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1《桃花源记》练习题(第一课时)一.基础知识1.了解作者:《桃花源记》作者,他是大诗人,字,一说名,世称,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等。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豁.然()(2)俨.然()(3)阡陌..()()(4)问津.()(5)邑.人()(6)诣.太守()(7)垂髫.()(8)平旷.()(9)遂.迷()(10)骥.()(11)怡.然()(12)皆.()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来源&:中教网@*#^]探讨横线的词语意思。1.缘溪行()2.芳草鲜美()3.渔人甚异之()4.欲穷其林()5.林尽水源()6.仿佛若有光()7.豁然开朗()8.屋舍俨然()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0.阡陌交通()11.悉如外人()12.黄发垂髫()13.并怡然自乐()()14.乃大惊()15.具答之()16.便要还家()17.咸来问讯()18.妻子邑人()19.来此绝境()20.不复出焉()21.无论魏晋()22.具言所闻()()23.延至其家()24.不足为外人道也()25.既出()26.便扶向路()27.处处志之()28.及郡下()29.诣太守()30.说如此()31.寻向所志()()32.欣然规往()33.未果()34.寻病终()35.后遂无问津者()4.给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点并写出其古义及今义。[*~zst^%ep@.com]A.阡陌交通..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B.率妻子..邑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C.来此绝境..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D.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E.无论魏晋..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F.芳草鲜美..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5.写出下列各字在句中的意思。(1)舍便舍船()屋舍俨然()(2)寻寻向所志()寻病终()(3)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4)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5)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问所从来,具答之()二、、翻译下列句子(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9)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三、理性默写:1.体现桃花源美景的句子是2.体现村人热情好客、淳朴社会风尚的句子3.体现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4.村人来此绝境的原因21《桃花源记》练习题(第二课时)一、课文理解:《桃花源记》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______为顺序。按照________桃源,________桃源,________桃源,________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描绘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应的美好境界。二、理解强化(阅读下列各文段,完成有关问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2、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3、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4、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来源:z#zstep&.%^~com]5、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7、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中国教~@育出^版网]8、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9、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w%^ww.zzst&~ep.#com]10、《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处“奇”。11、“具、咸”都是“全部,都”的意思,能否互换?12、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来*源:%@中~教网&]13、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14、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三、探究思考(下面题难度各异,请任选两题作答)1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zste*#p.com]16、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17、为何桃花源长久未被发现?[来&源:z*zstep.co@~18、本文中黄发指:老人;垂髻指:小孩。请用上这两个词对出下联。上联:美好理想寄桃源。[w@w*w.zz^&step.c~om]下联:[来%源#:zz~step.*com&][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中%国教^育@出版~*网][来&^@源:中教网%~][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21、《桃花源记》参考答案:[来#源~@^*:中教网]1.(1)hu..ò.(2)y.ǎ.n.(3)qi..ā.nm..ó.(4)jīng(5)y.ì.(6)y.ì.(7)tiáo(8)jì(9)bìn(10)jì(11)y.ì.(12)ji..ē.2.A.咸:都B.要:通“邀”,邀请C.缘:顺着E.规:计划F.遂:终于3.略4.略5.(1)舍弃;房屋(2)寻找;不久(3)作为;给(4)标志;做标志(5)的;代所问问题(6)于是;竟然7、(1)渔人对此感到诧异(2)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3)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4)问渔人从哪里来。(5)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6)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7)这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8)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9)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8、(1)28答:和平安宁,没有战争,没有压廹美好黑暗现实(2)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把四个情节: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林离开桃花林再寻桃花林贯穿起来。描绘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应的美好境界。[中国教&育~出%^版*网]9、(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step^.com%](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9)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10、答: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11、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12、答:(1)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好客风尚。(2)写村人自叙秦时避乱来此经过。[~z*zs@tep.c#om^]13、答: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14、答: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中~国教#育出&%版网@]15、答: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廹,自由快乐。16、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来@源:z%zstep.&^co*m]17、答: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18、答: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与世隔绝时间长;听见渔人所说的话。19、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20、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1、答:(1)环境奇美。(2)与世隔绝多年。(3)待渔人如此热情。22、答:不能,“具”有详尽的意思,而“咸”没有,所以不能换。23、答:(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和平。人文环境:自由快乐。(2)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定(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24答:桃花源山洞口位于武陵源桃花林小溪尽头。25、答: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民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字定,快乐。26答: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w&ww.z%zste*^p.com~]27答: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28答:考查语言运用水平。描写要有文采。29、答: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zzst*#ep.com]30、桃花源在林尽水源的地方,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路径,用山有小口、初极狭、才通人、仿佛若有光等词,说明它不易被发现。31、黄发垂髫享太平[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本文标题:桃花源记习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878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