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社团缺少必要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一)社团缺少长期规划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及明确的培养目标。(二)社团文化的出发点大都满足社团成员的兴趣爱好上,忽视了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那么社团的质量,教育性,创造性等都不行。(三)社团缺乏总体规划工作的系统性和计划的延续性,对活动的创意,培养目标,活动宗旨等没有形成系统的培养体系;再加上经费的不足,指导老师的缺乏,使得社团活动流于简单的形式,在低水平上徘徊。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必要的资金投入,往往使得学术研究停在较低的层面,缺乏深度,难以担当引领社团文化的重担。2、必须明确社团的发展方向:激发潜能,发挥特长,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把学生社团建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时间平台,让同门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和综合素质。3、大力倡导积极健康的社团文化精神,通过演讲,竞赛,讲座等等方式来对成员进行培训,提高社团管理干部和社员的整体整体素质。不断加强社团干部与社员的凝聚力,在社团内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团文化精神,积极营造团结奋进,务实创新的社团文化,以人格人品,才能才华和良好的集体氛围增强社员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成就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做到内塑精神,外属形象。4、社团管理体制及内部运转体制不够完善,组织松散,缺乏凝聚力。学生社团是志向、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组织;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份;是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张扬个性,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智慧的广阔舞台.也是共青团工作延伸的重要载体。[1]深入做好学生社团工作,对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一.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状况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一直保持着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近期,我们对高校的学生社团骨干、一般成员和部分老师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做了专项调查。调查形式有:匿名问卷调查、上网查询、抽样分析和座谈等,然后对调查材料进行归纳、分析、研究,对我省高校学生社团的概况有了进一步了解。1.学生社团的数量规模,从人数和类别来看;呈现出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各校学生社团规模的大小,一般在20个左右,多则30、40,少则10个左右,而规定各社团的规模必须35人以上,一般而言其成员大都是百十人上下,约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15%;高校学生社团大致可分为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学艺术、体育健身、志愿服务、综合等六类。这些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技能的锻炼成熟,能力的提高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成为大学校园中最活跃、最丰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2.学生社团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总体来看,呈现出参与的自愿性、活动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自愿性表现在,加入社团与否,实全由自我决定,社团成员自愿聚集在一起。[3]这种在共同兴趣、爱好基础上形成的社团组织,能促使学生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积极主动探寻新的知识领域。同时,学生社团组织机构比较松散,对成员没有强制的约束力,有相对宽松活泼,畅所欲言,平等相处的良好氛围。灵活性则指社团活动可以定期举行,也可以不定期举行,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走向社会。正是这种自愿参与,活动灵活的特点,适应了当前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规律,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学生社团另一特点就是开放性。社团成员结构打破了院、系、专业和年级界限,具有不同知识结构,本科生、专科生、进修生等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纵横交错的学生交流;并且由于共同的定向、爱好和兴趣,使社团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3.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发展态势。呈现出由以兴趣型为主向兴趣型和务实型并重转变,由人文型为主向人文型和科研型并重转变的趋势。最近几年来,大学生参加社团逐渐从纯粹的兴趣到现在的“兴趣+务实”转变。面对竞争激烈,快速发展的社会,他们的目光不再是单纯希望在社团这个群体丰富自己的生活,更希望能在社团活动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社会竞争力,是当代大学生的求实态度。过去的学生社团更多地注重人文知识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满足于人文氛围的营造。面对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浪潮,大学生们逐渐意识到掌握扎实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所以他们不再满足于社团活动的文化层面,而是注重将科技元素充实到学生社团的文化内涵,以促进自身的成才。于是,高校中的各类学术研究协会、科技协会和科技创业团队正悄然兴起。4.学生社团活动的覆盖范围。形成了由校园型向社会型扩展的态势。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区域,过去是以校园为主,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化趋势的深入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与社会需求接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认识到,在校期间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积累一定的社会阅历,培养锻炼各方面的社会技能,对于缩小校园与社会的距离,对于缩小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距离,将来能够尽快适应社会非常重要。因此,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和范围不再局限于校园,逐步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于是,家教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未来企业家协会等学生社团应运而生,已经成为大学生与社会保持联系的常规载体。二.学生社团发展及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加强大学生社团管理和科技创新的改革发展,事关大学生群体,大学老师群体和校方管理者三个方面。虽然近几年来高校学生社团健康、蓬勃发展,在满足广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我们在调查中还是发现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首先,从大学生群体的角度进行分析:1.