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奥尔夫生平与音乐活动
奥尔夫在1岁多时,便被各种音乐所吸引。幼儿时期,他最喜欢坐在妈妈的脚边,听妈妈弹琴,并用玩具在地板上敲打。不久,他被允许和妈妈一起在键盘上玩,坐在幼儿高脚椅上为妈妈“伴奏”。玩得高兴时,他还要大叫几声。2岁多,奥尔夫开始自己在琴上“玩”(Play),做“大声”和“小声”的合种声音游戏,并伴以歌唱或地歌游戏。有一次,他突然想到可以用其他方法在键盘上发声,来代替较弱的手指。他偷偷到厨房拿来一把敲肉槌,在琴上叮叮咚咚敲了起来,结果琴被锁上了,但是他却因祸得福,得到了一个小鼓。他很快发现,只有鼓仍然很单调,于是发明了“鼓的故事”,用自己的“歌”和有节律的朗诵来叙述“鼓的故事”,边奏边说边唱。后来,他又得到了其他“乐器”——尖声的活塞小喇叭、小钟琴。小钟琴优美的声音在上面敲奏,像是天使在天空中飞舞。只有他在向家里大人保证“不再用敲肉槌敲钢琴了”之后,他才被同意可以在钢琴上玩。这时,他用声音的大小、高低变化来为他讲的故事伴奏,他已学会使用钢琴上所有的高低音位置。100年后的今天,这种方式已被作为一种新的儿童钢琴教学法在世界许多地方推广介绍。4岁时,奥尔夫与父亲一起参加一个隆重的节日庆典活动,他第一次看到提线木偶(傀儡)戏,这可以说是戏剧最原始的雏形。从手上表演的布袋到舞台上的拉线,给奥尔夫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开始着迷于这种表演形式。爸爸妈妈为此在这一年的圣诞节为他做了一个真正的木偶戏台。小奥尔夫等不到戏台做成,就开始了自己的即兴表演。他自编、自演故事。各种土豆画成的头,穿上些奇奇怪怪的布衣,就成了他戏中的公主、老太婆、警察、鳄鱼、强盗、恶魔……各种角色的对话都由他即兴创作与表演。顺口编的离奇故事,都不知从哪儿得来的,源源不断。4岁——人类个体成长的第一个创造性发展的高峰期,在奥尔夫身上体现出来。幸运的是他的家庭为他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使他的这种本能得以充分发挥。5岁时,奥尔夫开始在母亲的指导下,正式学习钢琴。开始时他非常喜欢,但是,枯燥的手指练习令他失去兴趣和学习的快乐感觉。他更愿意去随意地弹些什么。5岁的孩子自制能力开始萌芽,也是其创造性能力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奥尔夫最喜欢的不是模仿,或按别人的意志去做什么,而是探索和不断地尝试各种可能性。这不仅是他个性所驱,也是大多数孩子在这一时期心理发展的特征。如果引导得法,利用这种特点去发展和培养他的探索、创造能力,并且在其创作欲望的驱动下,培养他的专注力、毅力和帮助他掌握一定的技术能力,这是一种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即利用兴起作为动力去学习。奥尔夫这时特别有兴趣念音符并尝试画音符。他在妈妈的帮助下,在黑板歪斜的五线谱上画上音符,并配上自己的词。又在妈妈的帮助下,在钢琴上把音找出来,妈妈还为他配了一个伴奏。这样,奥尔夫的“第一号作品”便在他5岁时诞生了。通过大量的视谱练习,奥尔夫学习了许多曲子,并且和母亲一起做四手联弹。丰富的音乐给了他极大的快乐,三个月后,就能自己试奏简单的四手联弹曲了。5岁时,奥尔夫已不满足于那个小“木偶戏台”。每年圣诞节,敢堂、家庭都要展示“马糟的故事”,一般家庭的圣诞树下只是放个小小的马槽作为象征。但奥尔夫认为这已不能满足他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于是那年圣诞节在父亲的帮助下,奥尔夫在家里搭起一个平台,用了许多松枝、石块、厚纸板,以及彩色玻璃纸和灯光,布置了一个戏剧舞台。在舞台上用市场上买来的各种雕刻的、蜡刻的、陶瓷的人物、道具、马车等,将整个圣诞节故事布置在他的舞台上。花了几天的功夫,边做、边布置、边表演。奥尔夫作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在音乐剧方面的巨大贡献。他创造了一种融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的音乐剧而不是歌剧或者交响乐。理解这一点,对了解他的音乐教学法是非常重要的。正是这种特点,使他的音乐课突破了单纯的唱歌课或器乐课的思路,形成在课堂上融舞(动作)、说、唱、奏及戏剧为一体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奥尔夫5岁时创造的圣诞舞台,已开始显示他的音乐舞台剧的灵感与天才。