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上善治水的四个大系统,上善治水的典例:大禹治水和都江堰
上善治水:我们先看一下这个上善治水的“上”字本义:《说文》:“上,高也”。上与下相对应,“上”指事物高的一面。例如:上方,构成一个词,常用来指天上仙界,或者皇帝;还有一个成语,“上干天怒”,指错事惹起上天震怒;上仙,则指天上的神仙;上穹,则指上天或者天帝;上神,则是指中三界的神灵、天神;上都,则是指玄界中的天宫。遵从、顺应、符合道与德的事物,皆可称之为“上”也就是说,不要离开道和德去办事,那么就称之为符合“上”。“善”字义:《说文》:“善,吉也”。会意字,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所以“善”字本义:吉祥。依据“上”,就善,就吉祥。善,在《国语·晋语》:“善,德之建也”。也就是说善,是德的一个基本结构,是一个前提。《易·略例》:“故有善迩而远至”。善,含有修治之义。例如:善时即指吉时;善祥即指吉祥、吉兆;善征即指吉兆;善日则为吉日。善风即指良好的风气;善言即指美言、益语。这是善。所以把“上”和“善”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到,她的基本定义,就是符合道与德这个根本原则的方法,那才是上善,能够给人带来吉祥,给我们生命带来吉祥,带来好的利益的才能称之为“善”。这个善要符合这个最高的境界。那就是上善。“治”字义:形声字。从水,台声。本义:水名。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的意思。水字义: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H2O,水与天德地气能量具有极佳的亲和性,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这个水,在道家学说则将水分类为有形有质之水和有质无形之水。有质无形之水,与有质有形之水性质是相近的,但是这个无,这个有质而无形之水,却以能量形态方式存在着。所以道家学说当中才具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那么这个天一生水,这个生的水,并不是单纯提的我们所能够看得到的有质有相有质有形的水,而是包含着,而且更重要的指的是这种无形无相的水,智观不见,慧观可得,人们又将其称之为“玄水”。对于这个水的定义,我们在研究老子学说当中,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点,不要仅仅只是从哲学意义上去研究。西方哲学的研究本身就只是在研究太极白,而没有涉及到太极黑中的万物。所以我们将这四个字先解析一下以后,再来综合上善治水。上善治水简释:如果简单的翻译,就是:运用最符合大道自然客观规律的吉祥方法,整修治理一切水。(包括有形有相和有质而无形的玄水。)上善治水的详解:详细解读老子“上善治水”的哲学观和方法论,以及道学观和道学观的方法论,我们必须首先掌握好和理解好上善的涵义。如同老子在第一章所运用的上德与下德,上仁与下仁等等一样。上善,就是最好的、最符合大道自然客观规律的方法,最吉祥、最有益于众生的方法。三生万物,道生之而德畜之。万物都是道生德养,那么最吉祥的方法,莫过于尊道贵德,符合自然客观规律才能称之为上善。尊道贵德,顺天应人的方法,也就是上善之法。在这个原则基础之上,展开整修治理世间的一切水。因为世间的水,具有多样性,例如有质有形的自然环境之水;作用于人体之水;人体内环境之水;以及有质无形之水等等。在这四大类中,其中的有质无形之水,才是老子所揭示的关键之所在。在中国道德传统文化中,对物质的分类,并不是按照现代物理或者化学的属性进行分类,因此,我们对水的分类可以分为四大系统。我们只有对水的四个系统进行分析和了解,才能全面掌握老子在本章中所揭示的关键性内容。上善治水的四个大系统:①、上善治理自然之水使水变善,益于人类生存发展;②、上善治理各种水使水变善,直接作用于人体内利益于心身健康;③、上善治理人体内70%的水,使其承载天德地气改善和升华人们性命的健康和质量。④、居无驭有,上善治理人体内有质无形的肾水,使精气神产生根本性改变。那个改变就是人更高层次的,由庶人向贤人,再向圣人的质性的改变。下面我们再逐个系统地分析一下,也就能建立起一个系统性的概念。(一)、上善治理自然之水使水变善,利益于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然之水,主要是指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水。例如,雨水、湖水、河水、江水、洪水等等,现代社会还添加了一个非常大的项目:污水。在历史上治理最多的莫过于洪水。因为水一旦改变成洪水以后,就如同猛兽一般,吞噬人类的生命,摧毁人类的财产,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因此治理洪水在历史上是记载中最为常见的治水。人类治水的经验虽然丰富,记载也颇多。但是真正属于上善,能够名至实归为上善的案例并不多见。但是真正属于上善治水的事例,却能流传千古,利益社会民生于千秋万代。下面我们根据历史的先后时序例举几例,也就容易明白这一系统中的根本特点。上善治水的典范,大禹治水:我们按照时序先后排列一下。禹为鲧(音gǔn滚)的儿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禹是夏代开国的君主。他因为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禅让为天子,后世称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传位于儿子启,(这一点我们讨论过。)启继承王位后由此而开君主世袭之制。亦称为夏后氏。禹是中国人所知的一位治水英雄,他为治水三过家门不入,贵为天子,却保持平民本色,亲近百姓,为民谋利,是帝国君主制度下的君主典范。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下去日子。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这种情况下,首领们都推荐大禹的父亲鲧。当时,尧对鲧的能力并不认可。但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的能力更强的人才,你就试用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使用。鲧盗取上天的息壤,造堤筑坝,花了九年时间治水,却没有把洪水制服。他只懂得水来土掩,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非常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将治水方案,改堵塞为疏导,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劈山引流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带头挖土、驱石,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汗毛都磨掉了。