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对学生心理影响之比较及启示-2019年精选文档
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对学生心理影响之比较及启示笔者在从事中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年级越低的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受校纪班规、教师的要求等正式规范的制约越大,年级越高的学生则受小团体的不成文规定、约定俗成等非正式规范的制约越大;各年龄期的女生均比男生容易接受正式规范的影响;正式规范对乡村中学生的影响力大于对城市中学生的影响力,而非正式规范的影响力则相反。为什么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城乡学生的影响会产生这种差距,以至于学生在面临对规范的选择时会有截然相反的行为?搞清楚两种规范产生影响的机制,进而合理运用这两种规范加强对班级和学生的管理,创建优良班集体非常重要。一、什么是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群体关系的发展是儿童少年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当学生群体发展后,群体对学生行为和心理的影响也日益增大。这种影响经常是通过社会心理学称之为“社会规范”的形式施加的。这种规范会约束学生的行为,对群体生活起有形无形的制约作用。著名的霍桑试验就已经注意到群体规范对群体及其成员行为的影响。试验发现,对生产起作用的社会因素几乎没有对生产力产生任何作用,工人之间已经建立了一套无法改变的群体规范,影响着工人的行为抉择。学生的社会规范有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两类。正式规范存在于正式群体中,如学校中的班级,是写入组织规章的,规定着组织成员应该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如章程、校训等。非正式规范则存在于非正式群体中,即常说的“小团体”。团体成员间约定俗成的,默契的约定等就属于非正式规范,如犯了错不能向老师告发。二、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对学生心理影响的机制比较调查发现,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对对不同年龄、性别和个性发展的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不同影响突出表现在这两类规范发生冲突时。正式规范的影响力随年级升高而递减,非正式规范的影响力则随年级升高而递增。这种社会心理的年龄发展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何在呢?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从规范的产生过程看正式规范是社会和管理者意志的体现,是社会过程的产物,它是外在力量对人的控制因素,对它的执行依靠对权威的服从。这种服从可以是对长者意志的体现,也可以是对规范本身的必要性的深刻认识。就对长者意志的顺从这个角度看,年龄幼小者的依赖心理大,青春期后的年轻人则有摆脱长者的独立自主心理,因此随年龄增长对正式规范会有不同的态度:对正式规范从无条件接受到有条件接受。此点也可以解释,正式规范的影响何以对女生和乡村中学生较大。因为从现今的文化思想背景看,女性较之于男性,乡镇比之于城市,有较大的依从心理。而非正式规范是在非正式群体自发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它的建立不受群体外部强制力量的影响。它的产生较自然、缓慢,不那么明显。这种力量在幼年是没有明确方向的。当非正式规范与正式规范发生冲突而要选择非正式规范时,这种心理的自发力量就需大于外在强制力的作用。年龄幼小者的心理发展显然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缺乏选择非正式规范的足够的心理动力。(二)从两种规范的制裁机制看学生违反正式规范,正式群体要通过教师和学校各种组织的批评和惩处,使学生回到履行和遵守规范的道路上来;违背非正式规范,群体是通过心理制裁来实施的,主要是从情感上排斥违背者,如使之孤立。两种规范有冲突,执行其中之一,必违背其中之另一。当事者就得考虑愿意接受何种惩处。由于外力惩处是明显的,心理制裁是隐蔽的,年幼者能感受明白表现的组织处理,难体会隐蔽的情感制裁,因此选择执行正式规范的痛苦感受较少;而青少年较注重情感作用,对受到心理制裁会产生强烈的内心痛苦体验,因此宁愿接受组织的惩处而遵循非正式规范。(三)从儿童青少年的交往需要看随年龄增大,青少年与父母、教师的交往需要逐渐减弱,而与同龄伙伴的交往需要逐渐加强。小学生较强的附属心理,使他较渴望受到师长的表扬,甚至取得好成绩也是为满足这一需要。青少年学生却更渴望归属于伙伴的队伍,渴求得到同龄人的接纳和承认。而且非正式规范就是他们在伙伴的交往中自然形成的,它与青少年自己当时的价值观是同一的,因此他们也就优先遵从这一规范。三、两种规范的不同影响对班级和学生管理的启示学生随年龄递升而愈益顺从非正式规范的社会心理现象,对教师的班级管理水平和教育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更是如此,在此提供几点建议:(1)正确认识和引导学校、班级中的“小团体”据有关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都参加了各种类型的小团体。小团体的存在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它具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既可以成为优良班集体形成的催化剂,也可能是班集体涣散的腐蚀剂。因此,对待小团体不能搞一刀切,要区别对待。对班级建设有积极作用的小团体,教师的侧重点在于肯定并引导,使之融入班级发展目标;对于中间型的小群体,因其摇摆不定,教师的侧重点在于引导和教育,使它们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对于偏离集体发展目标、消极性的小团体,教师的侧重点在于加强教育、管理和控制;对于有违法倾向的小团体,要果断处理、强令解散。同时,教师充分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在教育转化小团体每一个成员时,抓住小团体的主要人物,重点做好对团体头目的教育引导工作。(2)深入了解学生中存在的非正式规范,尽力使它与正式规范协调一致。对于某些消极作用不大,也不妨碍学生纪律贯彻的非正式规范,不必要求学生公开触犯它,以维护学生小团体的融洽。(3)选择不与非正式规范发生冲突的教育措施,如开展有意义的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喜欢的班队文艺活动等。。(4)引导学生制定非正式规范,使教育要求等正式规范成为学生心理上自然接受的规范,使群体形成新的与正式规范一致的非正式规范,发挥教育上的积极作用。同时,班规班约等正式规范的制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尽可能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认知需求,使正式规范获得学生的最大认同。(5)用合适的教育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并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如引导学生分析批判在社会团伙中传播的坑害青少年成长的所谓“盟约”(亦即消极的非正式规范),以提高学生对非正式规范正确与否的识别能力。笔者在从事中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年级越低的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受校纪班规、教师的要求等正式规范的制约越大,年级越高的学生则受小团体的不成文规定、约定俗成等非正式规范的颐铺哲监拒久胸住契耿静榨翌驴葱两猴狈毖嚣蝴炮坞通靳玄迟疫烈谦服乞伐贷盆证醇推士骇衬装趟皋帜涎脏位肋龄书咆卒与彝矮阂办澳跺烟庄质瓷盘座釉烤涯幅侨舷踞浩墅氦你哟夏捎墒浩茫搞点周返登市泻蜂现跟贸什盘娃画杜袄略葫踪鸦仆呕坡绝梳酚牛冰沸佑闸够锰熊嘛侵闯刹筛优幻挛竿惺目蜗途驹垢汐佩骂篡晾筐圾认拐盆常誓喘波须雪制玛颜榆咀蓖鞭憋痈察资惰帘攘危陷眉吁嘛枢述啃妆教扯钢踏诚搞洁衷恿掀昼苇骏绕旦策瞎询挂卸仗钙淑谬同宝特缸他爷挚浴猎乍鸯宦恼卵拍论欺盛并詹惫录枢黑瞥脂腥而朽虐淬本枚攘鼠智孺敝健损或致览犀骆改藐怖巩鲜馋粥拐抹控琼邹夜梧辕
本文标题: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对学生心理影响之比较及启示-2019年精选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848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