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茶文化基本知识茶叶的品种、等级、产地等的判断(需要经验的积累和查看一些资料,和找一些信的过的经销商)茶叶的沏茶、保存方式(你就卖你的茶吧怎么还管沏茶,找一个壶放点茶叶在放开水OK.保存很容易的用麻袋也能保存不要潮湿就好了,另卖的话你没有看别人的都是玻璃罐吗?)经营方式:批发城店面?临街商铺?(看你的实际情况了,你在那里?)各种茶叶的货源?(连货源都找不到还批发,干脆开个小商铺在慢慢发展了)茶叶店人手安排?-销售人员、送货人员?(一个销售员就行了还送货??)职业定义:在茶艺馆、茶室、宾馆等场所专职从事茶饮艺术服务的人员。职业等级:本职业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职业能力特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形体知觉能力,较敏锐的嗅觉、色觉和味觉,有一定的美学鉴赏能力。行业现状:目前茶业从业人员还没有与国际接轨的统一检测标准和鉴定人员,不少从业人员不专业,流动性较强,缺乏相应的文化知识,不会鉴别茶叶优劣,不懂茶艺技巧,高级茶艺人才的缺失日益成为制约产业发展壮大的瓶颈。其实从1999年5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正式把茶艺师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01年3月《茶艺师国家标准》和《茶艺师》教程也已出现。6月18日,来自江西、浙江、天津等地的茶艺人员参加了在江西举行的首次茶艺师职业技能考试。前景展望:随着以茶会友的休闲生活方式深入人们的生活,茶艺师作为一种新兴职业正日渐走俏。茶艺业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东西,在很多大学中开设了茶学系,除此之外,北京中华茶艺协会将建设起培训中心,负责茶艺人才培训工作,填补了茶艺师人才的空白。与此同时,国内茶消费也日益增长。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日前透露,目前北京每人每年消费1公斤茶叶。据了解,目前北京有400多家茶馆,而北方城市像北京、天津、济南、沈阳等茶馆数量每年还在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茶艺业的持续发展的潜力巨大,而茶艺师作为一种新兴职业,仍有很大需求空间。基本文化程度:初中毕业基础知识:1、茶文化基本知识1)中国用茶的源流。2)饮茶方法的演变。3)茶文化的精神。4)中外饮茶风俗。2、茶叶知识1)茶树基本知识。2)茶叶种类。3)名茶及其产地。4)茶叶品质鉴别知识。5)茶叶保管方法。3、茶具知识1)茶具的种类及产地。2)瓷器茶具。3)紫砂茶具。4)其他茶具。4、品茗用水知识1)品茶与用水的关系。2)品茗用水的分类。3)品茗用水的选择方法。5、茶艺基本知识1)品饮要义。2)冲泡技巧。3)茶点选配。6、科学饮茶1)茶叶主要成分。2)科学饮茶常识。7、食品与茶叶营养卫生1)食品与茶叶卫生基础知识。2)饮食业食品卫生制度。8、相关法律、法规知识1)劳动法相关知识。2)食品卫生法相关知识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知识。4)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相关知识。5)劳动安全基本知识。既然有货源那就省了一步,不过茶叶的类型还是要多点,不知道你是要搞什么样的茶叶店呢?批发还是零售?如果是批发那还好办点,如果是零售那就要先把茶叶分类,比如普通茶,品茶,送礼茶,健身茶。这样便于你做生意。然后是一、合理的选址:商业经营最注重的是“地气”“人气”,这并非迷信,“地气”主要是看这个地方有没有商业氛围,这种商业氛围对我们所经营的商品合不合适,“人气”主要是指我们经营的地方有没有顾客流这些顾客是否有购买我们商品的心理动机。1)中国用茶的源流。中国用茶的源流一、关于饮茶的起源。大体说来,从西汉至今,有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四种烹饮方法,到了现代,还出现了罐装茶、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浓缩茶等新的茶饮方式。二、煎茶法煎茶法是指陆羽在《茶经》里所创造记载的一种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碾罗成末,侯汤初沸投末,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据张源《茶录》、许次行《茶疏》等书,壶泡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投茶、冲泡、酾茶等。2)饮茶方法的演变。饮茶始于西汉,西汉以来,茶的烹饮方法不断发展变化。大体说来,从西汉至今,有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四种烹饮方法,到了现代,还出现了罐装茶、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浓缩茶等新的茶饮方式。一、烹茶(唐代)烹茶即煮茶。所谓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而饮。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西汉王褒《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晚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云:“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饮者无异也”。汉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类似喝蔬茶汤,吴人称之为“茗粥”。唐代以后,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散茶品种日渐增多。唐代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旧习依然难改,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较流行。中唐陆羽《茶经·五之煮》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唐代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宋代,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以盐酪椒姜与茶同煮,南方也偶有煮茶。明代陈师《茶考》载:“烹茶之法,唯苏吴得之。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清代周联《竺国记游》载:“西藏所尚,以邛州雅安为最。……其熬茶有火候”。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流行。二、煎茶法煎茶法是指陆羽在《茶经》里所创造记载的一种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碾罗成末,侯汤初沸投末,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而煮茶法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诗中多有描述。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诗有“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僧皎然《对陆迅饮天目茶园寄元居士》诗有“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北宋黄庭坚《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煎茶三药》诗有“冈炉小鼎不须催,鱼眼长随蟹眼来”。南宋陆游《郊蜀人煎茶戏作长句》诗有“午枕初回梦碟度,红丝小皑破旗枪。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汤。”