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于润洋
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古希腊音乐形式:音乐常以诗与乐、舞与乐或诗舞乐“三位一体”等综合艺术形式出现。个常识带有伴奏,用字母记谱。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四音音列:是指由两个音构成四度框架,另两个音在这个框架内作不固定的灵活变动,从而形成三种不同形式的四音音列,它们分别是:自然音列、变化音列和微分音音列。古罗马音乐的特点:1.在音乐上继承了古希腊的传统音乐并发扬光大。2.发展了军乐,铜管乐器的出现。3.出现了基督教的音乐。小结:1.古希腊音乐是孕育西方音乐的源头。2.古希腊艺术中所提倡的诗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为后世歌剧、舞剧等综合艺术作品的产生、发展提供了蓝本。3.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人的音乐思想奠定了音乐美学发展的基础。4.古希腊时期创立的音乐理论成为后世音乐发展的基础。西方音乐的主体正是在“和谐论”的影响下发展的。这一时期创立的各种调式成为中世纪教会音乐调式的前身。5.公元313年,基督教成为合法宗教,从此西方基督教音乐文化拉开了历史的帷幕,西方音乐也开始了漫长的发展道路。中世纪时期格里高利圣咏定义:使用于罗马教会礼拜仪式,以著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因表情肃穆、风格朴素也被称为素歌或平歌。在西方音乐史上格里高利圣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西方中世纪教会音乐的历史是围绕着建立、修饰、扩展格里高利圣咏而展开的。形成:公元6世界末,各地教堂的圣歌凌乱不统一,为了规范教堂中的圣歌,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从宗教利益出发,派人搜集整理各地的圣咏,选编成两本包括六百余首圣咏的咏集,这两本咏集统一了罗马教会的圣咏和仪式。需注意的是,格里高利圣咏实际上并非诞生于格里高利一世统治时期的罗马,而是一百多年后在法国、瑞典一带形成的。作用:日课:是修道院规定每一僧人每日必做的“功课”,主要内容包括祈祷、诵经、唱赞美诗等。弥撒:是天主教会重最重要的崇拜仪式。分为专用弥撒和常规弥撒。基本特征:1.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功能是服从宗教礼拜活动,它肃穆、节制,最大地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其最一般特征为: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2.歌唱方式大概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3.礼拜仪式的咏唱总体上有两大内容:一是诵经祈祷,这是一种半念半唱的朗诵风格,旋律性很差;二是礼仪歌唱,突出庄重和神圣,旋律特征增强,可分为音节式、纽姆式、花唱式三种。记谱法:纽姆谱教会调式:格里高利圣咏常见结束于defg这四种形式。分正调式和副调式。规多:发明了四线谱,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六声音阶。附加段:在原有的格里高利圣咏基础上进行附加或插入新的材料,形成圣咏的扩展。继叙咏:紧接在“哈利路亚”之后,开始在是“哈利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最后脱离哈利路亚,成为一个独立的形式。从手法上继叙咏可以认为是附加段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也被称为“哈利路亚附加段”。宗教剧:其产生与格里高利圣咏扩展有关,包括奇迹剧、神秘剧和道德剧。奥尔加农: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在歌唱圣咏的同时歌唱另一被称为奥尔加农的附加声部。平行奥尔加农:上方声部是圣咏旋律,称为主声部,主声部下方附加一个奥尔加农声部,附加声部以相距四度或五度方式平行于主声部,这种两个声部的以四度或五度平行移动的奥尔加农被称为平行奥尔加农。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从11世纪开始出现了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它同样也是以圣咏的旋律为基础,不同的是,附加声部与圣咏从同音开始,然后进行斜向运动,达到四度之后开始平行运动,最后又通过斜向运动汇入同音。