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经络学说与养生保健的现代解释(2018年10月)淮北中医正骨经络研究中心1.经络的基本概念早在二千多年前,著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就详细地综述了经络学说及其临床经验,可概括为如下二个方面:从形态学角度来看,每一条经脉都属于某一特定的脏或腑,并延伸/连结到四肢。亦即黄帝内经所说的:“内属脏腑”“外络支节”从生理功能角度来看,经络系统具有以下四种具有“自主性”的生理功能:“行气血”——全身的“气”和血是通过经络来输运的。此处的“气”是指一切看不见的细胞尺度和分子态物质、能量、和潜藏在生理功能背后的动态生命信息过程。“营阴阳”——此处“营”应解释为协调的意思。“阴”是指脏:心、肝、脾、肺、肾;“阳”是指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这些脏与腑是互相依存制约,相生相克的。“调虚实”——是指调节脏腑“虚”和“实”的二种生理状态:“虚”是指缺少能量、物质,和脏腑功能处于虚弱的状态;“实”是指能量、物质过剩,和脏腑功能处于负荷过重和亢奋的状态。“处百病”——是指人体可凭借体内固有的自修复功能(包括免疫功能)修复治疗各种疾病。经络系统这四种“自主性”的生理功能是区别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固有特征,即使是植物,乃至单细胞生物,它们都是在生命信息系统的调控下进行的。2.经络物质基础的实验探索过去十五年中,我们凭借整体论的思维模式,从多学科的理论角度,运用各种先进的现代实验技术,初步揭示出经络物质基础的全貌。它至少是由以下七种生理网络组织交叉、叠加构成:胶原纤维网络,多糖-水凝胶网络,组织液网络,淋巴网络,血管网络,神经网络,内分泌网络。看来,现代科学工作者之所以无法看到、和理解经络系统是基于以下二个原因:原因之一——不同的思维模式由于西方流行“还原论”的思维(认知)模式,多数科学家常习惯于将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为各个简单化的特定部分,然后分别进行研究。所以很多科学家只懂得他所研究的十分狭小的知识领域,难以用整体观的方法去理解一个复杂系统的全貌,就像有些人走进森林,见木而不见林。原因之二——目前生命科学的认知水平尚属初级阶段有些科学家常常自认为对人体的结构组织已全部懂得了,殊不知道生命科学发展至今,还只到达主要是形态学层面的认知阶段(水平),而对各种功能层面的认知却知之甚少,而对动态生命信息过程更是知之甚微,特别是对胶原纤维,对多糖-水凝胶、淋巴系统、组织液的长程输运、自主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等的潜在功能等。因此目前人们对生命体内复杂的生理功能和生命信息过程还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从而无法用现有的一点知识去深刻理解经络内在的各种机制。MRI测定“阳陵泉”穴位(GB34)的三维位置。“阳陵泉”穴位(GB34)在右膝关节下右侧的三维位置。2.经络物质基础的实验探索2.1用MRI、X-CT,凭“得气”感测定穴位在皮下的三维位置。六根针扎入右小腿的穴位中。凭“得气”感、用X-CT测定小腿上六个穴位的三维位置。国家标准腧穴图谱显示:足少阳胆经从小腿处的阳陵泉自上而下,到阳交处突然水平折向外丘,然后又朝下折向光明、阳辅,这一特异的循经路线虽然出自临床经验,但是却有其组织学基础,始终未离开其腓骨骨膜。X-CT显示: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和阳辅六个穴位“地”深度处的三维位置,均处于腓骨骨膜上。统计学数据显示:穴位的组织学三维位置均处于各种“结缔组织结构”之中,在这些“结构”中,还存在微血管、植物神经和淋巴等其他组织,因此这种“结构”是一种复杂结构。但这一实验探索仅具有空间几何学的定位意义。其后进一步的研究应聚焦在对此种“结构”的功能性特征的探索方面,并将其扩展至整条经脉…,就像盲人摸象那样,将经络系统的全貌逐步揭开。2.2胶原纤维具有液晶态结构,能高效传红外光五根前胶原纤维绞合成胶原纤维。X射线衍射法显示,胶原纤维还具有超晶格结构。