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组织行为学OB第二章个体行为基础
第二章个体第一节个体行为基础第二节人格与情绪第三节基本激励理论第四节激励:从理论到实践第五节个体决策个体行为基础分析一、个体行为基础分析构成、传记特征研究内容包括员工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抚养人数、任职时间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和间接地影响职工的工作效率,满意度,缺勤率及流动性。一般认为年龄与缺勤率的关系是:对于可避免的缺勤,青年人高于中老年人。而不可避免的缺勤(如生病),则中老年人高于青年人。就性别而言:在对自己较高的工作绩效方面,男、女差别不大。女性更倾向与服从权威,男性更倾向与进取心和期望值。婚姻状况:已婚者和稳定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增加职工的满意度,减少缺勤率。任职时间因素:一般认为任职时间与缺勤率成负关系,与此同时,它与职工的流动率也成负相关关系。二、个性(人格)及其心理特征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和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个性的形成与发展遗传因素:如身材、相貌、性别、生物节律、气质等,人的兴趣爱好30%也来自遗传。后天因素:环境因素(如成长的文化背景、社会群体规范、生活条件等。)个性心理特征:总和性:蕴涵了人的各种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能力、态度、价值观等)稳定性:人的个性形成有一个过程。一旦形成,就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差异性:人与人之间个性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个性类型划分三、气质指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特征(速度、强度、指向性)在个体感情与行为中的重要表现。它是人的一种独特而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希波克拉底将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急躁型):表现为精力充沛,动作迅猛,直率热情,但自制力差,性急而粗心。多血质(活泼型):表现为机敏灵活,善于交际,兴趣广泛,但注意力易转移,缺乏耐性。粘液质(恬静型):稳重细心,行为持久,自制力强,但思维反映慢,固执而拘谨。抑郁型(神经质):表现为内心感情体验丰富,但孤僻胆怯,优柔寡断,具有刻板性。难以承受强烈刺激四、能力指人们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是影响组织绩效的关键性因素。能力的形成天资(遗传因素):包括智力天资和体力天资智力天资包括对数量(计算能力)、空间(图形)的理解能力,记忆与协调以及控制精度的能力等。体力天资如反映速度,灵巧性(平衡性,协调性)能力等。学习(后天因素)培训:各种技能,特别是专业技能获得的基本条件。经验:社会实践的产物,能使人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和完善。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的能力符合正态分布。如图所示:第一节个体行为基础学习重点价值观,态度,知觉,学习学习目的避免个人失误,学会利用对方失误导入案例:1、如何看待大英百科全书的低退货率?2、圣诞节后儿童玩具销售低谷出现,如何让低谷变成高峰?3、如果遇见与你态度相违背的事情,给你多少奖励会改变态度?一、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持久的社会信念和价值系统。价值系统由思想里道德标准的优先次序构成,包括自由、愉悦、自尊、忠诚、服从和平等等。(一)价值观的种类1、罗克奇价值观终极性价值观:对生存的终极目标的探求,这个目标为一个人一生渴求的目标。工具性价值观:为实现终极性价值观而采取的行为方式与手段。范例2、当代工作群体形态参加工作时间现在大约年龄主要价值观Veterans1950~196565岁以上努力工作,保守,服从,忠诚于组织Boomers1965~198540~65岁成功,成就,抱负,不喜欢权威,对事业忠诚Xers1985~200030~40岁工作、生活平衡,服从团队,不喜欢被规则约束,对人际关系忠诚Nexters2000年至今30岁以下自信,财力雄厚,独立同时又服从团队,对自我及人际关系忠诚(二)对组织行为学的启示价值观是外在文化差异框架二、态度态度的三种成分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中一致性的重要性态度是指个体对社会事物所特有的心理倾向。