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肺功能检查(Lungfunction)受检者呼吸生理功能的基本状况作质与量的评价1.明确肺功能障碍的程度和类型2.观察肺功能损害的可复性3.对探索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判断疗效4.疾病的康复,劳动力鉴定5.评估胸腹大手术的耐受性等。肺功能具有巨大代偿能力,需结合其他临床资料综合判断。肺功能具有巨大代偿能力,若部位局限,肺功能可以正常。因此必须结合病史、体检及其他检查资料综合判断。第一节肺容积检查•根据肺和胸部扩张与回缩程度,肺内容积气量产生的相应改变,分为四种基础肺容积(basallungvolume)和四种基础肺容量(basallungcapacity)肺容积:指安静状态下,一次呼吸所出现的呼吸气量变化,不受时间限制,理论上具有静态解剖学意义:包括潮气容积、补吸气容积、补呼气容积和残气容积。这四种容积彼此互不重叠。肺容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础肺容积组成。四种基础肺容量包括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肺总量。临床上残气量、肺总量需先测定出功能残气量后通过计算求得,而其他各项均可直接测定。测定方法:受检者取立位,上鼻夹,含口片与肺量计相连,平静呼吸5次后测定肺活量。测得值须以体温、大气压、饱和水蒸汽压进行校正。1.潮气容积(tidalvolumeTV):一次平静呼吸进出肺内的气量,正常成人约500ml。影响VT的主要因素是呼吸肌的功能,尤其是膈肌的运动,其次是性别、年龄、身高与呼吸习惯(形式)。2.补呼气容积(expiratoryreservevolumeEVR):平静呼气末再用力呼气时,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正常男性1603±492ml、正常女性1126±338ml。3.补吸气容积(inspiratoryreservevolumeEVR):平静呼气末再用力呼气时,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当呼气肌和吸气肌功能减弱时,ERV和IRV减少。3.深吸气量(inspiratorycapacityIC):平静呼气末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最大气量。正常IC应占肺活量的2/3或4/5,约为补呼气容积的2倍。IC=VT+IRV正常男性2617±548ml;女性1970±381影响IC的主要因素是吸气肌,其次是胸廓、肺活动度降低与肺组织弹性回缩力提高和气道阻塞。5.肺活量(Vitalcapacity,VC):最大吸气后所呼出的最大气量,右肺肺活量占全肺肺活量的55%、左肺肺活量45%。VC=IC+ERV测定方法:(1)一次慢呼气肺活量:平静吸气末作最大吸气后,再进行最大缓慢呼气至残气位时所呼出的全部气量。(2)一次吸气肺活量:平静呼气末作最大缓慢呼气达残气容积位后,进行一次最大吸气达肺总量位时所吸入的全部气量。正常值:男性4217±690ml;女性3105±452ml。实测值/预计值80%为异常(预计值即同年龄、同性别、同身高正常人测定的参考值),60~79%为轻度降低,40~59%为中度降低,40%为重度降低。临床意义:肺活量表示肺最大扩张和最大收缩幅度。肺活量减低提示有限制性通气障碍亦可提示有严重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胸廓畸形、广泛胸膜增厚、大量胸腔积液或积气、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腹腔巨大肿瘤等,以及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及支气管哮喘。5.功能残气量(functiongalresidualcapacityFRC):平静呼气后残留于肺内的气量即补呼气量加残气量(RV)。正常成人:男性:3112±611ml女性:2348±479ml6.残气量(residualvolumeRV):最大呼气后仍残留于肺内的气量。正常成人:男性:1615±397ml女性:1245±336ml6.肺总量(todallungcapacityTLC):深吸气后肺内所含全部气量。TLC=VC+RC男性5766±782ml;女性4353±644ml肺总量的减少见于限制性肺疾病;增加主要见于阻塞性肺气肿,因为残气量增加了。