自由或反向的奥尔加农:约盛行于11世纪,这种形式的奥尔加农把原有的圣咏作为定旋律,置于低声部,上方的附加声部除了与低声部构成平行或斜向进行外,还常常构成音对音的反向进行。华丽奥尔加农:奥尔加农声部在11世纪声部交错或超越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从原来的下方声部转向上方声部,并越来越表现出流动和富于变化的装饰性格,形成花唱式的华丽奥尔加农复调风格。第斯康特:音对音的织体形态,运用节奏模式,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这与奥尔加农即兴式的松散结构有很大区别。圣母院乐派的主要贡献:1.它是晚期中世纪复调最有活力的中心,在这里复调音乐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仅数量最多,而且最精致。2.在复调节奏的记谱上发展得最完美,也有所创新,节奏模式在这里得到了丰富的运用。3.在“奥尔加农”复音音乐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华丽奥尔加农和第斯康特的特点,上方第二声部花唱的音符越来越多,下方定旋律声部中每一个音被无限拖长,演唱中需要几个人轮番换气演唱。下方厚实的支撑与上方流动飘然起伏的旋律,形成了一种空旷感,似乎与耸入云天的哥特塔顶形成呼应,这种变化使音乐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化,更富有神秘的形象感。孔杜克图斯:是拉丁歌曲之一种,既可以是单声歌曲也可以是复调形式。特点:1.采用分节歌形式,不再依赖圣咏,它放弃圣咏的定旋律,以自创旋律为基础。2.包括二至四个声部,常见为三个声部,一般采用第斯康特的节奏型。3.每个声部都采用拉丁文演唱。4.孔杜克图斯的歌词内容比较自由,包括宗教、道德、政治、历史。克劳苏拉:经文歌的前身。克劳苏拉一词的愿意为“句子”、“段落”,它是礼拜中的一个音乐片段。创作克劳苏拉的最初目的是在礼拜仪式中用它来替代同样圣咏的单声或多声片段,因此也有“替换克劳苏拉”之称。他的最低声部通常以格里高利圣咏为持续调,有三声部或四声部的形式,其中大部分是二声部的复调,在创作风格上属于用第斯康特写的圣母院复调样式。后来,克劳苏拉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复调体裁,成为13世纪最流行的复调形式,并成为经文歌的前身。卡农曲:卡农是一种复调音乐形式,以连续模仿为基础,当一个声部还未结束时,另一个声部就以模仿的形式开始。在卡农中,最先出现的声部称为“主句”,模仿的声部称作“答句”。卡农通常由二至四个声部组成,模仿的声部以各种音程或各种顺序进入。早期的卡农体裁有罗塔舞曲、狩猎曲和追赶曲,14—17世纪赋格成为卡农的称谓。世俗音乐的发展法国游吟诗人音乐风格:游吟诗人歌曲反映出教会和世俗旋律风格的影响,大多是单声的,常加上乐器伴奏,即兴地弹唱。在音乐风格方面,南方歌曲分句不明确,旋律细腻精美,节奏处理较为复杂自由;北方歌曲受到南方游吟诗人歌曲的影响,但比南方歌曲朴实和直率,与民间歌曲接近,旋律段落轮廓比较分明和规整。音乐内容:以爱情题材为主,其中一种所谓“宫廷之恋”的题材非常流行。这种题材往往是某一游吟诗人对自己仰慕或爱恋的已婚贵妇人的感情吐露。体裁:康佐、晨歌、西尔旺特、田园恋歌、游唱歌体。德国恋歌:风格:恋诗歌手唱的爱情歌曲比法国游吟诗人的歌曲抽象,有时有明显的宗教色彩,音乐旋律比较稳重严肃,多数是分节歌式的。意大利:舞蹈歌曲是巴拉塔,内容涉及宗教题材的歌曲为“劳达赞歌”。西班牙:坎蒂加新艺术:音乐史上通常把1300—1450年这一百五十年,称为“新艺术”时期。“新艺术”主要在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展开,它与以往的艺术——“古艺术”产生对峙,反映了当时人们要在音乐上找到一个新的发展途径,用新的手段表达音乐内容的需要。它将世俗音乐的活力注入到宗教体裁中,崇尚以母语写作世俗歌曲,在理论、作曲技巧、音乐风格上呈现出新的现象。新艺术的特征:1.从记谱法上看,出现了心的节奏记谱原则,增加了更小的音符时值,强调了二拍子的使用,使之逐渐取代了完整三拍子的地位。2.从节拍节奏上看,时值节拍的结构,日趋规律化,力求节奏的简明与均匀。3.从旋律上看,出现了兰迪尼终止式的旋律格式。4.从和声理论上看,三度和六度被作为协和音程处理,并禁行平行五度、平行八度的连进行。5.从调式运用上看,古代的调式由于导音的引入而发生变化,并逐步向现代的大、小调过渡。6.从创作上看,较少运用固定调,多采用自由创作的方式。马肖的贡献:1.经文歌:创作了23首经文歌,以三声部为主,持续声部常由器乐担任,上方两声部为人声。