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杜威《我的教育信条》读书思考
《我的教育信条》一书是编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杜威在十九世纪末的一段时间内发表在不同地方的教育论述的整理汇编,分为教育心理、教育哲学、教育实验三大板块。从这些文章中,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100多年前伴随着以美国为首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在教育领域引发的教育改革的讨论和实践探索。杜威无疑是这次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之一,他在当时的所思所想和实践探索,对今天我们正在推进的教育改革依然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一、真正的兴趣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强调的两点。问题是,我们是如何认识兴趣的,通过外在的兴趣激发,真的可以实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吗?杜威认为,兴趣的本质很简单,就是“主体认可了某种活动的价值而参与、专注于、或者完全从事与该活动。”一个孩子,被游乐场的滑梯所吸引,一遍又一遍地爬上去、滑下来;另一个孩子,被可组装的乐高组件所吸引,坐在那里几个小时都不挪窝,连母亲喊吃饭都置若罔闻……这就是兴趣的本质。一个班级有几十位同学,在课堂上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能够同时激发起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不同的学生对教师所创设的情境的价值判断就不相同;其次,有愿意专注于所创设情境之中的学生,但教师很快就会将教学内容往后推演,根本就不会给学生以专注的时空。学生真正的兴趣,往往不是来自教师外在的诱导甚至强迫,而是学生自己内在的自动行为,是在行动的过程中他对所作的事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由此产生的对客体或者观念的认同。一个学生一有空闲的时间就要去打篮球,另一个学生在钻研数学难题的过程中对方法的运用有了新的体悟,一个学生将周末的时间全都泡在了图书馆,让自己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一个孩子专注于一项实验,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大半天……如果你仔细观察和研究这些学生的兴趣特点,就会对自觉自愿、观念认同、自我冲动、深度投入等词汇有别样的认识,这些都是真正的兴趣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如此,杜威特别强调:“孩子的自然力量,以及对实现自我冲动的要求,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压制得了的。如果外部的条件使得孩子不能把他的自然力量投入到要做的工作中,如果他发现在工作中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他就学会了一种很神奇的办法,既集中他的注意去处理所给的外部材料以满足老师的要求,用余下的心智力量追随对他有吸引力的意象。”想想看,在学校里,我们的孩子不就是这样做的吗?在儿童本性的发展上,自动的方面先于被动的方面,对这个原理的忽视便是学校工作中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浪费的原因。儿童被置于被动的、接受的或者吸收的状态中,不允许儿童遵循自己本性的法则,结果造成阻力和浪费。学生兴趣的激发除了突出自动自发之外,还有几点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第一,要认真研究学生,找出他们的实际兴趣所在,找出世界上什么物体和人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什么事物和人构成了他们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第二,兴趣的激发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就像那天天想着到操场上打篮球的孩子,或者坐在桌前组装汽车几个小时不动的孩子,他们的兴趣绝对不是突然之间冒出来的。一个孩子在没有已有经验和兴趣的基础上,是不可能认识一个事实或者获得一个想法的。因此,教学的问题是如何诱发这种生长。第三,实现兴趣就意味着做某件事,在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阻力,然后面对和克服它,使新的经验成为可能,并倾向于形成新的能力。只有这些困难和阻力被学生的内在所感知,它们才是有意义的。二、课程的设置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领域,杜威在这本书中介绍的芝加哥实验学校的课程设置,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找到这本书研读。杜威在书中谈到的两件事情引发了我的兴趣,这里简要概述如下。一是关于儿童画方面的。在儿童的世界里,无论是文字、数字符号等,都是以图画的形式建构在他们心中的。当儿童对发生在身边的事物有了想法时,常凭借画笔将其表达出来。儿童作画最重要的特点,是他们在画具体的物体时,所画的也只是物体的意象,而不是物体本身。儿童的运动神经和手是外界世界与他的大脑之间沟通的唯一通道,经由他的手画出来的图画就是儿童对该物体的心智描述。杜威提醒我们,儿童在画画时,“物体是作为功能、服务、意图,而不是作为单纯的物体来理解的。正是这个原因,被当做目标的图画显得如此粗糙。它缺乏比例以及空间形式和结构的确定性。儿童意识不到所有的这些缺陷,因为他面对的不是纯粹外在的作品,而是使他感兴趣和抓住了他注意力的完整心理图像。”无论是家长在家里指导孩子画画,还是教师对儿童绘画的课程设置,都应该充分把握儿童心智成长的特征,不能一开始就追求精准、精细化,不能以“画的像某个物体”作为对孩子绘画好坏的评判标准,要给孩子以充分的空间,让其有充满想象力的自由的表达。这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表达方式积累的过程。二是关于小学低年级的语言课程。在小学的课程里,有这样一个无需争议的事实,那就是儿童学校生活的头三年,主要用来学习母语的阅读和写作。老师们可以教授其他的学科,但这些学科都是严格的属于从属地位的。为什么小学低年级的课程会如此设置?是因为在很多年之前,人们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就是阅读,阅读能力是确保对累积的精神文明资源进行控制的唯一工具。