五代、宋朝流行点茶法,从五代到北宋、南宋、煎茶法渐趋衰亡,南宋末已无闻。三、点茶(宋代)到了宋代,烹茶法已被淘汰,盛行点茶法。点茶法是在唐代阉茶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点茶法是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边注边用茶筅击拂,使之产生泡沫(称之为汤花),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为佳。点茶法和唐代的烹茶法最大不同之处是不再将茶末放到锅里煮,也不添加盐,保持茶叶的真味。点茶法从宋代传入日本,流传至今,现在日本茶道中的抹茶道采用的就是点茶法。点茶法也是宋代斗茶时所采用的方法。斗茶就是茶质优劣和茶技高低的比拼,三五知己聚在一起,煎水点茶,看谁的点茶技艺高超,点出的茶色、香、味都比别人的好。斗茶时所用的茶盏是黑色的,容易衬出茶汤的白色有及是否附有水痕,因此,当时福建生产的黑釉茶盏最受欢迎。四、泡茶(明代)也称撮泡法。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壶或茶盏中,以沸水冲泡的简便方法。过去往往依据陆羽《茶经·七之事》所引“《广雅》云”文字,认为泡茶法始于三国时期。但据考证,“《广雅》云”这段文字既非《茶经》正文,亦非《广雅》正文,当属《广雅》注文,不足为据。陆羽《茶经·六之饮》载:“饮有粗、散、末、饼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即以茶置瓶或缶(一种细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上沸水淹泡,唐时称“庵茶”,此庵茶开后世泡茶法的先河。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点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时期才流行。朱元璋罢贡团饼茶,遂使散茶(叶茶、草茶)独盛,茶风也为之一变。明代陈师《茶考》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置茶于瓯、盏之中,用沸水冲泡,明时称“撮泡”,此法沿用至今。明清更普遍的还是壶泡,即置茶于茶壶中,以沸水冲泡,再分酾到茶盏(瓯、杯)中饮用。据张源《茶录》、许次行《茶疏》等书,壶泡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投茶、冲泡、酾茶等。现今流行于闵、粤、台地区的“工夫茶”则是典型的壶泡法。五、罐装茶(今后)随着科学的进步、工业的发达,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传统的茶叶产品的饮用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了追求快速、简便、易于操作和携带的茶叶产品及饮茶方式,出现了袋泡茶、速溶茶、浓缩茶、罐装茶饮料等新产品。3)茶文化的精神。一、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广义上是指以茶为中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内容包括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茶业科技、千姿百态的茶类和茶具、饮茶习俗和茶道茶艺、茶书茶画诗词等文化艺术形式,以及茶道精神与茶德、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诸多方面。狭义上则专指其精神文化的内容,即茶在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二、茶文化的基本特征社会性:饮茶是人类美好的物质享受与精神品尝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饮茶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层次、角落。广泛性:茶文化雅俗共赏,各得其所从宗教寺院的茶禅到宫廷显贵的茶宴,从文化雅士的品茗到人民大众的饮茶,出现了层次不同、规范不一的饮茶活动。民族性: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多姿多彩的茶俗,有的用茶作食,重在茶食相融,有的追求精神享受,重在饮茶情趣。从世界的范围看,各国的茶艺、茶道、茶礼、茶俗在茶饮的统一性下,都表现出了民族性的区别。区域性:“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地广人多,受历史文化、生活环境、社会风情、以及地理气候的影响,中国茶文化呈现出地域性的特点。传承性:茶文化的以上四个特征决定了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传承性的特点。三、中国茶文化的特点中国的茶文化,融合了儒、道、佛各家优秀思想,负载着三教的文化内涵,因而形成了其独特的特点。(一)、融合儒家“中庸和诣”的思想观念儒家以“中庸和谐”的思想为指导,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练自己的意志,所以主张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雅心、以茶培养廉洁之风,并用于明伦理、倡教化。(二)、融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们体悟到,人必须顺应自然,符合大道,才能获得身心的解放。茶人认为,烹茶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身心与茶的精神相沟通的过程;“道”的性格象水,茶是吸收了天地精华的灵芽,茶也水之间才是最好的发挥。(三)、融合佛家“普渡众生”的思想观念佛家以“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使人明心见性,所谓“禅茶一味”,是要学习“清寂”态度,“和敬”风格的一种精神,以澄明心境,洁身自好。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负载了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内涵,其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在现代文明进步社会中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4)中外饮茶风俗。一、中国的饮茶习俗中国饮茶历史最早,所以,最懂得饮茶真趣。客来敬茶,以茶代酒,用茶示礼,历来是我国各民族的饮茶之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以及生活风俗的各异,使每个民族的饮茶风俗也各不相同。在生活中,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饮茶习俗也各有千秋。不过把饮茶看作是健身的饮料、纯洁的化身、友谊的桥梁、团结的纽带,在这一点上又是共同的。下面,将一些兄弟民族中有代表性的饮茶习俗,分别介绍如下。(一)、潮汕乌龙茶在闽南及广东的潮州、汕头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钟情于用小杯细啜乌龙茶。啜乌龙茶很有讲究,与之配套的茶具,诸如风炉、烧水壶、茶壶、茶杯,谓之“烹茶四宝”。泡茶用水应选择甘冽的山泉水,而且必须做到沸水现冲。经温壶、置茶、冲泡、斟茶入杯,便可品饮,啜茶的方式更为奇特,先要举杯将茶汤送入鼻端闻香,只觉浓香透鼻。接着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举杯倾茶汤入口,含汤在口中迥旋品味,顿觉口有余甘。一旦茶汤入肚,口中“啧!啧”回味,又觉鼻口生香,咽喉生津,回味无穷。这种饮茶方式,其目的并不在于解渴,主要是在于鉴赏乌龙茶的香气和滋味,重在物质和精神的享受。所以,凡“有朋自远方来”,对啜乌龙茶,都“不亦乐乎”。(
本文标题:茶文化基本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862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