•FRC和RV均不能用肺量计直接测的,而需应用气体分析间接测算,要求测定气体不能与肺进行气体交换,一般常用氦(He)、氮(N2)气。临床意义:功能残气和残气:增多,提示肺内充气过度,见于阻塞性肺气肿和气道部分阻塞;减少,见于各种弥漫性限制性肺疾病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总量:减少,见于限制性肺疾病;增加,主要见于阻塞性肺气肿。一般认为正常RV/TLC≤35%,>40%示有肺气肿。第二节通气功能检查通气功能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随呼吸运动出入肺的气量和流速,又称动态肺容积。凡是影响呼吸频率、呼吸幅度和流速的生理、病理因素,均可影响通气量。(一)肺通气量1.每分钟静息通气量(minuteventilation,VE):静息状态下每分钟出入肺内的气量。VT×RR/min=VE正常值:男性6663±200ml女性4217±160ml。平静呼吸的潮气容积中,25%来自肋间肌的收缩,75%来自膈肌升降运动完成。>10L/min提示通气过度,可造成呼吸性碱中毒。<3L/min提示通气不足,可造成呼吸性酸中毒。2.最大通气量(maximalvoluntaryventilation,MMV):是以最快呼吸频率和尽可能深的呼吸幅度最大自主努力重复呼吸1分钟所得的通气量。正常值:男性104±2.71L女性82.5±2.17L通常根据实测值占预计值%进行判断,低于预计值的80%为异常。:临床意义:(1)MVV降低:见于①气道阻塞和肺组织弹性减退②呼吸肌力降低和呼吸功能不全③胸廓、胸膜、弥慢性肺间质疾病与大面积肺实质疾病。(2)通气储备功能的考核:胸部手术术前评价与职业病劳动能力鉴定。正常值95%,86%异常,60~70%为气急阈%最大通气量量最大通气量-静息通气通气储量%=100(二)用力肺活量(forcedvitalcapacity,FVC)深吸气至肺总量位后以最大用力、最快速度所能呼出的全部气量。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orcedexpiratoryvolumeinonesecond,FEV1.0):是指最大吸气至肺总量位后,开始呼气第一秒钟内呼出气量。既是容积测定,也是一秒钟内的流量测定。常以FEV1.0、FEV1.0/FEV%或FEV1.0/VC%表示(简称一秒率)正常人3秒内可将肺活量全部呼出,第1、2、3秒所呼出气量各占百分率正常分别为83%、96%、99%。。正常FEV1.0值:男性3179±117ml女性2314±48mlFEV1.0/FEV%:>80%临床意义:是测定呼吸道有无阻力的重要指标。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病人:FEV1.0和FEV1.0/FEV%降低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病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病人:FEV1.0/FEV%增加。(三)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aximalmid-expiratoryflowcurve,MMEF,MME)是由FVC曲线计算得出用力呼出肺活量25%~75%的平均流量。正常值:男性3452±1160ml女性2836±946ml临床意义:MMF主要取决于FVC非用力依赖部分。在包括MMF在内的低肺容量位流量的改变,受小气道直径影响,流量降低反映小气道阻塞。而且MMF比FEV1.0/FEV%能更好地反映小气道阻塞的情况。(四)肺泡通气量(alveolarventilation,VA)指安静状态下每分钟进入呼吸性细支气管及肺泡参与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正常成人潮气量为500ml,其中在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上气道中的仅起传导气体作用,不参与气体交换,称解剖无效腔,约150ml。VA=(VT-VD)×RR肺泡通气量受无效腔与潮气容积比率影响。浅快呼吸的通气效率低于深缓呼吸。肺泡无效腔:进入肺泡中气体,若无相应肺泡毛细血管血流与之进行气体交换,也同样会产生死腔效应。生理无效腔(deadspaceventilationVD)是解剖无效腔加肺泡无效腔。正常情况下因通气/血流比值正常,生理无效腔基本等于解剖无效腔。