包括判断、评价和行为倾向。案例:一个犹太裁缝在反犹太区开了一家裁缝店,每天都会有一批阿拉伯人在此区集会,反对犹太人。如果你是这个犹太裁缝,你怎么办?正面的态度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负面的态度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一)态度的构成1、认知成分:指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它是态度形成的基础。2、情感成分:指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如喜欢、讨厌、羡慕、追求、支持、回避等)它是态度形成的核心。3、意向成分:指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它是态度的重要外部表现。(二)与工作有关的态度1、工作满意度指个人对他所从事工作的一般态度。工作满意度与工作态度成正比。工作满意度与生产率成正比么?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公平的薪酬、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和融洽的同事关系有关。影响工作满意度最重要的是领导行为。2、工作摄入度指一个人确认他的工作并积极参与的程度。3、组织承诺(员工对组织)对组织的忠诚度及参与程度的指标。MOTO中国总裁:我不希望你们忠诚于MOTO,但希望你们忠诚于你们的职业。组织承诺新提法:职业承诺,即人员流动性加大,使组织承诺降低。组织承诺的判断因素对组织的额外努力;视组织为为理想工作场所;接受组织的任何任务;与组织的价值观相似;骄傲的告诉他人在组织某部门工作;能激发他人最优工作业绩;愿意选择组织而非其他;确实关心组织命运。(三)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两个相同的菱形,由于框架不同,事实分析就会受到影响。态度事实态度事实(四)态度的一致性1、认知失调理论:当态度明显时,态度决定行为。态度重要性与经验有关,态度一旦失调就要求寻求改变,保持认知一致性。减少失调的决定因素:产生失调要素的重要性;个体会受到这些因素的控制程度;个体在失调状态下的受益程度。当导致失调的行为没有选择余地时,则不太能改变态度。案例一:烟草公司的高管态度:“吸烟有害健康”改行为:辞职改态度:其实无害找理由:保障税收,解决就业(将动机合理化)案例二:某人一夜做了两个梦,找人解梦。1、白菜种在墙上2、晴天戴斗笠打伞解一:1、异想天开;2、做无用功解二:1、彩云高照;3、防患未然2、自我知觉理论:当态度模糊时应用达里尔·贝姬提出:从过去的行为推断出态度建立在两个假设的基础上:由外而内:对内的判断是由外部行为得出内部线索模糊时,自我认识需要推断得出(五)态度改变的基本方法1、改变客观事实事实是人们认知因素形成的基础,也是态度改变的基础。2、参与和接触参与能增加人们对工作的了解,消除偏见,促进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感情的转变在人的态度改变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3、运用群体的规范规范、制度、规章与说服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是态度改变的有效方法。案例:休斯顿机场等候心理学家研究,人的等候极限是20分钟,超时就会出现烦躁等情绪变化。休斯顿机场在设计之初,下飞机走出通道需要3分钟,等待行李要7分钟,乘客纷纷抱怨。怎么办?改变通道,走出来需要7分钟,等候行李需要3分钟,满意度大大提高。三、知觉(一)知觉概述知觉指的是个体为自己所在环境赋予意义并解释感觉影响的过程。案例:1、在四楼的病房中,视觉不健全的人要冲窗户出去摸汽车。2、一个非洲人在森林里只有5米的视野,到了草原后看到远处的牛说是昆虫,走进了却说是巫师施了魔法。问:客观世界改变了么?大象有几条腿?图中有几种颜色?知觉和感觉的关系与区别是:感觉: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即对客观事物赋于意义并做出解释。总之,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专一器官分析的结果。知觉是感觉的深化,是几种器官综合分析产生的结果。个体知觉:知觉者的期望例:情人眼里出西施被知觉者:事实结论:知觉是收到信息,并且组织和解释的过程。人的行为在于它认为现实是什么,而不是现实本身,世界时知觉的世界。知觉的特点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取决于人们的先行经验)理解性:是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加深理解,并做出解释。整体性:是指人们可以根据经验,来按照事物的局部特征和个别属性去感知事物的整体。