三种氨基酸以一个结构单元连结成一根胶原蛋白分子,三根胶原蛋白分子以相差1/4周期的方式绞合成一根前胶原纤维,因此该前胶原纤维具有液晶态结构。胶原纤维具有一个能高效传输红外光的波段,它除了具有力学功能外,还具有传输能量和光信息的功能。把样品置于与光轴垂直的位置,其透过率为0.4%,虽然样品的厚度仅为0.5毫米。调整样品(长度为30毫米)的位置,使胶原纤维的方向平行于红外光谱仪中的光轴。光谱显示,胶原纤维具有一个9-20微米的高效传输红外光的波段。量子力学计算证明,红外光在胶原纤维中的传输具有物理学上的孤子特性。C=O的振动量子与晶格振动产生的声子偶合后,形成束搏态,当光子、声子等次粒子沿着此种长链分子传输时,它们的能量会保持在稳定的孤立状态。如图所示:外加的次粒子在此种分子链上传输时,其能量处于孤子状态。2.3用质子激发X光光谱(PIXE)法测定穴位三维位置中所含元素,发现富集有Ca、P、K、Fe、Zn、Mn、Cr、Cu等八种元素。肌间隔筋膜样品置于二维扫描的样品台上,高能质子束从出束管中射出,照在样品上,被激发的X-光荧光为Si(Li)能量分析器接收。质子加速器终端,及Si(Li)X-射线能量分析器。胆经穴位样品的PIXE能谱图显示:穴位中富集有Ca、P、K、Fe、Zn、Mn、Cr、Cu等元素非穴位样品的PIXE能谱图显示:相关元素的含量仅为穴位处的百分之几。图中“a”为高能质子束沿胆经经脉循行的扫描线,该扫描线处于腓骨骨膜与骨间膜的交界线上,“b”为沿着胃经经脉循行的扫描线,其他均为非经脉区的扫描线。Ca元素的含量沿着扫描线“a”(胆经经脉)的分布曲线,显示出每一峰值含量均与穴位位置相符。穴位中富集的Ca元素与PO4-3以及多糖中的羟基OH-,构成一种亚稳态的缔合物。实验研究证明,当遭受外力(例如针刺、或因附近组织运动产生的牵引力)的刺激时,会立即解离为Ca++,使穴位处的Ca++浓度显著升高。另一实验证明,穴位处的Ca++浓度升高时,会促使附近的交感神经释放CGRP,从而使穴位附近的微血管扩张,导致穴位区的血流量和组织液的渗出量增加,穴位处组织液的液压也随之升高。这二项生化生理的研究发现,与其后从流体力学角度发现因穴位处的毛细血管呈平行排列,导致组织液沿着肌间隔筋膜(与经脉的走向一致)向组织液液压低的穴位方向流动的研究,整合成为一种组织液作长程输运的生理学模型。上述穴位区的富集Ca元素可看作是一种应急的“Ca++指令库”,在外力刺激下释放Ca++,诱发穴位区组织液沿肌间隔筋膜作长程输运,将穴位附近组产生的代谢产物直接输运到关节处的淋巴丛,回流进入主静脉血管,这对穴位区附近组织作剧烈运动时尤为必需,是整个新陈代谢动态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流通环节。如果这一通道由于各种原因而流动不畅或堵塞,将引发一系列的疾病,特别是运动系统的疾病和免疫系统的疾病。运用组织液长程输运的这一新发现,可解释诸多针灸临床治疗的机理。2.4用分析型扫描电镜发现,在胃经“上巨墟”穴位区,存在一种由Cu/Zn/O三种元素构成的簇类生物纳米三级结构。该发现应属真正意义上的生物簇三级纳米结构,其一级结构呈草莓状的立方密堆积有序排列。其二级结构的外部轮廓呈蘑菇状的冠面,用电镜EDAX分析器分析冠部的元素成份,发现它是一种含Cu、Zn、O三种元素的无机物。按推理,它不可能是序排列的,最可能是由一种Cu/Zn/O纳米粒子(可能具有光/电转换的功能)按立方密堆积的形式、像蒲公英种子那样的有序排列,但限于电镜的分辨率的限制,当时尚无法直接观察该冠面结构的形态学分布。进一步推测,每一个Cu/Zn/O纳米粒子内部的各种原子也肯定是有序排列的,所以整个“草莓”簇应是一个三级有序的纳米结构。如从整体上来分析,可以看出:1)有一层胶原纤维膜覆盖在“草莓”的顶部,这层膜应是与每个蘑菇冠部接触的;2)从有关文献获知,Cu/Zn/O纳米粒子具有光-电转换特性;3)电镜分析表明,连接蘑菇冠状二级结构的“茎部”的元素成份是C、H、O、N,因此该“茎部”的物质应属某些蛋白质及多糖成分;4)隐约可见蘑菇的“根部”存在若干像神经末梢处的囊泡状结构。因此这个位于穴位下的“草莓”状簇类纳米结构,很可能是某种特定的生物信号转换器,具有光—电—生物递质信号的转换功能,成为整个经络网络信息传输中各种生命信息转换的“节点”。2.5穴位下的血管网络呈特异性的节段性分布全身的穴位均呈节段性分布,全身的动脉血管的支脉也呈节段性分布,二者的节段性分布高度重合。