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
新地理教材(人教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一、新课程理念的挑战二、地理教材改革突破口的选择三、教材结构和呈现方式的创新四、教材的主要特点一、新课程理念的挑战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评价新的课程观新的教材观新的教学观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结构的转变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的转变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实施的转变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程评价的转变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管理的转变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国外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注重基础学力能力的提高基础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基础。注重信息素养的养成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社会,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注重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教育应该培养胸襟开阔、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公民。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在享受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充足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锤炼,如对真理、正义、诚信、责任感的追求。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教育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回归。国外地理课程改革的启示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四国地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层次分明,便于教师掌握和测量。——在内容编排体系或表述上,以教学要求作为线索,不是单纯知识点排列。——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实际,尤其是联系生活。——重视探究式学习。国内地理课程的发展和变化(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曲折中前进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吸取苏联的经验,开设5门地理课程:初一自然地理,初二世界地理,初三中国地理,高一中国经济地理,高二外国经济地理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教育革命,地理课程大幅度精简文革期间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地理教学内容严重削弱基础,盲目联系实际文革结束后1977年至1984年,教育部统编教材,初一中国地理,初二世界地理。教材以区域地理为主。1981年,高中地理恢复,提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编写思想。教材以通论地理(系统地理)为基本框架。高一必修,高三选修。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开始编写义务教育地理教材,初一世界地理,初二中国地理。教材仍然以区域地理为主。1997年,编写与义务教育初中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必修,高二、高三选修,仍然以通论地里为主。我们的优势与不足最大的优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扎实最大的不足:过分重视知识的系统性过分重视结果的呈现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学生尚未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新的课程观: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科为中心——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学术领域,成为学科专业人员。具体表现为学生不但要获得学科知识、求知方法,也要认同学科的专业体系,课程仅仅为学科而存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课程强调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课程建构的主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并非否定学科知识在教学中存在的必要,而是要给予新的内涵!以学生发展为本跳出过分注重以学科体系架构的框框跳出过分注重以传承知识为主的框框从公民教育角度构建教材的宏观框架从方法论的角度构建教材的微观结构体现教育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回归教材是什么?是与学生对话的“文本”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进行教学活动的“范例”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中介”“桥梁”是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构建的“手段”工具性——教材具有辅助教学的功能有助于引导教学有利于培养能力有益于实践活动成功的教学是借助教材,但不依赖教材的活动!新的教材观:更加强调教材的工具性新教材的调整要点直白地表达概念、观点、结论等各种信息注重表达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的过程。活动与案例同概念、观点、结论的陈述相分离,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呈现同情境无关采取案例分析方式,在特定的情境中,把引发思考、鼓励动手和体验探究价值的设计,在课文中一并呈现。在没有对问题的产生进行解释时,就对有关问题给出答案;以提供标准化的结论,作为探究性学习过程的终结展示对问题的解释,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答辩及修改解释的机会。教学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六大目标之一二、地理教材改革突破口的选择1.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2.理解《地理课程标准》的突破意图强调探究式学习:大幅度减少记忆知识点的数量;强调从身边走向科学;突出学生实践活动的比重;3.基于对教学理论的研究布鲁纳的教学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他认为教学必须:(1)创设能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和情境;(2)重视知识的结构性,呈现学习材料的最优顺序;(3)不要把科学当作证明或证实某些概念、原理的过程,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发现的过程,一个揭示自然事物的过程和一个用提高我们理解力的方式,来发现这些事实之间如何相互联系的过程。现代教学理论的形成为教材创新提供基石!4.