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这三件东西都不是凡间之物。比如这个“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传授给大禹的黄河河道流向图,地势图,相当于现在的地图,水脉网地图。这个地图,这个河图,对他顺地势疏通导水,掌握全局,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其它的流传到今天,道家还有禹步,他就是观察、他创造了禹步,用小的力量来搬动大的石头,甚至驱动山石,用小的力量来搬动山石。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刚好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耐着没进去探望。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泛滥,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用开山斧凿开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黄河河水就畅通无阻了。迄今还可以看到,刀劈斧凿的龙门山的痕迹。这是第一例上善治水,可以说,禹和他父亲在治水的问题上运用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方法,得出了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所以在历史上就创造了一个辉煌,树立了一个典范;这就是疏导远胜于堵塞。大禹治水,为中国黄河流域的文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造福于中华子孙几千年的发展,堪称是上善治水的典范。第二个案例:上善治水的奇迹,四川都江堰都江堰全境都江堰坐落于成都附近,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建于公元前256年,秦昭王后期李冰任蜀郡守期间所做出来的。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重要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个特点大家要掌握好。汉朝司马迁曾经考察过这个都江堰。在元朝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经游历过,专门骑马从西安到都江堰进行考察。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德国地貌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也亲自来都江堰考察,他以行家的眼光,考察后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他曾于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设专章介绍中国的都江堰。可以说,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我们自己后来的子孙都不太重视,但是在西方人眼中,他们一眼就敏锐在看到了这一伟大工程的价值。都江堰水利创建的工程,那的确是一个奇迹,更是一个典范,我们自己并没有重视,是西文人发现并宣传以后,我们中国人才开始认同,这也是一个悲哀。都江堰水利创建时有三大特点,就是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这三大主体工程,当然其它还有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共同构成,通过这三大工程的构成,就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良好的防洪灌溉作用。凸显出上善治水的成果。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顺应的伟大工程之一。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建设,远在秦代,却创造出了迄今为止,世界各国都难以比拟的治水奇迹,而且使用价值至今仍然没有产生贬值。这无疑是一项最符合“上善”要求的治理自然之水的案例,非常值得人类总结其中的经验。都江堰工程,既是一项上善治水的奇迹,同时也是一项人类与自然和谐、符合大道自然客观规律思想的具体应用。李冰在建筑都江堰的过程中,整体地把握住了“形”和“势”两大系统,应用了大量道家的思想和方法,易理与道理,都明显地体现在整个工程之中,这与黄老思想在秦代的巨大社会影响不无关系。但是,随着社会的离道失德,人类的智、慧逐步“智增慧消”,在治水领域,这种整体性把握住上善原则进行治理自然之水的案例,也就逐步消失怠尽,奇迹也就不能重复产生。明代隆庆年间,中国也出了过一位比较棒的水利工程师,名叫潘季驯。他在治理黄河水患中,发明了一种“束水冲沙法”,以水治水,同样不失为“上善治水”的高招。黄河泛滥成灾,河水夹带大量泥沙,淤积在河床中,河床比地面还高。请人挖沙清泥又花不起银子,他就想出了这么一个法子,利用水本身的冲刷力量,给河床清淤去积。潘季驯的束水冲沙法,虽然高妙,但只是一法一技,与都江堰工程相比,那就相形见绌得多。潘季驯只是知水性,用水性,而并不象李冰那样既掌握地形水形,同样掌握着它们的气势与形势,在系统上进行综合利用。总而言之,上善治水,必需要突出“上善”两个字。但是要想达成上善的目的和效果,就必须具备道德根文化的人文素质,必需具备修之身的底蕴,要能够做到“知形守势”和“以势驭形”。知形是后天智识应当把握的系统;守势,却必需具备慧性,真正认识气势,以气势调控形势,才能使“形”与自然客观规律相吻合,从而实现上善。然而,只有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实践,才能使人们真正产生和拥有“知形守势”、“以势驭形”的智慧和创造力,离开了修之身的实践,仅凭后天智识为用,也就无法实现对形和势的整体把握,只能在知形的狭小“白境”的范畴中徜徉。我们再来看现代人的治水,就有点儿远不及我们的祖先们了,与我们的祖先也就相去甚远了。我们已经不知什么叫“上善”,“上善”是是何物我们已经不懂了。对于观形察势,知形守势,我们已经只研究形,却不知道什么是“势”,更不精明于势中的“气”为何物,这个精明那就是要慧性,要精白透明,见势,你要见得了势,你才能够说达到了精明。没有进入这种状态,进入这种境界,那就不知道势当中的气,是什么东西。所谓“气势”一词已经失去了祖先们给它
本文标题:上善治水的四个大系统,上善治水的典例:大禹治水和都江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725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