穴位下的支动脉均存在有高密度的微血管网络2.6穴位区微血管网络中的毛细血管均呈平行排列,其方向与经脉线的循行方向一致。对31条小腿样本中数百个穴位的显微解剖证明:穴位下的毛细血管均呈平行排列,其排列方向与其经脉循行方向一致。流体力学模型计算证明:各个穴位之间存在一种组织液长程输运通道网络,其主要功能是快速输运代谢产物。相邻二个穴位之间,组织液长程输运的流体力学模型。yx结缔组织的凝胶表面呈现的低流阻特性是全身体液输运中不可或缺的组织学基础之一,多糖/水凝胶的表面对水具有极低的流阻,流体力学中称之为孤立波(孤子)特性。因此虽然全身体液的流动是靠心脏搏动这么一点动力来驱动的,但当组织液流经细胞间质和肌间隔筋膜两侧、以及血液流经血管内表面时,其流阻极低,所以可以流遍全身最细微的间隙之中。但是由于凝胶层内多糖大分子的空间构象对外界各种物理、化学的刺激极其灵敏,例如温度的降低,将引起凝胶层表面对体液、首先是组织液流阻的急剧增加,影响细胞间质及组织间代谢产物等的排除,从而引发各种生理障碍和疾病。2.7生命体内无处不在的多糖/水凝胶体系,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全身性的生理信息网络。2.7.1蛋白多糖分子因其流变力学特性而成为最灵敏的分子态信号感受器凝胶内的蛋白多糖是一端连结有若干个肽的多糖大分子,如硫酸皮肤素等,其接有多肽基团的一端连接在凝胶内的连结蛋白分子的特定氨基酸位点上,而多糖的另一端则是自由的,因而整个多糖分子链呈现为柔性结构,其空间构象会随外力极轻微的作用而改变,此即所谓“流变力学”特性。由于多糖链上接有无数的羟基OH-,其负电荷密度的分布会随着空间构象的细微变化而改变。因此,当凝胶内的蛋白多糖遭受各种外界因素的细微刺激时,即会产生各种相应的电信号。所以凝胶内的蛋白多糖分子应是生物体中最灵敏的分子态信号感受器,从而在人体内各种生理过程中居于极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适应外环境的变化方面。2.7.2透明质酸超大分子具有导电性透明质酸是一种超大分子,它是以一个含有乙酰胺基葡萄糖的双糖分子为结构单元串接而成,其长链结构具有长程有序排列特征。由于每个乙酰氨基中都含有一个羰基C=O,因而在整个透明质酸分子上,该C=O基团也呈长程有序排列,因而透明质酸这一大分子长链有可能潜在着某种传导电信号的功能,目前虽然尚未获得理论物理的数学论证,但其导电特性已被实验证实。因此凝胶内的透明质酸作为最原始的生物物质之一,有可能是原始生物体内的信息传输通道,在那时神经等高级组织还远未出现。2.7.3多糖/水凝胶系统可能是一切生命体内的生命信息的运行平台根据2.7.1和2.7.2的讨论,可以逻辑地假设:一切生命体内广泛存在的多糖/水凝胶体系可能是一个基础性的生命电信息的运行平台。它具有电信号的产生,电信息的传输等功能,如果多糖、蛋白多糖等大分子再与凝胶体系中其他生物大分子如糖蛋白、核糖体、蛋白酶以及DNA等耦合,这个平台还可能具有更为复杂的信息处理和存储功能。这个电信息平台应是研究生命信息的最重要的实验聚焦点,还有可能成为今后研究生命起源的聚焦点。26亿年前,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单细胞生物如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和后来的植物等,它们都没有神经,但已呈现出作为一个生命体为延续自身的“生命”的各种生命信息活动。在这一原始阶段,多糖-水凝胶体系及其中的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都已存在了。用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观点来分析:一切生理功能的“自主性”必定来自生命信息的自我调控,必须从信息的反馈和自我优化等一系列复杂的生命信息处理过程开始,才能逐步演化为各别的自主性生理“功能”,再通过各种自主性生理“功能”的整合,才能最后形成具有整体自主性的“耗散结构”特征。因此,研究生命体内各种生理功能机制,必须从研究各种生命信息的动态过程入
本文标题:经络学说与养生保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731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