突破口的选择教学内容编排的探究性教学内容表达的多样化教学内容选择的有用性教材语言的通俗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三、教材的结构框架和呈现方式世界地理总论分论地球和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与气候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澳大利亞)西半球的国家(美国巴西)极地地区中国地理总论分论从世界看中国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地理差异(四大地理区域)认识省级行政区(北京香港和澳门台湾新疆)认识省内区域(珠江三角洲西双版纳)认识跨省区域(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走向世界的中国1.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1)满足基本要求把《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逐一分解,并落实到教材的相应部分,以保证新教材对课程标准的验证性。(2)突出学习方法寻求更多地展示学习地理的方法,而不过分强调对地理知识“量”上的把握。强调探究:基本的地理规律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区域发展的主导因素与理科课程不同,人文社会学科课程中的探究,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思想方法,一种价值取向!例1七年级上册对气候类型内容的设计(地理规律)目标设定: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内容设计:从与天气的对比和人们的感受中体会什么是气候阅读气候类型图,了解世界气候是有差异的找规律、析原因:影响热带和寒带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影响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东西向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影响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不逐一讲述气候类型不要求记忆气候类型的名称某些气候类型的特点分散到有关区域中讲述例2七年级下册欧洲西部传统的畜牧业内容设计(要素之间的联系)目标设定:了解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的主要原因内容设计:从欧洲人的饮食结构引入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的地理位置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多汁牧草,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例3八年级下册区域的选择(区域特色)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第二节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第四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精选区域:对世界和中国区域的选择,不追求“量”,而要求“质”(特色)本着突出区域特色的原则选择区域:世界地理部分——1个大洲、5个地区、6个国家中国地理部分——9个不同尺度的地理区域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区域知识只是作为一种重要载体出现,通过这个载体,向学生传达的是地理思想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3)注重拓展空间教材选择的案例要有典型性和开放性,给学生知识拓展和能力迁移留有余地。例4七年级下册对“亚洲”内容的设计亚洲涉及到的其他大洲世界第一大洲七大洲的面积比较地形和河流(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北美洲的地形(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复杂的气候(使用气候类型图)非洲的气候(使用气候类型图对比)(4)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汲取国内外教材成功的编写经验,为我所用。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目(框题)活动式章节叙述式2.表达教学内容的多种思路(1)基于问题的思路整套教材贯穿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在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分量,使之成为教材课文重要的组成部分。地理概念的图释说明地理问题的对话展示地理过程的图像对问题目标的设定对问题探究的过程梯度广度例5教学内容分解示例目(框题)教学内容的分解叙述式课文活动式课文天气及其影响(七年级上册)天气的概念阅读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天气与我们的关系。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日本)(七年级下册)用事例说明日本的加工贸易经济分析日本工业区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的原因位置优越(八年级上册)具体描述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八年级下册)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四大地理区域是怎样划分的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叙述课文部分:日本加工贸易经济的特点及原因来料加工,制成品出口;建立海外的生产和销售基地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的国情有关活动课文部分:设计一组相互关联的问题(1)看图分析日本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2)为什么日本工业区集中分布在沿岸地区(适应日本加工贸易经济)(3)对日本加工贸易经济的评价优越的位置叙述式课文:位置——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活动式课文:在比较中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的纬度位置比较(2)与蒙古、日本的海陆位置比较(3)综合归纳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填表)发展农业对外交往发展海洋事业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叙述式课文: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活动式课文: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相关因素分析)(1)读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图,与四大地理区域图比较,分析确定界线A(北方与西北的界线)的主导因素(2)读1月等温线和年降水量分布图,与四大地理区域图比较,分析确定界线B(北方与南方的界线)的主导因素(3)读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图,与四大地理区域图比较,分析确定界线C(青藏地区与西北的界线)的主导因素(2)基于案例的思路范例式案例全面分析目标:学习全面分析一个区域的方法,并注重知识的迁移。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说明一个大洲存在的有关地理问题认识一个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差异内容:第一节自然环境位置面积地形河流气候(自然要素)第二节人文环境人口文化经济(人文要素)例6亚洲主题式案例重点分析(一个或几个重点)例7区域示例国家或地区主题世界区域印度(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水旱灾害频繁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发展中的工业中东(热点地区)三洲五海之地丰富的石油资源
本文标题: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87862 .html