他那时对木偶剧的着迷(从家庭到剧院)持续了好几年,其中一些剧目使他终生难忘。6岁时,奥尔夫开始上学,但是并没有将学校的课程放在心上。他的个性与其他孩子很难相融。实际上,他已从母亲那里学习到了读、写、算的许多知识,所以对学校的学习并不上心。这时,他已经在母亲的指导下尝试着写诗。他乐于把实际生活用诗表现出来和编故事,对家人讲述学校的事,也胡编乱造了很多故事。他认为最开心的是家人、特别是担任他的“年代记”(记录他的生活)的祖父,对他的编造、吹牛“信以为真”。但为此,他却得到了一个机会,把其中的一些故事编了一本题为“卡尔•奥尔夫100首故事”的集子,写在一本黑色的油布册子里。最初只有两首,后来一直在补充着他的“新作”。他写的第一首诗《早晨的阳光》,以及后来写的《在井边》、《吃草的牛》、《暴风雨》、《下雨》、《摇篮歌》、《夜曲》等,都细心而整洁地抄录在他的第一本诗集中。后来在他10岁生日时,他的家人从诗集中挑了两首,发表在一本儿童刊物上。青少年时期的音乐戏剧活动奥尔夫8岁第一次进音乐厅听音乐会。音乐会中有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后,他兴奋至极,有如得了兴奋症一般。从那以后,他强烈地想能够再次、多次地去聆听音乐会。人们很难想像这些维也纳古典音乐的音响对一个感受力敏锐的小孩所引起的震动。从那以后,他经常和妈妈一起在钢琴上四手联弹贝多芬的交响乐改编曲。由于他的着迷、执着,他能够不厌其烦地练习,直到将曲子几乎背熟为止。当时已有许多贝多芬交响乐的钢琴四手联弹指,虽然人们对这些改编曲很有争议,但对小奥尔夫来说,这些名著巨典成为他接受音乐一个很高的起点。正是大师的音乐给了他丰富的滋养,才得以有后来的大师的出现。奥尔夫的成功是在他自己开辟的道路上取得的。这说明,我们对于幼儿,无论他将来会在哪些方面得到成长,但一定要小心地给他们选择供他们成长的精神食粮。经典名著虽然不能一下子被人们深刻领会,但却是一个有着丰富营养、高品位、高质量的,可以用一生去体验、领会的精神食粮。学习经典名著对于培养未来高素质的人才是有重要意义的,这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奥尔夫早期艺术教育的另一个启示,便是家长和幼儿教师一定要细心观察幼儿的爱好、反应,抓住时机给予恰当的引导,利用他们的兴趣和兴奋引导他们的学习。在这方面,奥尔夫的家人,特别是他的母亲,可以称之为伟大的启蒙教育家。当然,此时的奥尔夫最迷恋的,仍然是他的戏剧,即木偶戏。因为木偶是不动的,所以,所有的情节、剧情发展,都是通过音乐、朗诵甚至音响来表现。他发明各种奇奇怪怪的声响来表演,到10岁时,他还组织了一个小的表演团体,其中有3岁的妹妹及他的小伙伴。他们用钢琴模仿出各种声音效果来,用大大小小的豆子、栗子放在陶罐里,表示暴风雨、电闪雷鸣等。这时的奥尔夫既要唱、说,还要指挥布景、人物的摆开,既要打带玻璃纸的彩色灯光,还要指挥别人的表演……真是集导演、舞台、美工。演员、伴奏、作家、指挥于一身。在这些活动中,他可以说已经开始积累舞台剧创作、表演经验。要知道,他这时才只有10岁!他那时还创作了小说。尽管这时他的艺术创作仅仅是处于萌芽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可以视为潜在的创造能力的最初展现,但是这种创造才能在其早期艺术教育活动中的显露或者说是引发,却对他日后事业的选择和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上小学时,他对语言、诗歌特别有兴趣,他的古典语言课、文学课和作文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从奥尔夫3岁开始,每年夏天他的全家就到慕尼黑附近的乡间生活。慕尼黑是德国与奥地利最接近的南部大城市。那里有起伏的丘陵、美丽的田野和教堂。人们熟悉的电影《音乐之声》的许多镜头都是在现在的奥尔夫学院的学生宿舍楼那个院子里拍的。乡间的生活给了他新的体验,大自然给了他更丰富的想像力和灵感。他故乡间经历,使他在后来创造的教学体系中反复强调人的“原本性”,即人是在大自然环境中构成自己的最原始状态、自然状态的本性这个最重要的原理。他的乡间经历还培养了他对植物学的爱好,甚至创作了诗歌《浪漫派植物学》。奥尔夫从儿歌开始的朗诵教材,则得益于在他家里干了几十年的一位厨娘。她给他讲了许多童话故事,教他当地方言和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奥尔夫和妹妹每天是在她的故事声中人睡的。11岁,奥尔夫上了中学。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古典名著及当代文学作品。