在创作上,马肖常采用法文歌词,用法国歌谣曲调代替圣咏旋律,重视等节奏经文歌技术的运用。2.弥撒曲:马肖仅创作过一部弥撒曲《圣母弥撒》,这部弥撒同样具有礼拜功能,但更须关注的是它对于大型弥撒曲体裁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因为他第一次将常规弥撒的五个段落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乐章之间有明显的对比,而且出现了当时少见的四声部织体。3.世俗歌曲:世俗歌曲的创作是马肖创作的重心,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世俗复调歌曲。他的世俗歌曲主要有重复诗歌、回旋曲以及叙事歌等,主张音乐应传达人们的情感体验,重视对歌曲表现力的挖掘。兰迪尼终止式:兰迪尼的音乐创作以甜美、抒情见长,不追求复杂技巧,著名的“兰迪尼终止”是13~15世纪六度到八度终止式的变化处理,这是兰迪尼独特风格个性的体现。中世纪音乐小结:1.天主教音乐是中世纪音乐发展的主流,它对后世音乐艺术的传播和保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复调音乐的诞生,改变了音乐的发展方向,对后世音乐的复调思维、和声构成以及人们的听觉感官,都产生了巨大影响。3.记谱法的出现和完善,结束了无名氏的音乐创作时代,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音乐现象,即作曲家的诞生。文艺复兴时期福布尔东:高声部是加以装饰的素歌,低声部与高声部构成以平行六度为主的进行,间或出现八度,每一个乐句总是结束在八度上。演唱时在这两个事先写出的声部中间即兴加入第三声部,在高声部下方四度进行。福布尔东一词意为假低音,意指其低声部并非素歌的定旋律而是一个附属的对位声部。勃艮第乐派的创作风格:1.作品以三声部复调音乐为主,即固定低声部,中间对应声部和高声部。弥撒曲均为四声部复调作品,四声部自下而上为低音对应声部、固定声部、高音对应声部和旋律声部。2.旋律和节奏的发展集中在高声部。福布尔东的技巧常被采用。3.兰迪尼终止式普遍出现。4.喜好世俗风格的尚松、宗教性的经文歌和弥撒曲体裁被广泛运用。勃艮第乐派代表人物:迪费:开创了以世俗旋律作为弥撒曲定旋律的先河;班舒瓦:他的音乐风格简朴,世俗音乐占有重要地位,以三声部的尚松为代表,其高声部用人声,下两个声部为器乐伴奏,旋律性强,呈现出三和弦轮廓。法—弗兰德乐派的代表人物:早期:奥克冈中期:若斯坎晚期:拉索弗罗托拉特点:1.从音乐上,采用分节歌形式,词、曲按音节处理,节奏鲜明。2.从织体上看,属于非对位式织体,通常作四个声部的和弦式处理。其中,高声部由人声演唱,另外三个声部由器乐伴奏。3.从内容上以表现爱情和具有讽刺意味的世俗内容为主。劳达赞歌的特点:1.它是一种在教堂以外唱的赞美歌,内容通俗,表达一种心灵的奉献。2.歌词以意大利文为主,有的作品也采用拉丁文。3.采用主调音乐织体,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1)四个声部的无伴奏合唱;(2)高声部由人声演唱,另外三个声部由乐器伴奏。意大利牧歌的发展阶段:1.早期:采用自由创作手法,以主调音乐为主,多作四声部的和弦式处理。2.中期:着重于诗词、文学感性的内容,对每个重要的字都加以强调,较多使用半音法。作曲手法以对位为主,大多是五声部的配置。3.晚期:发展到高度精致的形式,而且回到和弦式的主调音乐风格,出现了单声部独唱形式,半音法广泛运用,音乐的表现具有戏剧化,五声部至六声部作品运用广泛。维拉内拉的特点:1.从音乐上看,采用分节歌形式,音乐幽默、生动、明快,与精致的牧歌形成对比。2.从织体上看,为三声部的主调音乐风格,常出现平行五度。3.从语言上,采用方言,常以讽刺意味的世俗内容为主。法国尚松的特点:1.从音乐上看旋律轻快优美,节奏强烈,音符常常反复,具有朗诵性。2.从内容上,多表现生活中爱情的一面。3.从形式上,是一种模仿对位的歌谣曲形式。维良西科:1.从内容上看,既涉及世俗内容,又涉及宗教内容。2.从织体风格上看,以三或四个声部为主,主旋律在高声部,其他声部以乐器伴奏的形式出现,具有淳朴的民族风格。康索尔特:英国本土的小型室内乐形式,后来加上了人生的独唱或重唱。英国牧歌:1.从风格上看,属于对位风格,声部由二声部到六声部不等,以五声部为主。2.从内容上看,多为田园性或抒情性的诗,常常具有幻想性质。用英文作歌
本文标题: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于润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823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