大学生对科技创新与参加学生社团活动的关系缺乏理性认识,参与热情逐年降温,没有持之以恒。A.大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的年龄比较小,层次比较低,多为低年级学生,其中一年级者又居多(他们参加社团的动机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占受到调查总人数72.1%,即占绝对数,而且呈低年级向高年级逐年递减的态势。如大三、大四,特别是研究生的比例较小,仅占2.3%。B.认为加入学生社团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者,所占比例仅为20.6%。2.社团成员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没有真正到位,甚至有各种模糊,甚至有错误的看法。A.学生认为进行科技创新活动非常重要,应当积极参与者占受调查总人数的42.3%。B.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参与科技活动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5.3%。C.学生认为缺乏科研兴趣和基础者占调查总人数的32.8%。D.学生认为专业课压力太大者和英语过级压力太大者占调查总人数的35.6%。3.学生社团的活动规律不够正常,制度缺乏和管理不善,成员参与活动缺乏主动性。据统计,每学期开展一次到二次活动的社团比例为32.5%,认为社团制度缺乏者占24.3%,认为社团干部水平不高和管理不善者所占比例为39.2%。4.学生本人参与科技活动的形式有:其中小发明、小制作和技术转让所占比例为23.5%,参与科技成果推广和科技产品维修服务者,所占比例为30.7%。参加学校、市局和国家级举办的高校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者,所占比例为12.1%。其中获奖的几率较低,获奖的等级也不高,能参加大学生全国“挑战杯”的作品更是少得可怜。5.分析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当中,学生对学校学生科技创新现状的评价不高,其中:认为良好占10.8%,认为较好占8%,认为较差的占52.3%,认为很差占28.9%。6.现有的20多个学生社团,彼此之间基本上没有横向联系,仅仅停留在学校组织的少数大型活动层面上,或者局限于社团主要骨干的一般性交际应酬,甚至少数社团的领导有时会为各自的某些利益,缺乏精诚合作和平等竞争的意识,从而造成互相攻击、各自为战的不利局面。还有的社团活动不够稳定,缺乏持久生命力。相当一部分的社团活动存在着忽冷忽热,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对社团核心人物的依赖性过大。社团核心成员在位时,重视活动是轰轰烈烈,而忽视必要衔接,以至核心成员离伍,社团一蹶不振,甚至走向终结。一些社团成立时招收会员无条件限制,来者不拒,致使社团成员之间层次不一,缺乏梯队建设,使社团发展后劲不足。其次,从老师参与大学生社团管理和科技创新的角度分析:1.大学生社团活动和科技创新没有老师指导和老师不力者排在首位,占调查总数的48%。2.要求聘请德才兼备的指导老师,占受调查总数25.5%。3.不少老师觉得自己的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压力大、任务重,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介入学生社团活动,更谈不上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4.一些教师感到学校与系部对该项工作没有长期系统的计划,且有关政策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管理竞争机制,而且在经费、场地、设备、计算工作量等方面扶持的力度也不明确,因此造成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5.一些管理部门的领导认为:学校的部分单位领导和一些教师对于大学生社团建设和科技创新都没有明确的认识,片面强调社团的自主性活动原则,采取的往往是被动应付,甚至敷衍的态度,任其自我发展。最后,从学生社团自身发展和校方管理的角度分析:学生认为社团经费缺乏,活动场地不足是阻碍和制约社团发展的占56.8%。学生希望学校进一步加大对社团的投资占58.1%。虽然不少学生社团正在尝试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活动并取得明显的成效,但经费不足仍是目前制约学生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学生社团绝大部分筹资能力薄弱,使社团发展受到限制。在活动场地方面,除一小部分社团有固定场所以外,绝大部分没有固定的场所,这给社团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不利活动的管理和策划,这也是一些社团昙花一现的主要原因。三、加强学生社团管理,不断完善社团建设的对策。高校共青团、学生会组织一定按照党的要求承担对学生的指导、服务、管理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在学生社团建设的核心作用,经常研究社团工作,把握社团发展的规律,争取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争取政策,完善机制,抓好队伍,推动高校社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学校各级领导首先高度认识大学生社团管理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要切实转变观念,不能使社团管理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文娱体育活动上,也不能满足于学雷锋、做好事、家电维修等一般性社会服务上,而应聚集于科技创新,努力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科技含量和创新点方面,力求将科技活动的普及与提高,精英教育与通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领导者应当增强管理和服务意识,认真制订长期和全面的规划,明确工作目标。2.学校应当进一步加大学生社团,尤其是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建立和完善创新实践学分制,科研专案攻关的招投标制。师生与企事业单位科研横向合作制度等制度,以教学科研课题立项的形式,给予承担科研项目师生的优惠。要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聘请德才兼备的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实行责、权、利相配套,教学工作量,业务考核与职称评定相结合的鼓励措施,从而以点到面,逐步形成群体效应。3.在指导和管理学生社团时,首先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促进各类社团的有序发展。特色出材,特点出效益。一个社团生命力的强盛与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社团是否有自己的特色工作,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应立足于创办、发展有特色的学生社团。要针对各类学生社团的特点及其生存与发展的不同规律,进行分类指导,要按照“大力支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性社团,积极倡导志愿者服务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的原则。指导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既要在重大问题上严格把关,又要在活动的具体实施中放开学生的手脚,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推动多领域、多层次,各具特色的社团工作局面形式。同时,要加强各大学生社团的交流,积极引导“邓小平理论研究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协会的优势,带动高校学生社团共同发展。4.规范管理,抓好骨干,推动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高校团组织要着力抓好四项工作。第一,要健全学生社团各项管理制度,使学生社团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学生社团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第二,要高度重视学生社团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科学合理配置
本文标题: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766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