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
龙源期刊网“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作者:刘欣来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6期摘要:“课程思政”的内涵是: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关键。“课程思政”应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秉持大局意识,深挖各专业各学科的育人价值,形成课程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其宗旨加以实践,将其内在价值充分彰显,以达到最优的育人效果。当前,推进“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统筹协调育德与育才,树立德才并进的观念;二是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三是立足育人使命,覆盖所有课程,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729(2018)06-0076-06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德才并进立德树人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中共十九大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高校来说,育人的使命光荣而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可见,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中的重要性非同寻常。全面育人的高等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必须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将课程内容、学术信息与文化内涵转换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知识资源,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改革,推动传统“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协同共进,以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目前,教育界对“课程思政”的研究大多以教师、教材、课堂、资源、制度等为着眼点,聚焦于如何构建思政教育课程体系。鉴于此,本文拟在分析“课程思政”的渊源、含义、内在价值的基础上,探索其实施路径,以期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理论参考。一、“课程思政”的渊源与含义从历史上看,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大学生培养目标任务中,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关键一环。改革开放之后,中央曾多次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出重要指示。在恢复高考之初,教育部就曾发布文件,明确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程的内容与作用;1990年代,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中共中央曾多次印发文件要求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进入21世纪,种种西方社会思潮大量涌入我国,给大学生的龙源期刊网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带来了不良影响,中央曾再次强调要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在高等学校发展的历程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备受党和国家重视。一直以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学者们都在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方面进行探讨,积累了很多经验,也经历了许多挫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然而长期以来不能遮蔽的事实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脱节,其有效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究其原因,一是社会主义大学的价值引领作用并未完全得到体现,或者说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二是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政治课程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未完全吻合;三是大学全面育人的理念没有得到充分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处于“老死不相往来”的隔绝状态。针对这种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是在新的时期和新的形势下,党中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措施,对于高校今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次会议对如何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指出:要将育人作为所有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强调各科教师都应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利用课堂教学,形成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协同效应,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同向同行,力往一处聚,劲往一处使。在这样的情势下,自2016年起,“课程思政”这一概念逐渐为大家所接受,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课程思政”虽无统一的定義,但研究者的基本观点较为一致。总体上说,所谓“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在高校中增设一门课程,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目标[2]。这一方面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将不再是孤岛,而是与各类课程并肩作战,共同发挥育人作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不仅仅存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也应覆盖其他课程。对于高校来说,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外,其他通识类课程的教师、专业课教师都应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同心协力、同向同行,共同完成育人工作。二、“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本质上是“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即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让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从而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新格局。“课程思政”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一切知识的传授、应用之中,从而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论的统一。从价值根源上分析,“课程思政”的理念之所以能够产生并指导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设定。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龙源期刊网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3]对于我国的高等学校来说,应首先明确其历史使命。2018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强调,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3]。坚持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这是对新时代我国高校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指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高校是社会主义的高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判断,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从根本上讲,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伟大宣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动摇。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3]。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中,高等学校责任重大,必须继续坚持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原则,坚持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承担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对于高校来说,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育人工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育人,育人是其价值本位。毛泽东曾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4]“课程思政”应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大局意识,深挖各专业各学科的育人价值,形成课程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要聚焦育人价值的本源,明确价值指向,找准目标定位,弄清楚教育教学工作是为什么而做,可以做什么,最终是为了实现什么。价值指向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课程思政”必须正确处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切实达到育人的目标。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育人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在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德育起到引领作用。因此,高校“课程思政”承载着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对健全人格、文化传承、体育精神、审美情操和劳动热情的培养和引导,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价值基础的使命。三、“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明确了我国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全面育人的使命担当,同时也反映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种种问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被认为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任务,专业课程只负责教授专业知识。这样的错误观点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之间存在鸿沟,形成了育人过程中的“两张皮”现象,其结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课程思政”要求高校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同向同行、形成合力、全员育人,从而为未来高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如何加以实践,将其内在价值充分彰显,以求达到育人的最优效果。对此,我们认为,应从高校、教师和课程这三个方面深入理解并贯彻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外协调共进。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1.统筹协调育德与育才,树立德才并进的观念龙源期刊网通常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育德功能,而专业教育承担着育才功能,只有将育德与育才统一起来,才能深刻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也指出高校在注重育才的同时,还必须始终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对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培养。这样的道理虽然被人们普遍认同,然而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例如,有人认为大学生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有人认为,教授所谓做人的道理太虚,学生在学校只要学好专业课即可,等等。这些观点实际上忽视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割裂了育德与育才的内在联系。“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才兼备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现。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大学期间的课程学习和能力积累,不仅可以增强自身的综合技能,为其走入社会做好准备,更为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打下坚实基础。大学生虽已成年,但并未成熟,其情感底色、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思维方式等,都是在大学期间定型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承載着大学生现在与未来的价值取向,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为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应在注重育才的同时,将育德置于更重要的位置上,统筹协调育德与育才两种教育,实现二者的统一。2.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首先,“课程思政”教师——非仅指思政理论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因为这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作为“课程思政”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和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衷心赞同党的理论,高度关注时政等,唯有如此,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使“课程思政”发挥最大化的效果。其次,“课程思政”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育素养。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只有明确其肩负的德育使命,才可能将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传道授业和价值引领双重目标。因此,在高校中,师德至为重要,应将教师德育意识的提升纳入日常培训体系中,进一步强化其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再次,“课程思政”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在课堂上所展现出的渊博知识和开阔视野,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开展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同时兼顾专心教书和全面育人,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教师的本分虽是专心教书,但并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理论,更应着力塑造人的高尚灵魂。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要同时兼顾传授精深的专业知识、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卓越的做事能力三项使命。3.立足育人使命,构建完善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为贯彻“课程思政”的要求,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需要进一步增强思政育人功能在思政课程外其他课程中的体现,形成育人合力,构建完善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龙源期刊网htt
本文标题:“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865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