没有血肉的符号。这就要求我们抓住“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朱自清语),把它们巧妙地镶嵌到文章的构思之中,凸现出人物的神韵和文章的旨趣。四川考生的《父亲的秘密》正是以精彩的细节描写表现出了如山的父爱:记忆中,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小心谨慎地练习着自行车……那道木讷的目光,似乎已经厌倦了继续观看下去的想法,漫无目的地转向了另一边,随即父亲迈开步伐,背过身去,离开了。留下了那个男孩一次次地摔倒与委屈泪水的滴答声。但那男孩没有注意到的是,当那道身影转过时,双手在微微颤抖,目光依旧向后瞟了瞟再次摔倒的他,目光中透着实诚、忠厚,却那样机智、敏锐,如同他踩着男孩血与泪的步伐,一步一步……今天,车站旁。我提着行李,准备离家到几十公里外的重点中学上学……我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快到拐角时,父亲定住了,回头深深地望了一眼。看到我仍在注视着他,狠狠地一甩头,转过身。我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了下来,心里却是那样温暖。父亲的沉默依旧那样坚定,如同他毅然离去的步伐,一步一步……微微颤抖的双手、向后瞟去的目光、回头深情的一望……父亲对我的深深的“爱”和我对“父爱”的深切的感受,都在这些细节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但“父爱”不是柔性的,而是刚性的,他要让自己的儿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摔打磨炼,“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为此,作者通过“迈开步伐,背过身去”“狠狠地一甩头,转过身”这两个颇具硬汉气质的细节的描写,有力地表现出父亲“(大聪明的)老实”的外表下包藏着的“(大智慧的)聪明”。六、哲理升华法当前,高中生的记叙类作文写作还存在着“低幼化”的弊端,其立意高度还停滞在初中生甚至小学生的层面上,文章中缺少生活的体味、青春的思辨和时代的激情。为此,我们有必要在客观冷静叙述的基础上,升华出思想感情的火花、生活哲理的闪光、人生意义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尽显我们当代高中生的精神风采和思想品位。湖北考生的《无声的奔流》首先以客观冷静的笔调叙述了一对聋哑夫妇在学校门口经营的一个煎饼摊子:摊子简单却整洁干净,老板做煎饼做得极认真,全神贯注。每当一张煎饼做好时,他必要走出摊子,站得笔直,把煎饼装袋,微鞠躬,双手将煎饼奉上,无一例外。整个过程皆是沉静的,唯有油珠爆开的轻微声响自始至终。然而我却听到近乎天籁的声音:以对职业的虔诚与对顾客的真诚交融而成的乐章。在此基础上,作者缘事生发,升华出生活的哲理,从而使文章闪耀着夺目的哲理光芒:人人咏赞的盛世辉煌,无不来自于底层人物忘我的奔腾,来自于他们在没有灯光、没有鲜花、没有镜头的世界里无声的呐喊与积累。他们是沉默的动力,却延续着这场辉煌。……世界未曾给予灯光,他们却甘愿奉上熹微光芒,汇聚成阳。七、视角变换法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地球人都知道”,没啥意思,你何不到秃子的“背面”看一看他脑后那一两根可贵的“青丝”呢?相信会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视角的变换,能够使文章的构思另辟蹊径,别开生面,“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从平淡中显出“奇崛”来。2015年高考江苏卷文题的第一关键词是“智慧”,当绝大多数考生大谈人类智慧的时候,阅卷老师早已磨出了耳茧,而《虫子的智慧》的作者却将触觉伸向了“虫子”,全力去描写两只虫子的智慧,顿生文趣,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请看其中一个精彩片段:那一天,在湿地公园的一棵小柳树上,我见到一只豆虫。它在慢慢地吃一片叶子。从侧面看,它就像一片叶子。开始它贴着小树枝,顺着叶柄吃。不一会,它换了姿势:不吃了,靠近尾部的软足抓住枝条,4身子探出去,摆出了一片叶子的造型。我细看,它的身上有淡绿的条纹,有褐色的斑点。再看它刚吃过的那片树叶,也是淡绿的叶脉,褐色的斑点,而且两者方向也一样。我用一片草叶动了动它,看它会不会爬到别处去。结果它一动不动,一直保持着树叶的造型。看来,它知道,自己行动缓慢,逃跑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还不如拟态伪装呢。鸟和青蛙之类的小动物,常常对静止的东西视而不见,而且一般不到万不得已,不吃已死的昆
本文标题:记叙文的构思技巧(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672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