他怀着极大的兴趣涉猎一切他能够收罗到的书籍。在中学阶段,他主要是在参加学校的合唱团、乐队等活动中,使自己的音乐素养不断充实,识谱能力得到飞速提高。这些音乐经历加上他平时与母亲对大量经典名曲的弹奏,以及从音乐会、歌剧院得到的熏陶,都为他在17岁考人慕尼黑音乐学院奠定了基础。关于音乐、戏剧对奥尔夫的影响,奥尔夫的祖父(KarlKoestler)曾在以第一人称方式写的传记《认识卡尔•奥尔夫的一生》中,较详细地谈到奥尔夫在童年、青少年成长中这方面的经历。①传记中写到,奥尔夫在14岁第一次接触到大型歌剧《漂泊的荷兰人》。这部瓦格纳的歌剧,令他着迷,其程度很难用笔墨形容。由于这部歌剧对他的影响是如此之深,以至他好几天都不想说话,甚至没有吃东回,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或者是恣意纵情地弹钢琴。也因为这种投入和热情,他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部钢琴改编曲。这时,他的母亲,本着一种母爱,带着他又去看了这部歌剧。战前的慕尼黑是巴伐利亚州的文化中心,那里成为当对歌剧。音乐会和戏剧艺术活动的中心。奥尔夫的堪称入迷的艺术兴趣,也得到了家庭的支持和鼓励,使他有机会聆听和观赏歌剧院上演的所有重要作品。他经常是在剧院的顶层楼座里,一边观赏歌剧,一边阅读钢琴改编话或总谱。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数年。在为奥尔夫面写的《认识卡尔•奥尔夫的一生》中,他的祖父依据他对奥尔夫的熟悉和了解,用奥尔夫自己的语气写道:“我的祖父曾在他的年代记中详尽记载了我所观赏的每一出歌剧和音乐会上的作品及演出阵容,其中还提到我每个礼拜总有二至三次,甚至更频繁地到剧院报到。这些活动还包括了在当时也同样在宫廷剧院看到的舞台剧。除了这许多精彩的节目之外,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瓦格纳的《厄伯龙根指环》和《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莫扎特的所有作品,以及理查•施特劳斯的《莎乐美》和《文蕾克塔》,后者这两部歌剧作品更是触动我心。我在音乐会上,音乐厅及歌剧院中,体验了所有常见于当时音乐会活动曲目上的古典作品。吸引我最强烈的永远是贝多芬,然而我钟爱的作曲家则是莫扎特、舒柏特和布鲁纳,相形之下,19世“的许多作品以及较新的作品仅居我心目中的次要地位。……充满幻想力的柏辽兹以及他的交响曲和安魂曲却异常地感动我。还有那变化多端的理查•施特劳斯,他的音诗对我有莫大的意义。此外我无法忘怀马勒雄浑有力的交响曲,以及我所曾观赏首演的《大地之歌》。尤其令我感动良深的体验是观赏德彪西《夜曲》,这次经历一直到后来才发生作用。至于舞台剧,我看了一系列古典作家如席勒、歌德、克莱斯特(Heirichvonkleist,1777-1811)、葛利尔帕泽(FrankGrillparzer,1791—1872)以及最令我赞叹的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后者对我一生所从事的戏剧影响匪浅。”②以上的这些记述,概括地反映了奥尔夫青少年时期在音乐、文学、或刚修养方面所作的重要积累。在这里,我们可以提到他在1909年开始接触瓦格纳歌剧的经历,并有理由认为这次经历对他的一生很可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奥尔夫后来对自己被称为“整体的艺术”(Gesamtkunst)的创作观念的表达,并且将这种观念作为其音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时,我们可以想到,瓦格纳在其歌剧创作中提出的,提倡故事情节、音乐舞台、场景揉合在一起的所谓“整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一译作“总体艺术作品”)创作观念,这无疑是奥尔夫在音乐教育中主张的“整体的艺术”观念(即将音乐、语言、舞蹈以及节奏结合为一体的音乐教育行为方式)产生了影响的。慕尼黑音乐学院学习时期由于奥尔夫对音乐、戏剧的喜爱吸引了其全部精力,以至于他在经过一番与家庭的抗争后,中止了中学学业,以便尽早为人慕尼黑的音乐学院(AkademiederTonkunst)学习而作准备。在这样一
本文标题:奥尔夫生平与音乐活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856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