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通史时序]—————————————————————————通史时空观念理清演变历程[线索引领]——————————————————————————专题知识视点线索特征把握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主要包括三条知识主线:线索1:先秦时期以宗法制为核心,与王位世袭制、分封制、礼乐制相联系的政治制度的演变。线索2:秦汉至明清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衰落的历程。线索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先秦世官制、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及其以后科举制的演变历程,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一、夏、商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夏启时期,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2.商朝政治形式(1)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2)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二、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2.内容(1)对象:周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做诸侯。(2)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3)义务:诸侯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3.影响(1)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通过层层分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2)消极: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4.崩溃:诸侯在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楚王问鼎”是其表现。三、西周的宗法制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2.内容:(1)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2)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在本国是大宗,由嫡长子继承。(3)从卿大夫到士,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3.特点:嫡长子继承,等级森严,强调血缘关系。4.影响:(1)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2)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概念辨析]“封建的内涵”“封建”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西周的分封制(“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指(战国之后)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政治制度,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社会和封建制度。[图证历史]汉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1)从图片上边的文字解释可知,周武王死后,不是由其拥有丰富施政经验的弟弟继位,而是由其幼子继位,反映了当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2)图片中年幼的周成王居中而立,其他人弓腰侍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周天子已经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构图解史]宗法制的要点[名师点拨]史料中凡是涉及“家谱、宗祠、族规”“血缘亲疏”“嫡庶之辨”“祭祖”“亲属称谓”“落叶归根”“追根认祖”“重男轻女”等信息时都要考虑与宗法制的关联;凡是涉及“授民授疆土”“朝觐述职”“等级森严”等信息时,都要考虑与分封制的关联。主题一西周政治统治的两大支柱——分封制与宗法制史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史料二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吕氏春秋·当务》史料三(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新唐书·狄仁杰传》1.史料一从历史评论角度阐述了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史料中第一句话体现了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与原有邦国的不同;第二、三句话说明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2.史料二例证了商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从史料信息“甚少矣”“故为后”说明受德虽然年龄很小但最终继承了王位,体现了宗法制的核心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3.史料三为历史文献史料,反映了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其内容依据省略号分三层,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到“同辞”再到“还尔太子”还原了整个历史事件。1.根据史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试答: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影响:形成了“天下共主”和地方拥有一定权力的二元政治体制。2.史料三涉及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三思立,庙不袝姑”的现象?依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试答:问题:最高统治权的继承问题。原因:中国古代宗法观念浓厚,武则天与武三思是姑侄关系,并非母子关系,因而按宗法制度,武三思即便成为皇帝也是“庙不袝姑”。因素:父系血缘关系或“家天下”政治等;礼乐制度等。1.分封制的影响(1)在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周天子对诸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导致了诸侯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2)历史遗存影响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皇族分封。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2.宗法制影响(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主题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史料一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明]张燧《千百年眼》史料二(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制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张荫麟《中国史纲》史料三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石培华《中国历史纵与横》1.史料一从历史评论的角度说明了分封制的弊端。史料“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说明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制,存在很大弊端。2.史料二信息“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对立统一”“亲贵合一、家国一体”体现了宗法制对国家政治体制的影响。3.史料三为后世历史评论,主要说明了宗法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宗法制在周代后期逐渐消失,但是宗法观念及宗法结构却一直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最终走向瓦解的主要原因。试答:(1)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2)西周后期,王权衰弱,诸侯国的势力却日益壮大,维持分封制的宗法血缘关系松弛。(3)井田制逐渐瓦解,使分封制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4)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如商鞅变法),促使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2.根据史料三,概括宗法制对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试答:(1)西周宗法制观念和传统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极大,导致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2)宗法制对封建社会政治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3)宗法制影响封建社会政治的另一表现就是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及封建统治者的反对理性和守旧思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4.迷信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考点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六王毕,四海一”1.统一六国(1)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2)结果: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2.开疆拓土(1)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2)岭南: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3)“西南夷”地区: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3.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二、海内为郡县1.实施(1)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2)秦始皇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2.内容(1)“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职责。(2)“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3.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4.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的继续推行,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嬴政自称“始皇帝”,特点是皇位世袭、皇权至上。2.三公九卿(1)三公:丞相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2)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3)议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3.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图示概念]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构图解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图解历史]郡县制的特征主题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原因、特点和影响史料一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古代政治制度研究》史料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史料三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中华文明史·第二卷》1.史料一中“东方小农”是指中国的农民;“—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表明农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根源应从小农经济的局限性角度进行思考。2.史料二图示中“三公”权力三分,各司其职又互相牵制,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手中,不致旁落。“郡监”“郡尉”直属御史大夫和太尉,体现了中央直接管辖地方的特点。3.史料三信息“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各有职分、等级、俸禄”说明官员不再是世卿世禄,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代表东方小农的‘主宰、权威’”是什么?导致东方小农“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的根源是什么?试答:代表:皇帝。根源: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保
本文标题: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844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