在当时,是否具有阅读和书写的能力,不仅成了区分受教育者和未受教育者的重要标志,也成了通往学习和人生成功的大门。想想看,我们国家在班级授课制的现在学校制度普及之前,很多有钱的人家不就是通过私塾,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和书写,来让他们与众不同的吗?以阅读和写作为标志的语言学习的现有地位就是在这个时期确立起来的。杜威提醒我们的是,这样的一种课程设置一旦成为习惯之后,就很少有人对其提出质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全然不顾当下的社会发展、儿童成长环境等的重大变化。杜威提出这个问题时是在上一个世纪之交,距今已有100多年,那个时候的美国城市的儿童,已经开始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儿童智力的发展环境在当时就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看看现在这些出生在21世纪的孩子们,成长环境的改变更是日新月异。文化的传播不再只有学校这一个途径,实际上很多坐在教室里的孩子,肚子里所装的知识并不比老师少多少。随着文化和知识的呈现方式、这些多元化的素材对大脑刺激的方式、儿童与世界万物交互方式的变化,知识自身的组成和学习的方式等也在发生改变,我们不能以不变应万变,依然固守在过去的时代背景下确立的课程设置。杜威认为:“阅读、写作和拼写通常教得太早,显然这些学习科目要求的大脑中心还没有充分发展到使儿童感到愉快和受益的地步。在最初的两年,就让儿童的阅读和书写构成学校的大部分工作,是教育的重大错误之一。”眼科医生告诉我们,儿童的视觉实质上和原始人一样,一般来说,适合看大的、有点遥远的物体,而不是从细节上看附近的物体。扰乱这个规则,意味着过度的精神紧张,意味着将最大的压力放在最小的能做这件工作的中枢上。强迫儿童在未成熟时期就将他们的注意力完全奉献于这些精细的和难以分辨的调整中,已经给他们留下了一个受损的神经系统以及肌肉失调和畸变的悲哀记录。不仅生理方面受到影响,永不停止的操练,不断的循环,还使得儿童不得不极为关注形式,以至于其精神价值丧失殆尽。不仅导致思维空洞,还将阅读和写作变成了一种孤立的技能,阅读的书籍不关涉他意识到的问题,纯粹是为了阅读而阅读,为了完成作业而书写,阅读和写作的的生命力在心理上已经失去了。人们一直致力于提高阅读的普遍品质,却不了解孩子身心发育的规律以及教育的规律,这种努力必然是徒劳的。杜威认为,低年级的学生到了学校之后,最应该做的就是直接教给儿童社会得以维持其存在的物质和精神的运转方式。并让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了解描述社会这些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文字符号。当儿童对阅读的内容有了充分的兴趣,有了一种急切的渴望时,当儿童的经验背景能够使他理解琐细的、仅仅是娱乐的、令人激动的阅读材料与包含着永久和严肃意义的阅读材料之间的差别时,当儿童开始带着这种经验背景来接触阅读材料时,就是阅读和写作课程启动之时。杜威自信地宣布:当儿童发展了真正的语言兴趣的时候,他将取得更大的进步,儿童生活的连续性也不会中断。三、学校的价值每个机构都有它自身的教育功能,既通过在整体的人类发展过程中不断的阐述和保存文化,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使个体脱离动物性状态,实现人的精神潜能。毋庸置疑,学校是这些教育性机构之一。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使儿童开始学习如何与同侪群体进行互动的细节,使儿童熟悉蕴含在文化之中的观念,并且将其作为必须使用的思维工具去观察和理解他周围的人类生活的发展状态。杜威认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教育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学的,二是社会学的。这两个方面是齐列并重的,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废。心理学是基础,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性的、独断的。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他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儿童的社会生活则是他的一切训练中生长的集中或者相互联系的基础。儿童进入学校后,由于给儿童太突然地提供了许多与这种社会生活无关的专门科目,而违反了儿童的天性,致使最好的伦理效果变得难以实现了。所有教育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协调心理和社会两方面的因素。心理的因素要求个体自由运用他的个人能力,社会的因素要求个体熟悉它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熟悉所有重要的关系,在活动中接受与这些关系相关的训练。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杜威由此提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说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们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但学校与社会还有区别,这种区别就体现在学校的制度设计上,要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种雏形的状态,以便学生学习和实践。这体现在学校的方方面面,就拿建筑来说,学校的各种建筑和设施,都不能仅仅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而要成为儿童的家,学校生活必须尽可能的与家庭生活相联系,不让孩子感到在学校和在家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学校还是家庭和其他更大的社会组织之间的中介,是儿童从家庭走向社会的桥梁。杜威在100多年前就提醒说:“在现在的情况下,由于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这个概念,来自教师的刺激和控制是太多了。”现在看来,这种状况似乎并没有好转,而且愈演愈烈了。
本文标题:杜威《我的教育信条》读书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824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