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某些变化时,而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二)影响知觉的因素1、影响直接选择性的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如鲜艳的颜色,醒目的标记,响亮的声音,均容易被人清晰的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二者反差越大,愈容易被识别。对象的组合方式:对象在距离和形态上的接近,更容易被人们视为一个整体被知觉。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兴趣:人们常常把知觉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而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被排除在知觉之外。需要与动机: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符合人们动机的事物,常常被人们当作知觉对象。个性特征:人们的个性、气质、性格特征都会对知觉产生影响,例如多血质的人群对事物感知速度快,而抑郁质的人群则对事物感知细致入微。经验:内行与外行对事物感知的深度有很大的差别。环境与文化:不同环境与文化背景,即使感知的同类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评价。(三)知觉错觉人们知觉并不一定都是完全正确的。知觉的经验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即产生错觉。其原因是:1、人们知觉器官认识事物上的局限性。表现为视觉、听觉、嗅觉等感知上的局限性。哪条线长?上述两条等长线段,经过加工,可以产生认知错觉。2、根据过去的经验,感知眼前变化了的事物。由于感知器官不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反映迟钝和固守经验也能导致错觉。知觉错觉是一种消极因素,但如果运用得当,也能产生积极效果,可广泛运用于视觉艺术(如放映电影,服装设计,甚至军事领域)。案例:周二,老板到汽车维4S修店里去视察时店里有3个工人。一个在修自行车,一个在睡觉,还有一个在打电话说:“宝贝儿,乖……”老板很气愤想开除这3个工人。真是情况是:修自行车的人今天休息,他来店里是为“为灾区儿童送玩具”活动加班;睡觉的人已经连续加班24小时没有休息;打电话的人是在哄生病无人照看的女儿吃药。结论:眼见不一定为实,决策之前需要测量。(四)归因理论社会知觉的含义指人对社会对象(包括个体、社会群体乃至大型社会组织)的知觉。在组织行为学中,它是研究人际关系的基础。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基础,社会知觉是知觉的一部分。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它不仅仅停留在知觉的表面上,而会深化产生归因问题。案例:普林斯顿大学(P)与达塔茅斯大学(D)进行橄榄球比赛,P队队员将D队队员腿踢折,D队队员将P队队员鼻梁骨打断,双方对事件反应不同。某心理研究所组织双方队员观看比赛录像结果双方竟然都认为事故是对方挑起争端,对方在比赛中犯规较多。1、归因理论的含义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为归因于何种解释。凯利(Kelly)的归因理论心理学家凯利把知觉和被知觉者的心理和行为放在同一系统中分析,归因结果比较客观全面。归因的基本要素:内因(知觉者本人的特点)外因(知觉对象的特点)如:一名员工上班迟到:1、归因为昨天晚上打游戏太晚,以至于迟到内因2、归因于昨晚下了大雪。路上交通堵塞外因判断内因/外因的因素区别性不同情境下是否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与平时不同,外部归因;相同,内部归因。一致性相同情境下的所有人是否表现一致一致性高,外部归因;低,内部归因。一贯性是不是所有的时间都一样一贯性高,内部归因;低,外部归因。案例在智力竞赛中,是不是答对题数目越多的人智商越高?只关注数目,而忽视难度。基本归因错误许多证据表明当我们在判断他人行为时,往往会过低地估计其行为所受外部影响,而过高估计其内部影响和个人因素。案例:神学院的学生要去做一个关于《慈善》的演讲,在路上遇到一个老头儿躺在地上,很痛苦。老头儿在向围观的人寻求帮助,他会不会帮助这个老头儿?结果:已经迟到的,不帮助;要迟到的,一般不帮助;时间充裕的,大多数都会帮助。凯利归因理论的三个度:行为者行为对象行为情景2、社会知觉中的各种偏见首因效应由于人们在心
本文标题:组织行为学OB第二章个体行为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828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