肺泡通气量受无效腔与潮气容积比率(VD/VT)影响,正常VD/VT=0.3~0.4比值小则有效肺泡通气量增加,比值大则减少。浅快呼吸的通气效率低于深缓呼吸。(五)临床应用1.通气功能的判定通气功能测定为肺功能测定的最基本内容,也是一系列肺功能检查中的初筛项目,通常根据FVC、MVV和测定,并结合通气储备百分比、气速指数,对通气功能作出初步判断。%最大通气量量最大通气量-静息通气通气储量%=100VC实测值/预计值%MVV实测值/预计值%气速指数=肺功能不全分级VC或MVV实/预%FEV1.0/FVC%基本正常8070轻度减退80~7170~61显著减退70~5160~41严重减退50~2140呼吸衰竭20通气功能障碍分型阻塞性限制性混合性FEV1.0/FVC%↓↓N*或MVV↓↓N*或VCN*或↓↓气速指数1.01.0=1.02.阻塞性肺气肿的判定RV/TLC(%)平均肺泡氮浓度(%)无肺气肿352.47轻度肺气肿36~454.43中度肺气肿46~556.15重度肺气肿568.403.气道阻塞的可逆性判定当肺功能测定有FEV1.0/FEC%降低或根据临床表现疑有气道阻塞表现时,可选择测定:(1)通气改善率;(2)最大呼气流量。通气改善率(一秒改善率)给病人吸入沙丁胺醇0.2mg后15-20分钟,重测FEV1.0与FEV1.0/FVC%%用药前测得值测得值用药后测得值-用药前通气改善率=100×改善率>15%为阳性,15%~24%为轻度,25%~40%示中度可逆,>40%高度可逆。支气管哮喘患者改善率至少应达15%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改善率则不明显最大呼气流量(PEF)昼夜波动率用微型峰流速仪每日清晨及下午测REF,连续测一周后计算:20%对支气管哮喘诊断有意义。%)+最低(同日内最高-日内最低日内最高昼夜波动率=1002/1×PEFPEFPEFPEFPEF4.支气管激发试验气道反应性增高是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特征。支气管激发试验即是用某种刺激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通过肺功能测定判断由此所致支气管狭窄程度,以判断气道反应性。常用药物有组胺和乙酰甲胆碱。第三节换气功能检查•肺有效的气体交换不仅要求有足够的通气量和血流量,而且吸入气体在肺内分布状况、血流状态、二者的比例关系以及气体通过的影响,均对肺的气体交换效率产生影响。(一)气体分布方法:将吸入纯氧后测定呼出气中的氮浓度作为判断指标。判断指标以呼气至750~1250ml的瞬间氮浓度差为准,正常<1.5%。意义:导致吸入气体分布不均匀的主要因素是不均匀的气流阻力(支气管痉挛、受压)和顺应性(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肺气肿、肺淤血、肺水肿和胸腔积液)。(二)通气/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ratio,V/Q)有效的肺泡气体交换不仅要求有足够肺泡通气量和吸入气在全肺的均匀分布,且需要充分的血流量相匹配。正常肺泡通气量约4L/分,肺血流量约5L/分,二者比例为0.8(V/Q=0.8),换气效率最佳。病理情况下,局部血流障碍时,进入肺泡的气体,没有充足血流与之交换致使无效腔气增加(V/Q>0.8);反之局部气道阻塞,部分血流无通气与之交换,成为无效灌注,为静-动脉样分流效应(V/Q<0.8)。方法是通过动脉血气分析项目计算相关生理学指标进行间接判断。临床意义:凡能影响肺顺应性、气体阻力和血管阻力的病理因素,均可使V/Q异常,而V/Q比例失调是肺部疾病产生缺氧的主要原因。(三)弥散功能气体分子通过肺泡膜进行交换的过程称弥散,临床上弥散障碍主要指氧,其后果是缺氧。常用单次呼吸法测定弥散量。正常值:男性:18.23~38.41ml/Kpa*min;女性:20.85~23.9ml/Kpa*min。弥散量如小于正常预计值的80%,则提示弥散功能障碍。弥散功能障碍见于:弥散面积减少、肺间质水肿、肺泡壁增厚、肺泡毛细血管纤维性变。(二)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MEFV):用力呼气过程中,将呼出的气体容积与相应的呼气流量所记录的曲线。临床上常用VC50%和VC25%时的呼气瞬间流量作为检测小气道阻
本文标题:肺功能检查讲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728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